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曹智频 《现代哲学》2005,1(1):74-79
庄子所追求的审美人格,有一个从“有待”而“无待”的转变,一个从逻辑层面、实践层面向审美层面的递升,也是庄子以“无名”超越理性与价值,以“无功”超越功利,以“无己”回归“神人以和”的审美境界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王婧 《美与时代》2006,(1):26-28
自我实现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出的关于人的健全发展的理念。本文跳出心理学的框架,从哲学层面探讨自我实现与审美之间的关系,即自我实现在何种程度上是审美的,同时审美在何种程度上是自我实现的。通过追溯的路线首先回到世界的匮乏与人性缺失的非本真,引出自我实现的非审美的遮蔽。然后,再次追溯至世界的本真态,揭示人作为存在者的审美和世界作为存在的审美性,并且两者在“给予”中实现自身。最后通过结尾性的追问,回答了假设的并实际可能的问题:作为静观的审美如何可能?由此,从匮乏性的生活世界走向存在性的审美世界之道路自身展开。  相似文献   

3.
体育运动中“兴奋剂使用”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兴奋剂使用已经成为现代体育运动 ,特别是高水平体育运动与竞赛中最大的问题。由于兴奋剂使用的历史时期长 ,使用背景复杂 ,使用药物和技术日益高科技化 ,国际反兴奋剂使用的斗争面临许多的困难。虽然“反”和“堵”是世界体坛的主旋律 ,但也不乏建议“堵”与“疏”并举的声音。然而 ,它们都面临着伦理学的追问和反思。从兴奋剂何以进入伦理学思考的源头开始 ,寻找现代及未来体育的价值根据和行为准则 ,正视体育运动的层次性和领域分化与拓展的事实 ,人类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能够运用科技和伦理的双层智慧 ,超越或化解兴奋剂使用和反使用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超越相对价值——从庄子的立场出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春根 《学海》2007,1(1):117-122
人世间的相对价值林林总总。然而,人们坚持、固守各自相对价值又难免无谓的纷争、冲突、动荡;把自己认可的相对价值予以实质化、普遍化,则又可能或直接或间接地隐含对于他人价值的否定和某种以“我”为中心的价值霸权,从而有可能演变成为有形或无形的暴力。但是,从庄子的立场出发,要避免无谓的纷争、冲突,人们则必须首先承认并尊重相对价值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然后还必须彻底超越相对价值。如何超越相对价值?庄子认为,必须彻底转变观察世界的立场,树立全新的“世界观”,执着地追求逍遥游(自由),不断提升精神境界,从以生存为主导的价值取向转向以审美为主导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中国哲学界对马克思辩证法的当代理解经历了四种范式 :“本体论的辩证法”、“认识论的辩证法”、“实践论的辩证法”和“生存论的辩证法”。我们要追问的是 :生存论转向作为现代西方哲学的一种趋向 ,为什么现代西方哲学在其中倾向于拒斥甚至否认辩证法 ,而我们却能够对马克思哲学作出生存论的辩证法解释 ?何以言说马克思哲学区别并超越于现代西方哲学 ?回答上述问题的关键是确认马克思视域中的“生活世界”概念 ,辨析马克思视域中的生活世界与现代西方哲学家视域中的生活世界的区别 ,澄清现实的生活世界与马克思辩证法的关系 ,追寻辩证法的…  相似文献   

6.
漆思 《世界哲学》2007,40(1):33-39
“天下”思维是超越民族/国家思维的新思维范式。以此出发对全球化时代的世界理念和世界制度进行创造性建构。“天下”思维在当今全球化时代的价值意义,主要在于拓展与刷新了人们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思维视域,从思维范式革命的意义上启发人类创建新的世界观。“天下;’思雏蕴含着全球化时代人类对建构“和谐世界”与“世界责任”的创想:需要超越个体本位思维与民彬国家思维,实现“从世界去思考”真正达到“以天下观天下”。从“天下”思维出发,就要求人类建构保证世界和谐发展和能够对世界负责的世界责任观。  相似文献   

7.
盖光 《管子学刊》2004,(4):59-63
“无”的本体存在状态,体现着人类本有的思维品性,并深层次地呈现着系统整体化的生态思维的特性。“无”呈现着自然本然性的存在,以及人在自然世界中生命体验的根本旨归,它是在超越和消融现实的“有”中,动态性地还原人与自然同生共长的生态化存在机理。“无”的内在韵味既蕴涵着中国人审美体验与审美理解中求“味”与“韵”的独有方式,更在体现生态审美意蕴的内在机理中审美化的运演生命活动的运动节律。  相似文献   

