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炼精化炁,是内丹修炼中一个重要阶段。它是在筑基基础上进一步炼养精、气、神,是以神为用,合炼精、气,使之化为精气相结合的“?”。进而炼?化神,炼神还虚,最后由有入无,重返先天虚空。①作为明清丹家伍柳派的大师柳华阳,他精通全真清静丹法,尤对炼精化?阶段颇多独到的精彩论述。这里就此而论,探讨柳华阳内丹修持之“炼精化?”的思想。众所周知,药物、鼎炉、火候是内丹修为的三大因素,缺一即不能成丹。关于药物,不同内炼门派所指多有不同。在《金仙证论》中,柳华阳则将元精喻为药物。他指出:“欲望成其道者,先当保其精,精满然后气生,以此生气…  相似文献   

2.
后天返先天是道教修道的基本原则。所谓“先天”、“后天”是指组成人的精气神的先天、后天,先天精气神是指元精、元气、元神,后天精气神是指交感精、呼吸气、思虑神。修道之所以要后天返先天,是因为后天与先天比较起来,后天是派生的、有形的、有害的,人只有返于本原的、无形的、有益的先天状态,才能达到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与天地同在的神仙境界。后天返先天的实质就是由后天有形返于先天无形,由后天形气返于先天神气,由后天物性返于先天元性,由后天之物返于先天之道。后天返先天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就是内丹修炼的炼己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和炼神还虚四个步骤。  相似文献   

3.
道教素重炼气之法,认为元气为生气之源,气在则神随生,得元气则生,失元气则死。《云笈七签》卷五十六《元气论》中说:“人与物类,皆禀一元气而得生成,生成长养,最尊最贵者莫过人之气也。”又说“人所以得全生命者,以元气属阳,阳为荣;血脉属阴,阴为卫。荣卫常流,所以常生也。”早期道教的内修之术,便首重“爱气尊神重精。”《太平经》卷一百五十四至一百七十中说:“神者受之于天,精者受之于地,气者受之于中和,相与共为一道。故神者乘气而行,精者居其中也。三者相助而治。故人欲寿者,乃当受气、尊神重精也。”又说:“神精有气,如鱼有水,气绝神精散,水绝鱼亡”,  相似文献   

4.
道教辞典     
[性命]①性为神,命为(炁)。《丹经指南》:“灵光一点,浩然常存,本来面目,性也;玄关一窍,先天至精,真一之炁,命也。性即神也,命即炁也。”《性命圭旨》:“性者神之始,神本于性”,“命者炁之始,炁本于命”。②性为太极,命为两仪。《道门语要》:“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者性也,两仪者命也。”“人自父母构精之始,一点灵光藏于胞胎之内,先天元性化为离之阴汞;先天元命化为坎之阳铅,是为元炁,自此一水一火,一升一降,神炁交而心肾俱,温养久而胎婴成,由是脱离母腹,独辟  相似文献   

5.
《墨子·鲁问篇》载:“鲁君谓子墨子曰:我有二子,一人者好学,一人者好分人财,孰以为太子而可?子墨子曰:未可知也,或所为赏、与(誉)为是也。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蛊,非爱之也。吾愿主君之合其志功而观焉。”(鲁国的君问墨子说:我有两个儿子,一个喜欢读书,一个喜欢把自己的钱财分给别人。你看哪一个可以为太子?墨子说:这也很难确定,他们也许是为了赏赐和名誉而这样做  相似文献   

6.
道教辞典     
道教最早的经典。即《太平清领书》。《后汉书·襄楷传》云:“顺帝时,琅邪宫崇诣阙,上其师于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青领书》”。唐李贤注:“神书,即今道家《太平经》也。其经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部,每部一十七卷也。”汉牟子《理惑论》亦云:“神书百七十卷”(《弘明集》第一)。明《正统道藏》太平部所收《太平经》是现存唯一的本子,仅残存五十七卷。该经卷帙浩繁,内容糅杂,不少论点自相矛盾,文体亦不一律,殆非一人一时之作,据传主要编篡  相似文献   

7.
《摄生秘剖》是明末儒医洪基所撰的一部融合诸家养生心理思想的专著。“精者神之本,气者神之主,形者神之宅”,精、气、神、形紧密联系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养生机理。养生健体的关键是“保养精神”,神形共养便可以使人健康长寿。养生的主要方法有:药疗(按症处方),体疗(运动身体),心疗(治心养神),三者结合才有全面的功效。  相似文献   

