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油漆未干一个小女孩第一次到动物园去游玩。当她看到豹子笼旁挂着“油漆未干”的牌子时,不禁惊奇地叫起来:“噢,我还以为豹子身上的斑点是真的呢!” 二、蝴蝶结七岁的女儿对肚脐很好奇,问妈妈肚脐是作什么用的,妈妈于是把脐带连着胎儿与母亲的道理深入浅出地讲了一下,说婴儿离开母亲之后,医生就把脐带剪断并打一个结,成了肚脐。女儿似乎懂了。可又有些遗憾地问道:“医生为什么不打蝴蝶结?”三、我的上帝小彼得自豪地对他的朋友说:“我叔叔是神父,所有的人都称他尊敬的神父。”小保罗说:“我叔叔是主教,谁跟他说话都称他…  相似文献   

2.
不转嫁祸端     
正晋代颍川人庾亮,曾任丞相参军,是晋明帝穆皇后的长兄。他的坐骑是一匹叫的卢的马,当时有一个叫殷浩的,劝他把马卖了,说的卢马是一匹凶马,谁骑它就会给谁带来灾难。庾亮听了之后,反而决定不卖了,他对殷浩说:"我卖马,必然有人买马,谁买了谁就要有灾难,我怎么能为了自己的平安,而把灾祸转嫁给别人呢?"他越说越感慨:"战国时期有个人叫孙叔敖。他在小的时候碰到过一条两头蛇。他听  相似文献   

3.
死亡的名字     
有这么一则英文故事。有三位年轻人在一个小镇上看到一支送葬的队伍。他们打听到死者原来是他们的两位朋友:一位叫“友谊“,一位叫“快乐“,他俩被一个外号叫“死亡“的人谋杀了。三位中一位年龄最小的人对他的两个朋友说:“这个外号叫‘死亡’的家伙到底是谁?咱们一起去找他,为咱们的朋友报仇!“  相似文献   

4.
量器     
偶尔在一本书上读到一位作者的心灵独白。有位基督徒的老师对这位作者说:“应该只嫌恶一个人的不良行为,而不应该嫌恶这个人的本身。”过了很多年,他发现真有一个人,他只讨厌他的行为而不讨厌他的本身,这个人是谁  相似文献   

5.
请尊重神父     
神父,一个尊贵的称呼;司铎,一种神圣的职务。司铎是谁?他是“天主的人”(弟后三17)。圣依纳爵曾在给小亚细亚的教会团体致信中说:“你们必须尊重神父如天主的长老团和宗徒团,没有他们,就没有教会。”所以我们作为一名爱主敬主的教友,首先要尊重我们的灵魂之父一神父。  相似文献   

6.
悬崖选方丈     
一位高僧,是一座大寺庙的方丈,因年事已高,心中思考着准备接替之人。一日,他将两个得意弟子,用绳索吊放于寺院后的悬崖之下,对他俩说:“你俩谁能只凭自己的力量,从悬崖下攀爬上来,谁将是我的接替之人。”这两个弟子,一个叫明坚,一个叫明远。  相似文献   

7.
有一天,两个学生去请教他们的希腊老师。“老师,究竟什么叫诡辩呢?”希腊老师望望两个学生,想了一会儿,说:“有两个人到我这里作客,一个很爱干净,一个很脏。我请两个人洗澡,你们想想,他们两人中谁会洗呢?”学生a脱口而出:“那不用说,当然是那个脏的。”希腊老师连连摇头说:“不对,是干净的去洗,因为他养成了爱清洁的习惯;而脏人却不当一回事,根本不想洗。你们再想想看,是谁洗澡了呢?”学生连忙改口:“爱干净的!”“不对,是脏人,因为他需要洗澡。”老师反驳后再次问学生,“这么看来,谁洗澡呢?”“脏人!”学生只好又改…  相似文献   

