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无中生有”也许是个贬义词,但,出于某种需要从无中说出有来却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技巧。它能变“山穷水尽”为“柳暗花明”,靠“曲径通幽”开拓出一个全新的局面,让人看了赞叹不已。请听一个有趣的传说。某地有座关羽庙落成了,主持此项工程的县官觉得,既然那关羽义重如山威武如神,想必有个极不错的贤夫人,就下令在关羽庙边加盖了一座关夫人庙,还下令征集对联赞之颂之。那么,此联该怎么对呢?既然《三国演义》中没有任何关于关夫人的情节,岂不是无言以对?可是突有一日,还真的有人送来了一副对联:生何年殁何日皆弗可考!,夫尽忠子尽孝岂不谓贤。  相似文献   

2.
杭州西湖畔的岳飞墓和岳王庙,有这样一副有名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副对联褒贬分明,流传很广。还有一副有趣的对联。相传清朝乾隆年间,有位姓秦名涧泉的状元,游岳王坟,友人戏指他为秦桧的后裔,要他以此写一副对联。他提笔写道,‘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这副对联,从另一个角度唾弃奸贼,褒贬同样分明。  相似文献   

3.
"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北宋吕端因被后人写入这副对联而闻名。"大事不糊涂"是宋太宗赵光义对吕端的评语,宋人文籍中多有记载,后被载入《宋史·吕端传》。宋太宗想任命吕端为相,有人反对,理由是"为人糊涂",太宗说"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提拔了吕。从反对意见看,吕端的"糊涂"在当时很出名。"糊涂"一是表现在对官场的官位、排名等毫不介意。吕端为相前任参知政事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历一年中,从立春至大寒共有24个节气。古往今来,我国以节气为题材的对联不少.有的很精彩。这里选录数副,聊供诸君赏析。  相似文献   

5.
笔者有收集对联的爱好,又由于职业的缘由,最近搜集到一些有趣的教师婚联,读来耐人寻味,大开眼界,也给了我一个创新的思维启迪,现抄录于下,共同分享。两位数学老师喜结良缘,因为他们的爱情之路十分曲折,有人撰赠一副意味深长的喜庆对联:爱情如几何曲线;幸福似小...  相似文献   

6.
陈伟 《天风》2011,(2):22-23
来过杭州基督教会鼓楼堂(老堂)的人都有记忆,建于1931年的这座中国宫殿式教堂,在讲台两边柱子上有一副"感谢耶和华恩赐生命水,讴歌弥赛亚声动浙江潮"的对联(新堂内仍保留了这副对联),  相似文献   

7.
启迪智慧的“缺A”式辞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A”式辞格,古今多用,但是很少有人论及,本文试从自然语言逻辑角度进行探索。先看两个例子: 明亡时,钱谦益腆颜降清,继续当他的大官,告老还乡后,新建了一座家庙,有人在庙堂上挂了一匾一联。横匾写着“三朝元老”,对联上联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联是:“孝悌忠信礼义廉。”按当时的道德观念,下联还应有一个“耻”字,据下联,上联还应补个“八”字,但是当时为什么要缺  相似文献   

8.
对联,又称楹联,俗叫对子。它的基本要求是:上下两联字数要相等,意思要相对,平仄要协调,但每副对联的具体字数却不限制,长短不拘。对联的内容,多数是针对实际,有的放矢,对客观事物有所断定。从逻辑上讲,对联往往是联言判断。如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副对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上联断定了“墙上芦苇”的性质,下联断定了“山间竹笋”的性质。上联下联各是一个支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关系,上联下联两个支判断构成一个联言判断。有的对联内容,或者是夸张过头,或者是概念含混。这样的对联如果要看作联言判断,那是不恰当的联言判断。如峨眉山中一座古寺膳厅门口挂的那副对联。  相似文献   

9.
正何谓药名对?常有人将药名对误认为是那些把药名直接引入联中的对联。如:马屁菌,鸡屎藤。其实不然。所谓药名对,是指那些采取双关的修辞方式,把药名暗含在联中的对联。药名对,如果写得好,可以妙趣横生,有一定的欣赏价值。如,前几年在北京某药店有过这样一副药名对:神州到处有亲人,不论生地熟地;春风来时尽著花,但闻藿香木香。此联既风雅别致、诙谐有趣,又符合药店本身身份,对招徕顾客实有好处,不能不说它是一副颇见功力的意义双关对——生地、熟地、藿香、木香都是中药名,在联中是一语双关的。  相似文献   

10.
古往今来,不少精明的商家为招徕顾客,都喜欢在对联上大作文章,一副别致的妙联往往能使商家声名远扬、生意兴隆。因而,妙用对联也是一种有效的促销手段。  相似文献   

11.
懒算输赢     
浏览一本古代书法集,看到一副对联,心里不禁轻轻一动。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2.
杭州灵隐寺有这样一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初遇这副对联,心底感到困惑:我们都祈祷着人生如意,万事称心,它却怎么说人生没有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呢?人生半称心,还能知足常乐?  相似文献   

13.
《中国青年报》82年4月18日普刊登了一副破除迷信的对联。“经忏可超生,难道阎王怕和尚? 纸钱能赎命,分明菩萨是赃官!”这副对联为什么能破除迷信呢?这副对联上下两联是两个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特征是,肯定前件必然肯定后件,而否定后件则必然否定前件。因此,如果肯定“经忏可超生”与“纸钱能赎命”是真的,那就必然要肯定后件也真。可是迷信论者却不承认后件是  相似文献   

14.
著名教师章闻,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曾自编一副包含十个知识点的对联给学生,并让学生自己翻阅工具书或上网查找对联所涉及的内容。不仅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库存、拓宽了学习视野,还使学生养成勤于查阅、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其对联是:  相似文献   

15.
正广告对联,顾名思义,既是广告又是对联。它具有广告的宣传作用,又符合对联的基本要求。因为对联的某本要求是对仗工整、平仄对立、音韵和谐、短小精悍、好读易记。所以自古以来,对联在广告宣传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获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现辑录几副广告对联,与诸君共品赏。聚来千亩雪;  相似文献   

16.
我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友人送给他一个用紫檀木制成的砚盒,盒盖两侧刻有一副对联:  相似文献   

17.
正谜语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集体智慧创造的非物质文化产物,主要指暗射事物或文字等供人猜测的隐语。在我国的联海中,有一些谜语对联,十分奇巧有趣,现拾取几副供大家品赏。1.一年春节,杭州西湖总宜园举行春灯谜会,吸引了许多游客。这时,才子徐文长恰好路过,见一群人拥挤在大门口,正对一副谜语对联。许多人对着那个谜  相似文献   

18.
回文联,又称“倒顺联”、“卷帘对”,即上下联皆可倒读成文的对联,所谓“联成可倒读,倒读可成联”。它是我国对联修辞中的一朵奇葩。用这种形式写成的对联,既可顺读,也可倒读,不仅它的意思不变,而且颇具趣味。  相似文献   

19.
全能全知全善主宰宇宙万物至公至义至慈鉴察世人言行圣教对联(一副)@雪明 ~~  相似文献   

20.
9月10日是我国的教师节,我国从古至今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在社会上流传着许多尊师对联故事,故事中的对联不仅妙趣横生,而且抒发了对教师的敬爱之情。马寅初先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1941年在重庆庆祝60寿辰时,周恩来为他手书了一副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