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东传中士,为度化不同根性的众生,而对机形成了不同宗派,但真义是一脉相承的,概而言之为戒、定、慧。佛教正是通过对此三者的开示,导引芸芸众生走入圆融自在的人生之境。坐落在江南的一座佛教胜地——宝华山,其道场从禅宗嬗变为律宗,正是由时节因缘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普仁 《法音》2010,(7):42-46
<正>佛陀在入灭时强调,佛灭度后,要以戒为师。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多年来,正是在"以戒为师"精神的指引下,才得以绵延传承,发扬光大。佛教在中国形成的八大宗派,有很多修行法门,就律宗而言,虽然没有一个  相似文献   

3.
张平 《现代哲学》2008,(3):108-113
道安在佛教东传之初,作为博学广识的佛教学者、矢志不渝的佛法弘传者以及极具感召力和凝聚力的佛教组织者,对佛教在中土的播扬和发展做出了诸多方面的重要贡献,在中土佛教的发展辙迹上深深打上了自己的思想印记.本文论列了道安之于中国佛教史的贡献和地位,指出,正是由于道安的开拓和建树,中土佛教在两晋之际才呈现一派新面貌,走上一个新时代.  相似文献   

4.
佛教自从东汉时期传入,便对中国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在唐代,由于统治者对佛教的大力倡导、社会财力的富足等原因,使寺院数量极多且规模宏丽。在这样的背景下,图壁刻塑等佛教美术活动成为唐代民间绘画的主要内容。佛教美术促进了民间画工美术教育的发展,形成以画样、粉本为主要教育媒介,以合作画壁为主要手段的师徒传带教育形式,并初步发展为中国古代民间绘画教育的基本形态。正是这种教育模式孕育出了盛极一时的唐代绘画,造就了唐代美术辉煌灿烂的时代,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佛教民间化是佛教中国化的特殊表现和重要组成部分,探讨佛教的民间化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东汉时期,印度佛教在权力阶层的允许下,以神通和民俗为基本路径,在民间的演化形成了三个不同的阶段.这不仅扩大了佛教的群众基础,而且长远影响了佛教的本土化,并为东汉以后印度佛教的中国化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吴丹 《法音》2009,(1):12-15
东晋时期,长安和庐山是我国两大佛教中心,鸠摩罗什和慧远分别是当时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佛教巨子。慧远和鸠摩罗什保持联系十多年,使南北两地佛教学术频繁交流,这不仅直接推动了当时佛教的流传,而且对于尔后中国佛教的发展、学派和宗派的形成都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大乘大义章》正是鸠摩罗什和慧远这两位大师关于大乘要义的多次书面讨论的结集,而其中慧远和罗什关于"法身"问题讨论几乎占了全文的一半篇幅。  相似文献   

7.
元朝统治者对宗教持兼容并蓄的态度,遂使佛教建筑得以迅速发展。五台山南山寺正是这一时期汉传佛教山岳寺庙的典型代表。从该寺的选址和建筑布局入手,试分析其形成原因。五台山南山寺选址受到了历史、外部环境、风水学、宗教活动、园林景观等因素的影响;同时通过对现存寺院建筑体以及修建年代等分析得出该寺建筑群的布局特色。  相似文献   

8.
有元一代,由于蒙元王室的大力提倡与崇尚,佛教盛行,正是在佛教兴盛的氛围之中,刘基得以与丛林高僧进行各种形式的交往,有同乡之交、诗文之交、书画之交,还有因平定战事而结交.尽管刘基与众多方外高僧有契交,但止于赋诗唱酬、游山玩水而已,这就是典型的传统儒家的“以文会友”.令人吊诡的是,刘基始终不通佛理,也不能对佛教进行同情的理解.所以,只能站在儒家狭隘的道统立场之上,毫无章法地批评、排斥佛教.  相似文献   

9.
德清在以佛释老的基础上,实现了弘法护教的佛教理念,在思想认识上超越了宋儒对佛道二教的批评,为晚明的佛道会通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这正是德清佛道观思想的意义所在。晚明时期,士大夫中形成所谓"逃禅之风",甚至出现"士大夫无不谈禅"的局面。而佛教僧人也大多倡导儒释道的合一,  相似文献   

10.
道教对中国民众的影响至深且远,它对中国化过程中的佛教疑伪经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部分佛教疑伪经中融摄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形成了中国佛教疑伪经经典.此外,有的疑伪经还吸收了一些民间信仰的思想,演变成不同于印度佛教的新的信仰内容,这些融合有中国道教、民间信仰的疑伪经经典为佛教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大陆佛教得到很快的恢复和发展,应线盛世,信教群众日益增多,佛教的影响可以说是日益扩大。这本是一件好事,也是中国大陆的福音.正是国泰民安,世道昌明的一种象征,这是应该肯定的基本形势。但由于长期以来左的思想的影响,人们在思想中形成的对佛教偏知、偏见的固有习力,更多的则由于数十年来人们对佛教的远离,因而陌生,对佛教缺乏基本的了解。也还由于对我国法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但在我国个别地区实践得并不理想,人们以怫为界,谈佛色变,由于这些原由,不少的人对今天佛教的这种发展势头有些担…  相似文献   

