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爱情诗中女性形象的悲剧色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是我国诗歌的源头,它所收集的各类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几千年来尤为人们喜爱并传唱不衰的则是其中70余篇关于爱情婚姻的诗歌.千载而下,其能感动一代又一代读者,生动的形象、优美的语言固然重要,然而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诗经>爱情诗中女性形象本身固有的悲剧色彩更促成了它的久唱不衰.  相似文献   

2.
<正>和平是一支美丽的歌,它的旋律在人们的心灵和脑海萦绕低回,令他们神往。没有和平,社会就不会稳定,个体也不会安宁,所以它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所有人都向往的。  相似文献   

3.
李展 《美与时代》2004,(1):73-74
在<诗经>时代,文学本身的审美特征还没有被人充分认识,其作品的大多数是人们自发的创作.不过,<诗经·秦风·蒹葭>倒是一个特例,因为它创造了耐人寻味的意境,展现了一种朦胧美,这在同时期的文学创作中,相当少见.  相似文献   

4.
<诗经·关雎>是孔子及早期儒家最重视的篇章之一,但西汉以来后儒所言<关雎>主旨却是说法纷纭.新出土的郭店楚简<孔子诗论>言<诗经·关雎>主旨是"改",即由"好色之愿"到"返纳于礼"的转变.孔子及早期儒家对<关雎>的重视,反映了孔子希望"正夫妇"之礼的愿望,以及要求人们"克己复礼"并重视婚姻家庭伦理教化的观念.  相似文献   

5.
四百多年前,汤显祖一部<牡丹亭>唱出一幕穿越生死的爱情神话;四百多年后,白先勇又把这部幽奇绚丽的故事重新演绎,让我们再次感受到那种令人向往,并为之倾倒的青春、爱情、理想所带来的激情.  相似文献   

6.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上可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皆由歌与乐、歌与舞相配。《诗经》描绘和歌颂的,是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以及先民们多姿多彩的日常生活:有歌颂劳动的,有咏叹爱情的;有祭祀、庆典的画面,有婚嫁的描绘,有出征的场景……《诗经》中对赤、黄、黑、白、青五色的运用已经达到了一种相对娴熟的地步。据相关资料显示,白色在《诗经》中出现的概率最高,这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白色的崇敬和喜爱之程度。在《诗经》中,白色的审美意味是多样的,有高贵、庄严、肃穆的一面,也有优雅柔和、恬淡朦胧的一面,更有忧愁、伤感的一面。探索《诗经》时代人们的色彩审美倾向,对于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不同的人读出不同的味道.<冷山>不乏美丽的风景,也有动人的爱情,但如果仅仅把电影读到这种层面,或许你会很失望.  相似文献   

8.
<诗经>,是我国周朝乐官在各地民歌和贵族作品基础上编订而成的一部诗集,时限为上起殷商时代,下迄春秋中叶.众所周知,<诗经>时代是中国诗歌史上口耳相传、群体歌诵的时代.就那时人们对诗歌中所传递的社会内容或情感内容的重视及其对后代的深远影响,都已经远远超越了对作品本身所包含的形式特质或艺术要素的重视,其建构的独特的以审美为目的的或叙事或抒情的匀称、整饬、严谨的结构形式,往往采用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最能表现我国古代先民朴素的审美理想,颇能显示作者的艺术功力,达到了审美意义上的完整与和谐.  相似文献   

9.
邢铁夫 《天风》2023,(1):54-55
<正>从古至今,爱情是人们极力向往的美好事物,婚姻更是人类社会不变的话题。爱情与婚姻可以为人们带来极大的喜乐和满足,但同时对某些人也能带来至深的痛苦与忧伤。它是力量与脆弱的独特组合体,是欢笑与泪水相伴的人生之路;人们能在其中找到幸福,也能被其中的苦恼所淹没。对大多数人而言,没有哪一段婚姻在山盟海誓那天就会想着分开,往往是由于在琐碎的生活中缺少了成长,又过分地透支了“情感银行”中的储蓄,  相似文献   

