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栋 《孔子研究》2020,(1):140-149
《淮南子·缪称》保存了大量《子思子》佚文,与子思著作有密切关系,而学界一般亦认为郭店楚简中的儒家佚籍是子思学派的作品。将《缪称》篇与郭店简《成之闻之》《穷达以时》《五行》《尊德义》《性自命出》等篇对读,二者在用词、语句乃至思想上多有相合之处,据此可以进一步确认郭店简这些篇章确为子思学派的作品。同时,通过对读亦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缪称》篇的成书及性质。  相似文献   

2.
郭店楚简《天降大常》(《成之闻之》)篇疏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是一篇非常重要的先秦儒家文献,然整理者对该篇的掇合整理未尽如人意。本文试图对该篇的文本和大义略加疏证。主要内容有四:其一,重新调整简次;其二,重新命名;其三,对个别文字重新释文;其四,依文义将全篇分为九章,并对各章的文字和思想进行疏理考证。本文认为,该篇思想上承子思,下开孟子,其作者当为子思之后学孟子之前辈。  相似文献   

3.
郭店楚简儒家著作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郭店楚简10种儒家的著述可分为3类:第一类是孔子之作,它们是《穷达以时》、《唐虞之道》、《尊德义》。第二类是孔子弟子之作,它们是《忠信之道》、《成之闻之》、《六德》、《性自命出》。其中《忠信之道》是子张之作,《性自命出》是子游之作,《成之闻之》、《六德》可能是县成之作。第三类是《子思子》,为子思及其弟子所作,它们是《缁衣》篇,《五行》篇、《鲁穆公问子思》。简文主流,当出于子游、子思学派。  相似文献   

4.
《淮南子·缪称训》所见子思《累德篇》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淮南子·缪称训》除首尾两段为编者所加前言后语外 ,其他悉为子思书佚文。而种种迹象表明 ,这篇佚文正是《后汉书》李贤注所提到的《累德篇》。该佚篇与子思的其他著作血肉相连 ,与郭店简中子思弟子遗著也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梁涛 《孔子研究》2021,(4):72-83
郭店简《成之闻之》"圣人之性"章长期没有得到正确释读,影响到竹简的编连和文意的理解.本文在对竹简重新释读和编连的基础上,指出《成之闻之》一是提出"天降大常",从天命的角度对孔子的仁尤其是忠恕做了形而上的论证;二是探讨了"圣人之性与常人之性",认为圣人与常人之性本来没有差别,其差别在于不同的选择,是在后天形成的,但差别一...  相似文献   

6.
子思书再探讨--兼论《大学》作于子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子思原书各篇可分为三类,一是子思所记孔子言论,二是子思本人著作,三是弟子所记子思言论。除了原本《中庸》、《表记》、《坊记》、《缁衣》外,郭店简《穷达以时》亦属第一类;属于第二类的除了见于今本《中庸》的《天命》和并见于郭店简、马王堆帛书的《五行》外,还有今本《大学》,而《淮南子·缪称训》主体部分正是子思书佚篇《累德》,亦属此类。属于第三类的有郭店简《鲁穆公问子思》以及典籍中的若干佚文。早期文献中对子思书的不同称谓,意味着不同的文献来源,称《子思》者引自《汉志》所著录的二十三篇本,称《子思子》者引自《隋志》和《唐志》所著录的七卷本。七卷本具有很高的价值,非后来子思书辑本所能相比。  相似文献   

7.
:《性自命出》是郭店楚简中的一篇重要出土文献 ,对于它的创作时代与学派归属问题 ,学者们有多种看法 ,大多把它定为战国早期的思孟学派的作品。针对学者们的立论与意见 ,本文在结合世传文献的基础上 ,着力从思想分析的角度对《性自命出》与思孟学派的关系进行了考察 ,认为《性自命出》的可能性作者颇多 ,而在思孟学派中以子思思想与《性自命出》篇最相接近 ,因而子思颇有可能是该篇简书的作者。  相似文献   