12.
彩色波状纹是以汉译佛典为依据绘制成的一种佛光纹饰。该纹饰最早兴起于南北朝的陇右,盛行于唐至西夏时期的敦煌,流传于高昌回鹘时期的西域;其影响,近及青海,远播日本。彩色波状纹是中国内部以及中外之间文化交流的见证。其出现及流传体现了中国佛教艺术具有的优秀创造力和影响力,也表明中国佛教艺术正是在各民族、各地区的互动、交流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文章考察了白马寺的渊源,汉明帝夜感于梦的传说;分析了早期佛经翻译的模式、方法、对经书的选择、受众、翻译内容以及翻译术语等.认为初入中国的佛教不仅仅借用了道教的术语,更与道教在思想和教义上有诸多主动或被动的混同.正是后面这一点促成了早期佛教在中国立足.  相似文献   

14.
<正>唐代是中国佛教宗派大发展的时期,形成了法相宗、华严宗、密教、禅宗、净土宗等各个宗派。西明寺和其中的一些宗派有着极深的渊源,众多日本留学僧在西明寺学习,受到这些宗派影响,回国后著书立说,开宗立派,推动日本佛教新一轮的发展。引言唐代长安城是中国佛教的中心,而以长安为中心的中国化佛教体系形成,辐射至日本、韩国,最终形成了大乘佛教为主体的文化圈。  相似文献   

15.
正佛教,自19世纪传入美国,从最初的移民信仰发展至今,已成为美国成长最快的宗教。尤其是20世纪中期,一批批汉传佛教的高僧大德,例如妙峰、寿冶、乐渡、敏智、法云、浩霖、洗尘等长老,克服重重困难、不远万里来美国广开道场,为美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美国佛教联合会,正是在诸位大德的共同努力下,于1976年成立的。成立之时,正值佛教从美国社会边缘走向主流文化的过渡期,也是佛教本土化进程的关键期。"美佛联"以弘扬和实践"人间佛教"思想为方针,致力于佛教本土化的发展与弘扬。多年来,"美佛联"  相似文献   

16.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自佛教诞生至形成三大语系佛教——巴利语系佛教、汉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教派的佛教信众所使用的佛教语言极其繁复,绝难辨析。但只有佛教音乐可以与佛教雕塑语言、佛教绘画语言一样成为世界佛教大家庭的共同语言,为各国佛教徒所理解、接受与赞叹。  相似文献   

17.
常正 《法音》2000,(11):31-34
印光大师(1861-1940)一生处在中国饱经内忧外患的年代,也正是中国佛教极度衰落、教难不断的时期。而正是在这段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一批重要的思想家、宗教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等。其中,印光大师即是一位不世出的、被佛教信众推尊为净土宗第十三祖的佛门宗师。 印光大师对中国近代佛教的贡献甚多,主要表现在: 一、专弘净土,力倡持名念佛法门,并编著有《文钞》行世,深化、完善了净土宗理论体系。 二、创办“弘化社”,主持校订、刻印、流通了大量佛教经籍。 三、创立了灵岩山寺十方专修念佛道场及其制度,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18.
佛教于东汉末年传入中国,经佛典的翻译,新的宗派的形成,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给予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在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中所形成的佛教俗语,对汉语词汇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在结构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法音》2015,(8)
<正>佛教戒律既具有止恶的法律性,又蕴含着劝善的道德性,是法律性与道德性的统一。正是由于佛教戒律具有法律性,所以在当今中国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佛教戒律与国家的法律精神从根本上是统一的,并可以根据国家法制的要求,与时俱进,做出具有时代性特征的调整和完善。同时,也正是由于佛教戒律兼具道德性,所以又要充分发挥其道德性的作用,对中国的法制与道德建设以及社会的稳定提供有益的补充。在佛教的戒、定、慧三学之中,戒律是最基础,  相似文献   

20.
霍母斯·维慈在《中国佛教的复兴》中对上个世纪早期佛教因应社会剧变的反应是否可称为“复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笔者以为其问题实质正是佛教的神圣性资源如何在现代性过程中得以保存。本文从制度层面、佛教社会功能、全球化或现代性、卡里斯玛、信仰者及其行为五个领域简要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佛教的经验研究,试图通过它们反映的当前中国佛教现实情况来重新回应维慈的问题,以反思民国改革对现在的影响,亦为当前佛教实证研究提供一种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