8.
耶稣治好胎生的瞎子黄志芳福音书中记述:“耶稣前行时,看见一个生来瞎眼的人,他的门徒问他说:‘辣彼,谁犯了罪?是他,还是他的父母,竟使他生来瞎眼呢?’耶稣答复说:‘也不是他犯了罪,也不是他的父母,而是为叫天主的工作,在他身上显扬出来。’”(若9:1-3...  相似文献   

9.
正一我有一个朋友,人际关系很好,谁都愿意跟他交朋友。我想知道这其中的原因,于是留意起他来。手机来电显示,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响铃,二是振动,三是静音。我发现,朋友常常是把手机设置在振动状态。我问为什么,朋友说,手机来电的三种显示模式,就振动最好了,既不会因响铃而吵着别人,也不会因静音而没有发觉来电而误了别人的电话。经朋友一说,我知道其中的原因了:一个时刻不忘为他人着想的人,人际关系怎么会不好呢?  相似文献   

10.
法国自然学家约翰·亨利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将一些毛毛虫一只接一只排成一个圆圈,中间放一堆食物,奇怪的是,这些毛毛虫只是一只跟一只地向前爬行,就没有一只会独自离开那个圆圈爬向食物,直到最终饿死为止。分析指出这是一群受第一只毛虫影响的毛毛虫,后面的毛毛虫不过是紧紧地跟着前面的爬而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可以算得上是一种典型的盲目的从众行为。我们且莫笑话毛毛虫的愚蠢,其实类似的行为我们人类也同样存在。曾经有这样一个笑话说。有一天,一个人直着脖子呆呆地朝天空望着,显出一副十分投入的样子。一个路人从…  相似文献   

11.
犹大     
《天风》2007,(8):23
受赞美的praised赞美主Praise of the Lord 1、主耶稣所立的十二个使徒之一,是加略人西门的儿子(太10:4,可3:19,路6:16),他出卖了主耶稣。耶稣从起头就知道,谁不信他,和谁要卖他(约6:64)。耶稣说:“我不是拣选了你们十二个门徒吗?但你们中间有一个是魔鬼。”耶稣这话是指着加略人西门的儿子犹大说的(约6:70-71)。  相似文献   

12.
英国著名神经生理学家谢灵顿,早年是一个横暴乡里、染尽恶习的浪荡子。一次,他心血来潮向一位女士求婚,不料那女士断然拒绝:“我宁愿跳到泰晤士河里淹死,也不嫁给你。”这当头一棒,羞得谢灵顿无地自容。从此,他发愤读书,改过从善,终于成了近代神经生理学的创始人,并于1932年获得了诺贝尔奖。这个事例告诉人们,自尊之心人皆有之。强烈的自尊心是一种可贵的精神能源。女士由于厌恶,对谢灵顿出言刺激,在客观上对他的自尊心起到了“点燃”、“引爆”作用,促使其猛醒。从一定意义上说,姑娘在无意间运用激励之言创造了一个科学家。…  相似文献   

13.
“你们中间谁有一个朋友,半夜去他那里,给他说:朋友,借给我三个饼吧!因为我的朋友行路到了我这里,我没有什么款待他。那人从里面答说:不要烦扰我了!已经关上,我的孩子们同我一起在床上,我不能起来给你。我告诉你们,他纵然不为了他是朋友的原故,而起来给他,也要因他恬不知耻地求而起来,给他所需要的一切。”(路11:518) 这是一个有关恒心祈求的比喻。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则比喻的前后背景。按路加福音的记载,这则比喻是耶稣教门徒如何向天父祈祷(即天主经)之后接着说出的,因此与祈祷有密切的关系。再者,这则比…  相似文献   