8.
神在先秦主要有鬼神、神化、心神三个义项,作为心神之义的神是《庄子》所论之神的重点和特色。本文全面考察《庄子》中出现的约112处神字,并以鬼神、神人、神奇、神明、精神、神者、形神、心神、神气等关键词为线索对《庄子》之"神"展开论述,认为抱神、守神、全神是《庄子》养神修道的核心。而道的虚无性是心神的根本,人只有守神以静、虚无玄漠、纯素精一,才能全神,才能与道相合而全生。  相似文献   

9.
在海德格尔思想发展的各个阶段,非神学的"神"始终在场,并在"神与物"的不同关联中展现"人与物"的本质区分。在海德格尔早期思想中,神以隐而不显的方式,于其宗教神学的经验性背景及"时间"视域中在场;在其思想转折阶段,其作品直接出现"诸神""神圣者"等名称及关涉神的直接论述,它们以"非神"的方式在与"非物"的关联中在场;当"此是"在其思想晚期返回到"终有一死者"之名时,"人"与"物"在"最后之神"的经过中同归于"是者",这为思想的另一种开端做好了准备。  相似文献   

10.
董心 《天风》2000,(12)
重生 “除了在人里头的灵,谁知道人的事?像这样,除了神的灵,也没有人知道神的事。”(林前2:11) 今天,偶读《庄子·大宗》,有曰:“知天之所为,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我是这样翻译并为己所用:“知道上帝作为的人,是从上帝那里生的(重  相似文献   

11.
道教辞典     
神(1)指鬼神或天神。有神论者认为,鬼神或天神是流行于天地之间具有人格的精气和元气,或人死后而独立存在的精神意识。《管子·内业》:“凡物之精,此(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行天地之间,谓之鬼神;……是故民(名)气。”意谓鬼神也是一种精气。《周氏冥通记》:“夫生为人,实依依世上;死为神,则恋恋于幽冥。”《混元皇帝圣纪》:“老君者,乃元气。”老君,是道教所信奉的最高天神。作为天神之“神”,如老君等,为道教气功的意想对象,名之曰“存思”或“存神”。(2)指“道”或“一”。邵雍《观  相似文献   

12.
守一     
道教修炼方术。守持身中魂神,使之不受外界牵扰,与形魄相抱为一的内修方法。道教认为,人身藏魂、魄、精、神,其中魂与魄,神与形(精生形)相合相依,人才能生存。魂、神属阳,好动驰,魄属阴,喜静止;而声色财货,又常诱人神昏魂驰而不守舍。如不制止,魂神将离形魄,以致病死。因此,修道者须割弃嗜欲贪念,断绝魂神外驰的通路,使其长  相似文献   

13.
王阳明将“心”界定为人的灵明,其自然而然的展现就是“良知”。那么,人的灵明同其所自来的天地万物是什么关系呢?他从心的角度看天地万物时,就有了另一番结论。当其说“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时,还把天地万物看作人心之原,而当他及他的弟子都承认“灵明”是人心根本特征时,他就进行发挥了,从心为起点来展开其哲学体系。一、主动与被动:心之发动与随感而应下面这段话基本上反映了王阳明的心物展开模式:“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其虚灵明觉之良知应感而动者谓之意,有知…  相似文献   

14.
道教奉玉皇为崇高天神。心印:人们做身心静养功夫的一种实际印证;经:是经得起理论推敲的一种典型文字;妙经:是指修身养性的最好经典,也是人们超凡入圣的指路灯塔。“上药三品,神与气精。”三品即指药有三种,上药:是最微妙的灵丹圣药,这种药就是人们自己身中所具备的精、气、神三宝,它是活人的命根子。但是药虽然分为三种,必须要有先天、后天的区别。先天:即三元降气,五帝分光所赋给人们的性命根子,如果能保存得完美无损,就可以得道成仙。小有效验也可以却病延年,增长智慧。后天的精、气、神,乃受父母血而长五官百骸,正如丹经所说的:顺则生人,逆则成仙。这里所提到的先天;即  相似文献   

