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拟就当代台湾佛教文学研究的几个主要诠释建构者及其相关论述,提出学术史视野下的简明考察,和有关彼等研究特色及其深具学术突破性观点的扼要解说.敦煌学、禅与诗、僧传和经典文学四者,就是本文解说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佛教是文化”这一概念,最早是毛泽东提出的,佛教自东汉年间传入中国,中印文化就双向交流,互相融合,从佛教经典、诗偈、传说故事,还有寺庙建筑、壁画、造像、雕刻等无不体现了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江淹《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离,是中国文学中经久不衰的创作题材。早在《诗经》里就有“之子一,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润涕如雨。”〔1〕“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2〕这样的句子,堪称是中国送别诗的源头。到汉乐府、汉魏古诗中,送别诗日趋发展,《文选》已有送别一类。对于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而言,一生中辞亲远游、科举应试,甚至迁客贬谪等等常有发生。所谓“离群托诗以怨”,古人述别离之情的诗已成经典,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3〕、王维“渭城朝雨轻尘”〔4〕、杜牧“蜡烛有心还惜别”〔5〕等,早…  相似文献   

4.
本文拟就当代台湾佛教文学研究的几个主要诠释建构者及其相关论述,提出学术史视野下的简明考察,和有关彼等研究特色及其深具学术突破性观点的扼要解说。敦煌学、禅与诗、僧传和经典文学四者,就是本文解说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全面地介绍和分析了敦煌佛教文献中的白话诗偈,认为敦煌佛教白话禅诗中,有一部分确实体现出了禅宗南北两派的意涵;其他诗作虽然难以归属于禅宗,但却反映了广义上的禅的观念。在白话禅诗之外,敦煌佛教文献中尚有一批一般佛教白话诗。上述佛教白话诗偈,都应该纳入中国俗文学、特别是中国佛教俗文学的研究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6.
屈丽蕊 《法音》2021,(4):45-52
山居诗属于山水田园诗创作范畴,可以分为文人山居诗和僧人山居诗两类。文人山居诗多用于抒发山水之乐、隐逸情怀;僧人山居诗则多用来表现山居修道的禅悦体验,传达苦空无常的佛教义理。僧人山居诗是随着僧俗交往的密切,在文人山居诗的影响之下发展起来的。自中唐以来,历代禅宗典籍中保存了大量以"山居"为题的作品,山居题材为僧诗所常见。到晚明,随着佛教的"短暂复兴"、居士文化的繁荣,僧人山居诗创作出现高潮。晚明"四大高僧"之紫柏真可、憨山德清都有大量诗作留世。  相似文献   

7.
林岫 《法音》2001,(6):19-28
读朴老的诗,犹如面对一泓清溪。就是那种在山岩林丛中,不择地势,随处而安,自由流淌的清溪。是它,点缀了自然,带来了勃勃的生机。朴老的作品,大都率真平和,质朴无华,潺湲的流响汇成音乐,清澈的溪水坦露心地,读者可以毫不费力地读出心声,感受到它的真实和亲切。即使那些偶而因时因事所赋的慷慨激昂之作,也似沿着山壁奔驰而下的溪流,珠溅声飞,发出震撼人心的轰鸣,让人久久难以忘记。  朴老的诗,大致可分为传统诗词、散曲和新体诗三类。1961年12月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滴水集》和1978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片石集》(…  相似文献   

8.
佛图澄是神僧,麻襦是神人,二人留下了一段对话,历来被认为是无法解释的.麻襦和佛图澄的对话是韵文诗歌体而不是散文.用诗歌体裁来看麻襦和佛图澄的对话,确实能使这不解之语变得可以理解.习凿齿和道安初次见面时,各自一句话,就传扬天下.麻襦和佛图澄这次见面的两首诗,也同样值得传扬赞叹.麻襦和佛图澄对话应该对道安思想和行为有深刻影...  相似文献   

9.
作为诗僧,皎然留下的诗歌表现出了浓郁的世俗情怀,这是皎然亦僧亦士的双重人格所致。家族境遇是皎然对荣名不懈追求的原动力,而唐代政治制度、佛教世俗化亦是导致皎然诗世歌俗化的重要因素,皎然凭借着熟练地运用儒佛两种话语,最终成为中唐吴中文学活动的中心人物。  相似文献   

10.
试论佛教音乐及其东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荣 《法音》2001,(2):22-28
一、佛教音乐之性质  印度是一个宗教之国,其艺术的发生发展无不与宗教有关,S·夏尔玛指出:“印度艺术的生存就在于宗教。”[1]于此,音乐也不例外。举凡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皆是它重要的源泉。甚至到近前,印度古典音乐还是敬神的,对宗教的虔诚与赞颂,是印度音乐经久不衰的主题。  印度的佛教音乐穷源溯流则可远溯到西元前二千年至一千五百年左右的“四吠陀”,其中记述《梨俱吠陀》(Rgveda)歌咏方法之“娑摩吠陀”(Smeveda)即为其肇始。它奠定了声明与梵呗的基础,佛教承此而产生了伽陀(gatha),即合乐的诗颂。不过在…  相似文献   