14.
智者常认错     
假如你骑自行车上街,突然与迎面而来的自行车相撞,在一时分不清谁对谁错的情况下,你将采取何种态度、作出何种反应?狠狠地训斥对方?向对方道歉认错?抑或既不训斥,也不道歉,而是扶扶车把、掸掸尘土,然后不声不响地上车继续走自己的路? 一位脾气暴躁且一贯争强好胜的朋友说:不管谁对谁错,都要来个先发制人,把对方训斥一顿,而且一定要把他给训懵了,这样,即使他没错,他也以为错了,说不准会乖乖地向你认错呢! 一位心地善良且生怕惹事生非的朋友说:两个人在一瞬间相撞,谁能一下子分清谁对谁错呀?就算自己没错,也还是风格高…  相似文献   

15.
托尼在英国社会主义史上具有独特地位。他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一步步摆脱基督教控制,成为一个不受道德约束的贪婪社会的过程,并对这段历史进行了批判性反思。托尼克服贪婪社会的办法是建构一种与基督教有深厚渊源的平等主义哲学,其思想底色可以被概括为基督教人文主义。  相似文献   

16.
美兰 《思维与智慧》2001,(12):36-36
美国有个推销员奇科,他为一个厂家推销价格为395美元的烹调器具。一次,他到一个城镇推销,他把镇上的人叫到一块,一边示范这套器具,一边强调它节省燃料费用,并把烹调好的食品散发给人们,请大家品尝。这时一位当地著名的守财奴,一边吃着烹调食品,一边说:“他的产品再好我也不会买的。”第二天奇科首先敲开了这位老顽固的家门。顾客一见到推销员就说:“见到你很高兴,但你我都知道,我不会购买400元一套的锅的。”奇科看看顾客,从身上掏出1美元的钞票,把它撕碎,问顾客:“你心疼吗?”顾客对推销员的做法很吃惊,但他说:“我不心…  相似文献   

17.
嫉妒比较普遍地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特别是彼此之间越了解,嫉妒心理就越强烈,这就是有的人允许陌生人发展而不能理解身边人进步的心理原因。在一个单位,如果谁进步快、发了财,立马就可能遭到周围一些人的嫉妒,因为他的某种优越表现往往恰恰映照出另一些人的某种不足。嫉妒既能发生在个人之间,也能发生在单位之间。单位之间的嫉妒就是所谓的“公妒”。英国哲学家培根概括得好:这种公妒,其实也是一种公愤。对于一个国家具有严重的危险性的一种疾病。  相似文献   

18.
好运设计     
我想,倘有来世,我先要占住几项先天的优越:聪明、漂亮和一副好身体。命运从一开始就不公平,人一生下来就有走运的和不走运的。譬如说一个人很笨,这该怨他自己吗?然而由此所导致的一切后果却完全要由他自己负责——饱受了轻蔑终也不知这事到底该怨谁。再譬如说,一个人生来就丑,相当丑,再怎么想办法去美容都无济于事。这难道是他的错误是他的罪过吗?不是。  相似文献   

19.
“西满,我有一件事要向你说……一个债主有两个债户:一个欠五百德纳,另一个欠五十。因为他们都无力偿还,债主就开恩,赦免了他们二人:那么,他们中谁更爱他呢?”西满答说:“我想是那多得恩赦的。”耶稣对他说:“你判断的正对。”(路:t,41—43)  相似文献   

20.
反常合道     
有这样一个传说:绍兴才子徐文长自幼聪明过人。一天,他和六位文人一起喝酒,这六个人事先商量好要捉弄他一下。桌上一共摆了六个菜,按年龄大小行酒令,酒令要说出一个典故,只要典故和桌上菜肴有关,就可以独享这盘菜,否则没菜吃。第一个人说:“姜太公钓鱼。”说罢就把桌上的一盘鱼端到自己面前。第二个人说:“时迁偷鸡。”于是将一盘鸡肉端走。第三个人说:“张飞卖肉。”话音刚落顺手将一碗猪肉拿去。第四个人说:“苏武牧羊。”把羊肉也拿走了。第五个人说:“朱元璋杀牛。”牛肉也就归了他。第六个人面对最后的一盘菜,说声“刘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