8.
关于《唐虞之道》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湖北荆门郭店楚墓竹筒中,被整理者题名为(唐虞之道)的一篇共包括29只简,竹简的形制和书体都与题为《忠信之道》的另一篇相同,所以可以肯定二篇之间应该有较密切的关系,以下,拟就精虞之道冲的几个小问题提出来讨论。一、《唐虞之道》与《尚书·尧典》郭店竹简与“六经”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六德》与《语丛一》中都曾提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表明“六经”作为一个整体至少在此时已经存在。除了象(五行)、(消衣)。《成之闻之》等篇直接称引《诗》、(书》以外,有些篇章虽未提及经典的名字,但其讨论的内…  相似文献   

9.
《汉书·艺文志》说“《子思》二十三篇。名保,孔子孙,为鲁穆公师”。《隋书·经籍三》说“《子思子》七卷。鲁穆公师孔撰”。此后,《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对《子思子》一书皆有著录。而自元以后不见著录。清儒洪颐煊辑《子思子》一卷,在《问经堂丛书》中。黄以周亦有辑本,台湾《中国子学名著集成》编印基金会印行。《子思子》原书已佚,其篇章题目及其内容,我们今天知之不多。新近湖北荆门郭店楚墓竹简出土,引起海内外学界的密切关注。在郭店简正式出版之前,报端披露其中有《缁衣》、《五行》、…  相似文献   

10.
郭店简与上博简问世之后,关于思孟学派的研究得到深化与拓展,涌现出大量富有启发性的论著。不过,诸多问题依然纠葛不清。子思之师承问题便是其一。通过讨论,子思与曾子、子游的师承关系基本得到认可,但子思之学是否还有其他来源?笔者在研读出土简文与传世文  相似文献   

11.
后孔子时代儒家面临思想与实践的双重困境,子思承接孔子思想,创立五行说,试图解决外在之行缺乏内心之德约束的问题。郭店竹简《五行》篇"形于内"是外在之行与内心之德贯通的桥梁。子思对仁义礼智圣"形于内"的论述,主要在仁、智、圣上用力。子思论证五行"形于内"的同时,同样重视外在之"行"的意义。"行"与"德"并重,体现了子思的中庸思想。此后,孟子与荀子各偏于一隅,皆不得中庸。  相似文献   

12.
郭店儒简对儒家的学术价值是"提供了从孔子到孟子的桥梁"。这种学术思想的过渡性特征,同样既丰富又深刻地贯彻在郭店儒简的道德修身论上,具体说来:在道德修身方面,郭店儒简注重发挥了孔子那个"为仁之方"的"求己"与"内省"方法,所谓"君子求诸己""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之类,并藉此深化了诸如"君子敦于反己"和"闻道反己,修身者也"的修身之道,而且这种修身之道又肇端了孟子诉诸"反求诸己"来"尽心""知性"以及"知天"的心性修养之源。  相似文献   

13.
《缁衣》、《中庸》、《表记》、《坊记》、《五行》这五篇作品出自子思学派,是目前学术界分歧最小的看法,而频繁引《诗》、解《诗》、论《诗》,又是这几篇文献的共同特点。本文发现大毛公《诗故训传》已经称引子思学派的作品,由此进一步可以证明几篇备受争议的子思学派的作品均出自先秦。本文也申述了子思学派之《诗》学可以成立的理由,认为子思学派是七十子之后儒家《诗》学的集中代表。本文同时梳理了子思学派引《诗》之范围和原诗的主题,并初步归纳了子思学派引《诗》的体例,以便深入讨论子思学派之《诗》学。  相似文献   

14.
子思作《孝经》说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缁衣》、《中庸》、《坊记》、《表记》出自《子思子》,已由郭店楚简的发现得到证明。 《李经》与《缁衣》等四篇好在“子曰”之后引《诗》《书》,风格相同,当属同一时代,同一作者的作品。 《论语》中孔子多言《诗》《礼》而罕言《书》,与《子思子》判然有别。用《诗》《书》发挥孔子思想,应是 子思的创造。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退而与万幸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继承了子思学 派的传统。《孟子》原有《说孝经》等“外书四篇”,《史记》等都曾引用。《说孝经》当是《孝经》成书于 孟子之前、孟子论述其师门所传《孝经》的证据。郭店楚简内多处论孝,与《孝经》相表里,表明孝是 子思学派论讨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15.
在现存先秦文献当中还没有一篇像郭店儒简《忠信之道》那样理论完备地表达一套以忠信为核心的伦理政治思想。《忠信之道》将忠喻为土,大地化育万物而不夸耀功绩;将信喻为时,四季按时流转而不拘泥固滞,忠信的功德有如天地。《忠信之道》的作者赋予忠信一种宇宙义①,忠信成为了治国安民的永恒准则。《忠信之道》是上承春秋时代流行的忠信思想,中继孔子“主忠信”的主张,而后由其门徒后学所创造发扬的理论。  相似文献   