15.
道教辞典     
内景 指“至人”的内在境界。《荀子·解蔽》:“浊明外景,清明内景。”杨倞注:“景,光色也。……清而明者,内景,谓至人之内明也。”指阴幽含气之物。《大戴礼记·曾子天圆篇》:“天道日圆,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圆曰明。明者,吐气者也,是故外景。幽者,含气者也,是故内景。故火曰外景,而金水内景。”又称“内象”。道教名词。指身内景象,包括血肉、筋骨、脏腑之象及诸“身神”等。《黄庭内景经》为道教内景论文专著,务成子《解题》云:“黄庭内者,心也;景者,象也。……内象论,即血肉、筋骨、藏府之象也。心居身内,存观一体之象也,故曰内景。”又  相似文献   

16.
上古“鬼”“神”的分别是:“鬼”指人鬼,其他为“神”。《易经》有“鬼”字无“神”字,并非没有神的观念,而是没有“神”的概念。《易经》的“天”“帝”即神。“天”是至上神,即超凡存在者;“帝”与“天”同义,同位同格。“天”“帝”不仅是至上神,而且是唯一神。蓍筮不是超凡的,而是超验的,即人的一种超越经验世界而通达超凡者的努力。《易经》的超越观念存在矛盾:一方面肯定帝王的超验性、神圣性,另一方面又解构帝王的超验性,否定帝王的神圣性。  相似文献   

17.
写人。最难的是让人物活起来。“活”者,神彩飞动,跃跃欲出之谓也。有些文章中的人物,只见其形体,而不觉其神韵,这样的人只能算做“偶人”,不能算作“活人”。但是,人非幽灵,人总是要以其形体显示自己的现实存在的。人物的“活”气,即神韵,必须通过“形”才能表现出来。作者描绘人物,也万不能离开“形”。这就是明人唐志契《绘事微言》中所说的“传神者必以形”。“神”因“形”而得传,传神之“形”系指人物的独特之处。文章要抓住人物的特点,而显示其神韵。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  相似文献   

18.
"守一"之说源自<老子·十章>的"载营魄抱一",是指专注于内在之魂魄,使形体不离,与道相合为一.到了汉末六朝,以"守一"来做为修仙养生之法,而所守者,则为三丹田的三一,头部九宫的雄一、雌一,以及守身中诸神徊风混合的帝一.到了唐宋以后,更由于内丹修炼之盛行,因而也有人将内丹修炼之方式,引入"守一"中,于是守一即是炼化精、气、神,使三者合一.  相似文献   

19.
(原文)我有一腹空谷虚,言之道有又还无,言之无兮不可舍,言之有兮不可居,谷兮谷兮太玄妙,神兮神兮真大道,得之守之不死名,修之炼之神仙号。 (词解)①谷虚——喻元神或性。神常居其谷,喊之则有,觅之则无,故曰谷虚。②道——古代气功家把变化本身看作是绝对的道,道在物质世界里是运动变化的自然规律。③无,有——指空而不见为无,有而见之为有。《悟真篇》:“始于有作无人见,及至无为众始知”、“但见无为为要妙,不知有为是根基。” (释秘)人秉阴阳二气而生身,在物质世界里发生了不断变化过程,是生生不息的,这一切就是“道”在现实本身所具有的现实规律。此自然规律所形成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各有谷虚之神,存之则有,废之  相似文献   

20.
无神论可以分为积极的无神论和消极的无神论。广义上的积极无神论是指不信仰所有的神,狭义上指不信仰一个神性的上帝。消极无神论在广义上指没有对任何神或者诸神的信仰,在狭义上指没有对一个神性上帝的信仰。现实中,人们经常根据不同的神的概念持有不同的无神论观点。不可知论可以分为怀疑型不可知论和抵销型不可知论。如果将神界定为一个全知、全能、全善的宇宙创造者,将无神论者理解为某个不相信这样一个上帝存在的人,将不可知论者理解为某个既非相信也非不相信这个上帝存在的人。那么,如果你是个非信仰者,你不应将信仰悬置起来,相反,做个无神论者将是更合理的选择。鉴于无神论是真实的见解,它是否就应当被所有人接受?有人认为宗教信仰虽然不正确,但却有它的有益之处,而马丁深入地剖析了这种观点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