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从众,就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从众.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在大学校园中,从众现象也很普遍。  相似文献   

2.
在现实生活中,当一个人的思想或行为与大多数人不一致时,会产生一种压力感,而不得不修正自己的思想或行为以求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这种现象为从众心理引起的从众行为。针列人们普遍具有的从众心理,去致力于使绝大多数职工形成良好思想行为规范的“企业气候”,使少数人,在潜移默化中给予顺从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有效途径。首先,企业中形成一种“气候”,有利于人人由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变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只靠少数人不行,它不仅要有专职政工队伍,而且要有行政业务干部,以及党团员,先进模范人物、班组长和工会、妇女工作积极分子组成的宏大队伍。即人人都来做思想政治工  相似文献   

3.
所谓从众,就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从众,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在大学校园中,从众现象也很普遍。  相似文献   

4.
5岁幼儿从众行为的初步研究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5岁幼儿从众行为的初步研究报告姚本先(安徽师大教育系心理学教研室)1问题的提出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即个体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而采取和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社会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从众"(comform...  相似文献   

5.
空间位置与从众行为是影响紧急情况下人员疏散的两个重要因素,该研究在于探讨 这两个因素在人们的逃生决策中究竟如何发挥影响作用.研究采用3(空间位置)×4(人数分布)被试内实验设计对随机选取的60名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空间位置和人数分布均对疏散行为有显著影响,且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多数人在对逃生出口选择对,距离出口的远近(所处的空间位置)是最先考虑的因素,有少部分人会表现出从众行为,而忽略空间位置.当所处位置在中间时,人数分布成为影响决策的重要因素.这说明空间位置和人数分布影响了人们的从众行为,进而影响逃生决策.  相似文献   

6.
不知你是否注意过生活中的“从众现象”?一个人总是不知不觉地力求和多数人的看法和行动保持一致,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从众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美国人詹姆斯·瑟伯曾对此现象作了一段生动有趣的描述。突然,大街上有一个人跑了起来,大概这个年轻人猛然...  相似文献   

7.
当代大学生对竞争认识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天津市和广州市532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半开放式问卷,采用团体测试的方式,研究了他们对竞争的认识,并对这种认识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结果发现:(1)大学生由竞争一词最易联想到“激烈”、“残酷”、“公平或不公平”、“压力或动力”等内容;(2)大学生认为竞争存在的领域从高到低依次是商业与市场经济、就业与工作、比赛与体育运动、学习与考试、国家与社会等;(3)大学生认为竞争是“激烈”、“残酷”、“对抗”等;(4)大学生认为竞争的主要作用是动力、压力和机遇或挑战;(5)大学生对竞争性质的认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8.
关于我国投资者从众行为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剑清 《心理科学》2007,30(2):431-433
由于广大投资者的行为决策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因而深入分析从众行为对于投资决策的影响.对于推动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以及促使投资者形成理性投资决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发现:我国投资者从众行为的特征差异可以从信息权威性、关系亲密性、环境一致性、团组压力性、知识充分性、情绪稳定性、专注耐心性、信息敏感性这八个因素进行分析;投资者可分为“从众追风型”、“环境适应型”以及“独立稳定型”三类。  相似文献   

9.
一、从众型 人的行为大多受他人的影响而产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受到他人非议和孤立是不能忍受的。于是,人们就要努力去适应周围环境,以保持心理上的平衡。从众心理与从众行为就典型地反映出这一  相似文献   

10.
赵春黎 《心理科学进展》2015,23(11):1956-1965
社会从众是指个体改变态度或行为, 与他人保持一致的现象。社会认知神经科学采用社会心理学的实验范式研究发现:背内侧前额叶、纹状体、眶额皮层、脑岛、杏仁核和海马等多个脑区在社会从众中扮演重要角色; 能够提高多巴胺水平、改善大脑奖赏敏感性的某些神经递质可能间接影响从众。强化学习理论的奖惩预期可以部分解释社会从众的原因。未来研究应改进实验范式, 扩大研究群体, 借助神经、生化技术, 利用动物模型, 深入探讨社会从众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张笑  冯廷勇 《心理科学》2014,37(3):689-693
研究采用JAS范式,通过操纵群体信息的性质(支持和反对)以及一致性程度,考察了决策信心在信息化从众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个体仅在接收到反对信息时会发生决策的偏转,表现出从众;(2)群体参照信息能够显著影响个体的信心:支持性的群体信息使个体的信心显著增高,而反对性的群体信息使信心显著降低,且表现出一种“负性偏向”(即个体对来自群体的负性信息更加敏感);(3)在反对条件下,个体信心降低的程度能够很好地预测其决策偏转的概率,即信息化从众行为。这说明,决策信心可能在信息化从众中起着核心的中介作用——反对性的群体信息使得决策信心下降,而决策信心的下降导致了决策的偏转,从而表现出从众行为。  相似文献   