11.
金易明 《法音》2001,(6):39-40
本刊讯 6月1日上午,设于上海龙华寺方丈室内的朴老灵堂庄严肃穆,巨幅遗像两旁悬挂着朴老手书遗嘱诗偈:“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东西两壁“缁素表率”、“道范楷模”八个大字深沉苍劲,表达了上海佛教界四众弟子对朴老的敬仰之情。10时25分,朴老夫人陈邦织女士捧着朴老骨灰坛,在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刀述仁居士、上海市佛教协会副会长觉醒法师等陪同下,来到龙华古寺。上海市佛教协会副会长王永平居士、荫远法师,秘书长照诚法师及龙华寺两序大众在山门外列队迎…  相似文献   

12.
皎然(720~798),俗姓谢,字清昼,湖州长城(今浙江吴兴)人,自称是山水诗人谢灵运十世孙,是唐代活动于大历至贞元年间的著名诗僧。早年即信仰佛教,天宝后期在杭州灵隐寺受戒出家,后来徙居湖州乌程杼山山麓妙喜寺。皎然博学多识,不仅精通佛教经典,还旁涉经史子集,为文清丽,尤工于诗,著作颇丰,传世著作有《皎然诗集》(即《杼山集》)十卷、《诗式》五卷、《诗议》一卷及《儒释交游传》、《内典类聚》、《号呶子》等。皎然是一位修学有成的僧人,而以诗文作酬,撰写诗歌理论,并  相似文献   

13.
安希孟 《五台山研究》2021,(1):13-18,24
佛教入华,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进入寻常百姓家.村落地名是地域文化的标志和载体.村名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含义,是文化的根系所在.村名记载着先民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奋进.随着社会的发展,村名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演变.通过对村名渊源的了解,能够加深对家乡的热爱.在中国地名文化中受佛教影响命名的村庄,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同时体...  相似文献   

14.
崔小敬 《宗教学研究》2006,17(4):105-109
本文提出佛道争锋影响和决定了寒山形象的演变。寒山在较早的道教记载中是一个隐居修道者的形象,后来逐渐佛教化,演变为佛教高僧的形象。但道教并未因此放弃对寒山的所有权,而是通过阐发寒山诗中的道教精神、编造新的寒山作品等手段,力图重塑寒山的修道者形象。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的古诗集中,常可见到许多描写山水风景,及身处风景中禅者的禅诗。这些禅诗的作者,大都是对佛教颇有参学体会的佛教居士或者僧人。禅宗的般若理趣,在他们的诗作中有着生动且优美的体现。这些诗作,都具有迥异于世俗诗歌的清净空灵的意境。  相似文献   

16.
李家振 《法音》2005,(6):16-20
中国佛教协会前任会长赵朴初居士逝世转眼就是五年了!1996年1月,他曾大病一场,几乎离去却又回来了。历经生死,他口占了一首诗:一息尚存日,何敢怠微躬,众生恩不尽,世世报无穷。这是他真心的流露,也是他一生的写照。他的一生就是这样精进不息。他常常问别人:“你信佛吗?”有人立即给予肯定的答复,也有人红着脸支吾起来。答复肯定的人不一定真明白“信”字的内涵,支吾难言的往往是既不明白信佛是怎么回事,又不愿随便敷衍的老实人。赵朴初居士对这个“信”字是认真而明确的。他说:“信,首先是对佛的信任,然后认真去理解,理解后便要去行,最后从行…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太虚大师等人倡导的"人间佛教"运动警醒了明清至民国陷于腐败、堕落的中国佛教,开始了近一个世纪的"人间佛教"运动.进入新世纪,回头分析"人间佛教"的发展,可以从中吸取很多经验,同时也可发现当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都市佛教"理念,以期通过它为"人间佛教"的发展瓶颈找到解决之策.  相似文献   

18.
灵岩山寺位于苏州西南十五公里,地处太湖之滨。山高海拔二百二十公尺。我们乘车来到山脚下,抬头远眺灵岩山,山雾迷漫,虚无飘渺,佛塔梵宫隐约可见,正是“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意境。我们沿石径冒雨登山。山多怪石苍林,其中一巨石龟,延颈远望,名“望佛来”。行至山腰,路旁一亭,上有碑刻,一看竟是赵朴老题灵岩山寺诗,诗曰:“欣随谢公屐,重上吴王台;湖山观意态,林木感兴衰。梵呗断还续,慈鸟散复来;柳条见春色,画境逐云开。”赵朴老诗中“梵呗”二字虽然是借喻佛教事业。  相似文献   

19.
佛教传入中土以后,对中国古典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红楼梦>文本的解读,探讨其蕴含的轮回、因果报应、假、空等佛教思想,以及幻、缘、劫等佛教观念.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图重构“西夏汉传佛教系统”,认为西夏佛教基础是辽代“圆教”信仰.此信仰基础来自于晚唐华严思想,可见西夏汉传佛教以“华严信仰”为主.西夏有两个佛教传统,即是“官方”佛教与“民间”佛教.前者最早传入西夏,思想基础为汉传佛教;藏传传统传入时代较晚,最初流传在民间.在西夏“判教”体系中,语言标准需要由“官方/民间”的标准加以补充.“官方/民间”佛教成为西夏佛教之“大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