8.
牟宗三的易学研究为的是从易学中发见与解析中国哲学、中国思想,旨在抉发中国的玄学与道德哲学,而不是作一种历史的研究。他从哲学上为《周易》的解释提供了一个逻辑符号论的模型,为中国古典思想的现代诠释作出了首开先河的有益尝试;他对易学的“实在论的价值论”或“超越的内在”的价值论的诠释,与康德、维特根斯坦关于道德世界的“超越的外在论”不同;他对易之道德世界的分析与解释也是极其形式化的逻辑的。在这些分析与解释中,《周易》的“逻辑世界”或“符号世界”变成了语义的价值世界,或者说,作为“数理物理”世界的《周易》变成了价值论的道德世界。无论是在叙述方式,或内容的阐释与解析上,牟氏的这项研究都是十分新颖的,为国内所未有。但是,牟氏的易学研究只是他学思的开端起步,相对于他的逻辑研究来说,易学研究构成了他的哲学思想发展进路的前逻辑起点,而非逻辑起点,具有形式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9.
杨国荣 《学海》2003,(4):26-32
哲学究竟是什么 ?在追问存在的同时 ,哲学总是难以回避这一元哲学意义上的问题。以智慧的追求和探索为指向 ,哲学之思奠基于知和行的过程 ,展开于世界之“在”和人自身存在的内在统一 ,并具体化为对“性与天道”的绵绵沉思。作为对世界总体上的把握 ,哲学试图达到的 ,是真实、具体的存在。在“是什么”、“意味着什么”、“应当成为什么”等追问中 ,哲学从类和个体的层面 ,不断地引导人们走向真、善、美的统一和自由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胡伟希  田薇 《学海》2001,(3):47-51
在关于“哲学何为”之古老而常新的追问中 ,把哲学理解为一种关于“存在”的学问 ,可谓是经典的定义了 ,也可以说是对于哲学之本性的揭示。然而 ,“存在”何解 ?对此却有着两种不同的思路和结论 :西方人固有的思维方式为“存在是什么” ?企图通过一系列的追问 ,把握住那隐藏在背后之恒定的“所以然”、“终极因”之“真存在” ,这构成了西方哲学源远流长的“本体论”传统。中国人面对存在论问题时 ,其典型思维方式并不着意去追问存在究竟是什么 ,而是致力于寻求“如何达成存在之境” ?或者 ,“如何成就存在的自由逍遥之道” ?这构成了中国哲…  相似文献   

11.
道教从先秦道家那里继承了“道法自然”的美学趣味,形成了以“淡漠”、“怀虚”为特征的审美心态,一心“无气”、“无形”的审美态度,以及从内外世界的统一之中感受和得到“气顺”、“清静”的审美乐趣。因此,道教得道之“乐”,就成了无处不在的、超乎功利和物欲的审美之“乐”。这种向内追求的审美论,与中国佛教的美学观类似,对古代美学思想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体的反思与表征--追问和理解哲学的一种思路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在我看来 ,追寻本体是哲学存在的根据 ,对本体的反思与表征则是哲学存在的方式。一、追寻本体哲学为何存在 ?这是对哲学的最朴实无华而又最切中要害的追问。这个追问不仅直指哲学存在的根据 ,而且直接把哲学存在的根据诉诸于人类的存在。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在人类创造自己的生活世界并实现人类的自我发展的各种基本方式中 ,哲学的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和独特价值何在 ?这就是对哲学存在的人类性根据的追问。这种追问 ,把对“哲学为何存在”的追问诉诸于对“人是怎样的存在”的追问。人的存在就是人的生命活动。人的…  相似文献   

