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事隔20年,今次重回上海执教萨提亚模式家庭重塑,开展一个培训家庭重塑培训师的两年课程,心里有一种全新开始的感觉,也怀抱着无尽的盼望。全新的开始有全新开始的感觉是因为:20年前,我们来是为个别老师和其他专业人士带领家庭重塑;今天,受香港大学派出,我们来是为逐步培训本地人材,培训有能力在上海带领家庭重塑的本地人材。20年前,我们的教学完全依靠的一套理论,就是来自美国的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SA TIR  相似文献   

2.
高祖权 《天风》2002,(6):53-53
3月15日《解放日报》周末版上报道了一位名叫林依香的上海下岗女工,勇敢地选择了去北京打工当保姆,由于工作努力,信誉又好,现在办起了“依香月嫂家政服务中心”,使远近打工的许多姊妹也投了过来,此事曾被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分别报道,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社区"问题家庭"的家庭环境质量,本研究以问卷的形式对上海某社区20户"问题家庭"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这些家庭存在大量的心理问题,与常模均值相比较,亲密度、情感表达均偏低,成功性、文化性和组织性均显著偏低,而矛盾性则显著偏高.说明"问题家庭"没有为其成员创造一个轻松、自由、快乐的生活空阃,更没有对成员构成强大的支持系统,这一切将会造成其成员心理适应能力的不断受损;2、本研究还发现了家庭环境对家庭成员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可能存在长久影响.  相似文献   

4.
高祖权 《天风》2002,(6):53
3月15日<解放日报>周末版上报道了一位名叫林依香的上海下岗女工,勇敢地选择了去北京打工当保姆,由于工作努力,信誉又好,现在办起了"依香月嫂家政服务中心",使远近打工的许多姊妹也投了过来,此事曾被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分别报道,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相似文献   

5.
<正>一、问题提出在中国的许多家庭一直保持拍摄全家福(家庭合影)的习惯,通常人们会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在团聚照片中呈现,因此全家福既是家庭的高光时刻,又在以独特的视角默默讲述着每一个家庭的故事。本研究跟踪观察2019年9月~2020年9月前后上海某幼儿园背景墙上孩子家庭全家福照片,辅以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全家福的背景信息,  相似文献   

6.
3月15日《解放日报》周末版上报道了一位名叫林依香的上海下岗女工,勇敢地选择了去北京打工当保姆,由于工作努力,信誉又好,现在办起了“依香月嫂家政服务中心”,使远近打工的许多姊妹也投了过来,此事曾破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分别报道,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3年前,“命运之神”无情地将她推向了生活的困境:失去工作、和丈夫离异、女儿将远赴北  相似文献   

7.
“家庭”对社会来说,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是对个体来说,“家庭”更是存在于个体意识中的一种认同,很多的家庭变迁和家庭问题都和家庭认同有关.本文从家庭认同出发,以个体化理论为视角,通过在上海深度访谈的46个家庭(以中产阶层家庭为主),探讨中国城市家庭的变迁.本文详细论述了个体家庭的认同模式,并分析了这种模式背后的性别关系变迁及其对家庭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农民家庭的经济生活实践中,家庭伦理同农民家庭的现代化呈现出了有机的"亲和"关系。家庭伦理是传统儒家伦理在农民家庭中的基本表现,它提供了农民家庭经济活动的基本规范,并赋予农民的经济行动以意义,从而形塑了以伦理为本位的农民家庭经济组织。在这种以伦理为本位的农民家庭经济组织中,农民家庭根据不同成员在家庭中的关系地位和身份角色安排家庭分工,普遍形成了"半工半耕"的家庭经济结构。这使得农民家庭能够充分利用市场机会,合理配置家庭劳动力,以实现家庭收入最大化。同时,这也奠定了农民家庭现代化的基础。在家庭继替的过程中,随着家庭财富在代际之间的有序传递,子代家庭得以逐步实现现代化的财富积累。  相似文献   

9.
家庭幸福感     
赵卫红 《天风》2011,(4):56-57
随着中国GDP的飞速增长,房子、工作、家庭、婚姻、健康……这些名词夹杂着纠缠不清的感受,给每一个中国人带来各种压力与焦虑。无形中,我们的幸福感悄悄地被打折缩水。而那些为生活整日劳作的人们,总希望在家里找到幸福。然而,劳累、忙碌、抱怨、怀疑也在悄悄地吞噬每个家庭,使得疲惫的心灵在家里仍得不到期望中的安宁。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幸福感具有无限的潜能,这种潜能可以帮助一个人坦然面对生活中的一切苦难,并能迅速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家庭福传     
家庭是社会的原始细胞,家庭是人性生命及爱的摇篮,也是一个人获得支持和帮助的地方。一个天主恩宠的新生命便是在这里被接纳,被养育。然后才能得以成长。而社会的未来正是同组成社会的家庭的力量紧紧相连的。为人父母的基督徒,应成为子女在信仰及德行上的导师;凭藉其信  相似文献   