10.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其收录的305篇诗歌中,描写男女爱情的诗歌占有很大一部分,其不仅为读者所喜欢,更是为历代文人墨客争相引用模仿。《诗经》中描写了很多"女神"形象,她们美丽、温柔、端庄、高挑、轻盈、文静。《诗经》中的男子追求女神的形式也五花八门。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千年前先人的浪漫,领略爱情中的酸甜苦辣。  相似文献   

11.
自<诗经>始我国古代文学中"风雅兴寄"的美学精神便一脉传承.<毛诗序>释"风雅"曰:"风者,讽也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者无罪闻者足戒";"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多次将一风雅"并举提出"圣文之雅丽",强调作品意蕴的雅正.他释<诗经>"六义"时说,"风清而不杂""文丽而不淫"认为"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这些都为古代艺术的风雅传统定下了基调并为后世的文艺思想与美学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颛顼是上古神话传说人物,所谓五帝之一,与人们心目中的中华民族人文初祖黄帝轩辕的传说事迹密切相关.本文由<史记·五帝本纪>上溯至<山海经>、<竹书纪年>、<逸周书>、<左传>、<国语>等先秦古籍,探讨了道教前史颛顼传说与蜀尤其是与荥经的关系,认为"五帝"应是中原华夏族的神话传说;黄帝之子昌意降居若水、生颛顼的神话传说,是一种文化符号,透露出华夏族与蜀、楚民族融合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伦"、"理"二字,早在<尚书>、<诗经>、<易经>等经典中已分别出现."伦"有类、辈分、顺序、秩序等含义,可被引申为不同辈份之间应有的关系."理"则具有治玉、分别、条理、道理、治理等义."伦理"二字合用,最早见于秦汉之际成书的<礼记>:"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大约西汉初年,人们开始较为广泛地使用"伦理"一词,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原则和规范.  相似文献   

14.
颜氏之儒是颜回及其弟子所形成的学术群体.颜氏之儒作为传道之儒,继承和拓展了孔子天道性命的形上智慧,以自强不息、奋进不已作为人生信条,追求用行舍藏、乐天知命的人生境界,向往没有战争,没有纷争的大同社会.从颜氏之儒特征来看,它与<系辞>、<大象>、<彖传>、<文言>有着内在的联系,<系辞>、<彖>、<象>、<文言>、<序卦>有可能是颜氏之儒的作品.  相似文献   

15.
诗歌是文学的最早形式,早在两千多年前登上历史舞台,一出场便以极崇高的姿态展示在世人的面前.极具艺术审美价值的中国的<诗经>和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可谓开山之作,之后产生的一系列文体,诸如散文、小说、戏剧在某种意义上都是诗歌的衍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魏峨 《美与时代》2004,(5):72-73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民歌和朝庙乐章311篇,其中"小雅"有笙诗6篇,有目无诗,实际存数为305篇.  相似文献   

17.
<周易·晋卦>卦辞载康(唐)侯封于晋,是由于此地适于繁殖."晋"字本义表示日出.<晋卦>爻辞是一首古"迎日歌".  相似文献   

18.
爱情一直是艺术表现的对象,而很难成为认识的对象而不认识爱情.人类就很难在日常生活经验的超代际累积的基础上.进入幸福生存、审美生存.其实人类对爱情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如在我国明代冯梦龙所辑<情史>中便有对传统爱情哲学观念的充分展现.  相似文献   

19.
王向军 《美与时代》2004,16(1):78-80
丁玲早期欲情小说是指她1927年到1929间年创作的几篇著名小说:<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暑假中>、<自杀日记>、<小火轮上>等.之所以将丁玲的这些以描写性心理的小说称为欲情而非爱情小说,是因为丁玲在作品中探讨的主题已超越了同时代新女性的"爱情自由"及"普罗文学"的"革命加恋爱"的旧套,试图在欲望与女性生命意义追寻这一更高层面上开展自己的思索.  相似文献   

20.
学术自述     
概述我学术经历的<学术七歌>已发表于<美与时代>2005年7月(下),这里不再重复.应编者之约,再谈以下四点,作为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