13.
现代美学的重大变化之一.便是"审美经验"的探讨取代"美本质"的追问成为主流话语."审美经验"是个含义宽泛而又含混的概念,内涵缺乏严格限定,外延又极为模糊.西方"审美经验"范畴经历了建构、发展、解构与重构的历史嬗变,愈益从抽象化→具体化→多元化;由分离式的有距离的静观→介入式的积极参与;由自律、非功利、狭义、限定→他律、多元、实用、日常.审美经验的研究也逐步超越艺术问题,而涵盖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4.
感性认识始终是鲍姆嘉通“美学”概念的核心.而他也始终认为感性认识的完善是美学的目的.在鲍姆嘉通看来感性认识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独特的方式.关于感性认识的认识不仅可以形成一门科学,更重要的是他认为我们应该完善这种独特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学会以审美的目光打量这个世界.美学的目的或者美学本身都是对人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姚大志 《哲学动态》2023,(4):93-101+129
与自由、平等、法治和民主等观念相比,正义是一个非常难以把握的观念。正义观念之所以难以把握,乃因为它是形式的,没有固定的内容。因此,我们要想弄清楚“正义意味着什么”,就需要对它加以进一步追问。从历史上说,有三种关于正义的追问,即前现代的、现代的和后现代的。从逻辑上说,也有三种关于正义的追问,它们是“什么的正义”“什么是正义”和“谁的正义”。历史与逻辑的追问是对应的。也就是说,对正义的追问可以分为三种,它们分别是“前现代的追问:什么的正义”“现代的追问:什么是正义”以及“后现代的追问:谁的正义”。正义不仅是形式的,也是程序性的。正义的形式性和程序性表明,正义的实质性内容是由政治价值赋予的。  相似文献   

16.
诚如奎恩所言,任何哲学体系皆有其“本体论承诺”。人类的哲学追求正始于对世界的“本体”的追问。本体论以追寻世界的基础和本根为其目标,这种追寻典型地表现了哲学所特有的“寻根意识”。在变动不居的世界上,人必须有一个“安身立命”之地。人  相似文献   

17.
科学与科学精神之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学是什么?这听起来像是从遥远的鸦片战争年代发出的声音。在科学已硕果累累、科学知识已全面渗透的今天,进行这样的追问,显得多余而且无知,因为这种追问势必立刻会撞碎在无数精确抑或不精确的现成答案之中。然而,所有来自认识论层面的现成答案实质上并不能真正消解上述追问,这倒不是由于这些知识性的答案正确或不正确,而是因为在现成答案四面环绕之下依然顽强地冒出这样的追问,这本身即已表明这种追问的指归业已越出了单纯的认识论视域。科学是什么?追问“科学是什么?”本身不属于科学。跟随着此追问,追问者不是被带入分门别类…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实践—生存论角度探讨了中国传统美学现代化的可能性及传统美学的现代意义。认为,从实践—生存论角度对审美和艺术的研究就不再像西方传统美学那样静态地追问美的本质是什么,而是把审美和艺术活动放到人的整个生命活动中去考察。从这个角度来看,审美和艺术活动是一种精神性实践活动,是人作为审美活动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所进行的精神性交流活动。它的特点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与作为活动对象的外物(自然、艺术品)之间在精神上的交流和交融,用中国美学的话说就是物我同一,物我交融。人不是站在对象之外去认识它,也不是从人自己的功利目的出发把对象当作某种获取利益的手段或资源,而是以平等的态度,从对象本身的形式存在和精神实质上去把握对象,与对象发生精神和情感上的共鸣。这正是中国古人看待自然和艺术的观点:自然就是人的“无机身体”,人是既是自然之子,也是自然之精华(人负有“为天地立心”的任务)。艺术就是人与自然之间内外激荡而产生的精神产品。艺术的本质必须跟人生理想获得内在的一致性:它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在中国古代的意境说里得到了充分的论述。因此,本文认为,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意义主要有:研究方法论上不是抽象地追问美的本质,而是把审美、艺术活动和人的生命存在以及宇宙自然的  相似文献   

19.
理学家,大都是严正的道德家,对于艺术创作与审美娱乐很有些瞧不起,甚至认为不正当。他们在哲学上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即“道” 与“理”,乃是一种超越感官的道德本体。这种本体世界的实现,是通过对感官欲望的否定而达到的,即“存天理,灭人欲” 之谓。因此他们对于人的欲望以及与欲望密切相联的情很敏感,对于以情感为基本特征的文学艺术和审美活动常常抱着一种戒备心理,不承认艺术-审美的独立价值,实际上走的是一条准宗教禁欲主义的认识路线。  相似文献   

20.
试论马克思以人为本的哲学发展轨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首先是理解世界的方式。历史上,凡是强调从外在方面来理解世界的,往往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客观的物或超人的神,从而导致了各种形式的唯物论和宗教神学;而注重从人的内在方面来理解世界的,则往往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主观的精神或自我意识,从而导致了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哲学。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是一种狡猾的哲学好计,他表面上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超越人和自然的“绝对精神”,而实际上,“绝对精神”既是神的代名词,又是意识加以神化了的绝对,黑格尔只不过以曲折晦涩的方式表达了从人的内在和外在相结合的方式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