11.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一个人生存的重要场所,从出生到婚娶而另组家庭,“家”是生命的延续与保障,是个人身心调和的休息处,是价值观念的养习所,也是国家社稷安定的主要基础。家庭是人生的港湾,无论在外面、在社会上有多大的急风暴雨,每当我们走进家门,都可以如释重负地叹一口气,然后仰面躺倒在哪怕地板上——如果家里有地板的话。回到家中,你就可以放松,可以放下端着的架子 如果你还有架子的话。人在精疲力尽与孤独恐惧之时,都会自然想到家中的安宁温馨。  相似文献   

12.
吴紫薇 《天风》2002,(6):15-15
在十字架下我们看到这是怎样一位母亲。她在生命中经历了这个不寻常的儿子的诞生与成长,她也是耶稣施行第一个神迹的见证人之一。对于这位母亲来说,最让她难以理解的莫过于耶稣属天的身份以及他在地上属天的事业。从12岁起这个儿子就宣称:“难道你们不知道我当以我父的事为念吗?”在成长过程中,他显然聪明过人,处处表现出非凡的人格魅力,出众的智慧与能力,在他所教导的人群中曾有人高声喊着说:“那乳养你的是有福的!”  相似文献   

13.
<正>老师:您好我现在已经是大二的学生了,看到身边同学都在为自己的规划而奋斗,我却没有,感到好苦恼。我每天总是没有自信,没有自我地生活着;特别在意自己在别人心中的位置,时刻评价每个人在相处过程中给我的回应,也就越来越害怕自己会做得不好,不如别人。这样的想法已经影响到了我的生活,比如有时上课发言或参加活动时非常放不开,似乎害怕别人看到我,担心他们会对我有看法。  相似文献   

14.
祖父和家庭     
我的家在土改以前是貧农,主要是租种地主的土地,祖父在清真寺担任宗教事务,有一些收入,全家十口人的生活全靠着他維持。他从清真寺回家就脫下长衫,扛起锄头去田里干活,从早到晚拼命干,但是所得到的仍然是飢餓和貧困。祖父在无情的生活折磨和过度劳累中患了肺病,一家人的生活更加悲慘了。解放以后,我家分得了土地和房子,生活变好了,祖父的肺病治好了,他的愁容也消失了。我已經三年没有回过家。寒假前夕,妹妹来信説:人民公社成立以后,  相似文献   

15.
家庭的裂变     
引子 这是一个在别人看来应该很幸福的家庭。他和她,一个农大毕业生,现在林果所搞科研,一个师大毕业生,在一所大专院校教学。三年的罗漫蒂克把二十六岁的他和她结成夫妻,组成一个家庭,婚后有了一个独生女儿,活泼可爱,无可挑剔。然而,家家有一本难念的经,这家的经也并不好念。  相似文献   

16.
家庭传承家庭伦理精神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家庭道德记忆。家庭道德记忆是家庭兴旺发达的伦理基础。一个家庭不是依靠物质财富或权势实现兴旺发达的,而是主要依靠家庭道德记忆兴旺发达的。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庭道德记忆。这不仅指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训家风,而且指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庭道德文化传统。家庭道德文化传统既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无论一种家庭道德文化传统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它都是基于家庭道德记忆建构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宗教》2022,(8):34-35
上海宗教历史悠久。中国第一个佛教团体孕育在上海,中国伊斯兰教新型一管理机构上海清真董事会诞生在上海,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的发起在上海……上海是一个开放的移民城市,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在文化方面兼容东方与西方、南派与北派、传统与现代,形成了独特的海派文化。上海宗教作为构成海派文化的要素之一,具有兼容并蓄的文化品性,上海的宗教理论和宗教文化研究拥有深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关于人类家庭起源,目前我国流行的观点,认为私有财产和氏族社会解体是产生家庭的前提.这一论点值得商榷.持上述流行观点者,往往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据.其实,马克思、恩格斯并未否定在出现私有财产之前的人类初期就有了家庭.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脱离动物状态的原始人类,或者根本没有家庭,或者至多只有动物中所没有的那种家庭.”(《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9页)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9.
婚姻与家庭     
徐牧 《天风》2008,(7):36-37
无论是伟人、名人、英雄、普通大众,都希望有一个甜蜜的爱情,美好的婚姻;幸福的家庭和孝顺成才的儿女.人人渴想渴求事业上的成功,生活上的富有……但这一切全靠上帝的应允和恩赐,基督徒也在其中.  相似文献   

20.
综观西方电脑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美国一项有关电脑应用范围的研究报告,2000年全美的电脑系统中有五成为“商业用”,有二成为“家庭用”,有二成为“教育用”,只有一成为“科学用”。而在2002年,全美的电脑系统发生了变化,有六成为“商业用”,有三成为“家庭用”,只有剩下一成为“教育和科学用”。由此看来,西方世界“家用电脑”的普及确实有着急遽增长的趋势。 然而在我国,近几年来学习电脑、进入网络已成为我们不可缺少的社会风尚。与此同时,由于广博信息的接触,也使得许多父母步入了另一个教育儿童的困境:我的孩子年纪还小,现在就去学电脑是不是太早?如果不学电脑,孩子将来会不会跟不上别人?我的孩子会不会因为使用电脑而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