16.
子思与《易》有关。对易学"卜筮"知识、《周易》古经和《易传》,子思都学习而熟知。更值得注意的是,子思作《易》,其著作即帛书《衷》篇。在孔子之后的先秦儒家"中道"思想传承中,子思最能体会"中道"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故一方面从形而上层面阐发"中道",而作《中庸》;另一方面在孔子所开创的经学易学上,凸显孔子所"观"、所新诠的易学"中道",专门辑录孔子有关"中道"的论述,而作《衷》篇。子思在先秦儒家易学传承中应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学界对郭店儒简《性自命出》作者聚讼纷纭,但若悬置对具体作者的执求,以篇为单位予以观照,将其视作《礼记》类文献中的一篇,则可发现其义理脉络是对孔子“性近习远”说的逻辑展演,其思想史定位当在孔、荀之间。其以气言性的性情观、心术为主的心性论、人道可道的礼乐论,构成一条层层递进、彼此联动的工夫论进路。此进路与荀子“情可为”“心之可”“积礼义”的“化性起伪”说基本一致,实开荀子天生人成的工夫论之端绪。不同于孟子德性论、本质论的论性范式,《性自命出》和荀子的此种气性论、过程论的自然人性论传统应当是先秦思想史之主流。即便在孟子性善论崛起后,此一脉络仍以或显或隐的形式延续于后世思想史中。  相似文献   

18.
上博竹书《从政》篇与《子思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上博竹书《从政》篇进行分章排比,可以看出其每一段落都应以“闻之曰”起始,“闻之曰”其实与“子曰”相同。无论形式还是内容,《从政》篇都与保存在《礼记》中的《坊记》、《中庸》、《表记》、《缁衣》等子思著作相近相通,也就是说,《从政》篇与史籍著录的《子思子》不仅形似,而且神似。《孔丛子·公仪》所记鲁穆公与子思的对话,更可说明《从政》篇乃《子思子》佚篇。  相似文献   

19.
郭简《六德》篇讲“仁内义外”,孟子则批评告子“仁内义外说”,而主仁义内在。学者疑之,至有据此否定郭简思想属思孟学派者。本文指出:《六德》篇与告子的“仁内义外说”,名词相同,但内涵迥异。郭简《六德》篇的“仁内义外说”,讲家族内、外治理方法的区别;告子所持“仁内义外说”,则是由人的情感生活与道德普遍性之割裂,而引生一人性“白板论”。《六德》篇“仁内义外说”所言治道,表达了儒家的一贯思想,亦为孟子所肯定。但告子“仁内义外说”所表述的人性论,则与儒家尤其思孟一系的核心思想相抵触,故为孟子所驳斥。孟子与告子有关“仁内义外说”的论辩,凸显了孟子人性论的根本特色和精神实质。孟子仁义内在于人的实存和情感生活的性善论,为《六德》篇“仁内义外说”所表达的儒家治道,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二者本无矛盾,不能据此而将《六德》乃至郭店儒简排拒于思孟学派之外。  相似文献   

20.
上博简《多薪》、《内礼》等篇与《诗经》、《尚书》、《仪礼》诸传世文献,对中国伦理思想中五伦之一的"兄弟"一伦都有相关论释。《多薪》篇以植物间的对比起兴兄弟伦理亲情同别人一般友情的关系,这表明该篇作者对家庭伦理、对"天伦"的着意重视。本文以此文脉回视残简缺文,提出个人的论说方式。同时对其他部分传世文献中论及"兄弟"亲情的文献也作了初步梳理,认为结合上博简中对五伦作单向度强调的伦理倾向,可以进一步探析中国伦理学说的某种转向与儒学诗教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