12.
潘玉进  曹立人 《应用心理学》2009,15(4):374-378,384
运用社交认知绘图(SCM)、班级戏剧量表与同伴提名等方法调查了处于同伴团体形成关键期的小学四、五年级学生294人,以考察同伴团体诸变量对个体学业成就与社会行为、同伴接纳/拒绝之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同伴团体在小学四、五年级尚处于初步形成期,其密度和中心势均随年级升高而提高;(2)性别、学业成就和社会行为是影响同伴团体形成的主要因素;(3)个体学业成就对同伴接纳与亲社会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对同伴拒绝与退缩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4)团体密度和团体学业成就在同伴接纳与个体学业成就之间关系中起正向调节作用,团体中心势具有负向的调节作用;团体学业成就对亲社会行为与个体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亲社会行为是社会关系的润滑剂, 从众心理会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出现。亲社会从众行为包括利他从众、公平偏好从众、信任从众、慷慨从众等。亲社会从众行为的心理机制包括模仿理论与动机改变理论。亲社会从众行为的神经机制包括奖赏加工与错误加工神经回路。社会价值取向、人际信任水平与人际敏感性对亲社会从众行为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从亲社会从众效应的稳定性、个体差异、儿童及青少年的亲社会从众行为研究、临床研究以及跨文化角度入手。  相似文献   

14.
对从众行为的再认识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宋官东 《心理科学》2002,25(2):202-204,193
本文突破传统的关于从众行为是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而导致行为或态度的变化的观点。认为(1)情境的模糊性和他人确定行为或态度的明确性是从众行为发生的直接外部原因;(2)从众行为是主动的、有目的的.而不是被动的、盲目的;(3)从众与顺从、服从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伊斯兰教法知识答问(续八)赛生发132.教法怎样看待“离婚”?答:教法认为,离婚是一项既使人厌恶,又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穆圣说:“真主虽然准许休妻,但却认为是一件最厌恶的事情。”(艾卜·达乌德圣训集)教法要求,夫妻间的纠纷,以调解为原则,不可轻易离婚...  相似文献   

16.
对8─16岁少年儿童认同从众反应原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个体从众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根据文献,假设有5种原因,以100名8~16岁少年儿童为被试进行测试,反应结果证实了这5种原因。然后,要求上述年龄的400名被试对有关线段长度的和有关道德判断的从众反应情境、就5项原因作主次排序。结果表明:被试认为从众反应原因的主次顺序依次为“多数人更正确”、“表示归属群体”、“为了表示友好”、“为了免受责难”、“图省事不费心”;同时这种总趋势会因被试的年龄不同和从众情境不同表现出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7.
岑国桢 《心理学报》1994,27(3):232-239
个体从众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根据文献,假设有5种原因,以100名8~16岁少年儿童为被试进行测试,反应结果证实了这5种原因。然后,要求上述年龄的400名被试对有关线段长度的和有关道德判断的从众反应情境、就5项原因作主次排序。结果表明:被试认为从众反应原因的主次顺序依次为“多数人更正确”、“表示归属群体”、“为了表示友好”、“为了免受责难”、“图省事不费心”;同时这种总趋势会因被试的年龄不同和从众情境不同表现出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8.
心理学视野中的社会排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社会排斥是许多社会问题的深层根源,长期为社会学者、政策研究者所关注。近年来,心理学者也将目光转向了社会排斥研究。在心理学者的视野中,社会排斥是指个体被某一社会团体或他人排斥或拒绝,一个人的归属需求和关系需求受到阻碍的现象。文章主要介绍了社会排斥影响个体认知、情绪和行为的研究。文章认为,在我国开展社会排斥的心理学研究,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任洁  许尚侠 《心理科学》1999,22(5):457-458
1问题提出现代认知心理学家J.R.Anderson等人提出的相同要素迁移理论,被认为是当前程序性知识学习迁移研究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观点。他们认为迁移的本质是以产生式(“条件──动作”对)为基本单元,通过知识编辑机制来实现的。陈述性知识(它以样例等其它形式呈现出来)可以通过弱方法获取,当这些弱方法问题解决法以某种解释形式作用于陈述性知识时,产生的问题解决行为是缓慢的,且容易犯错;既然所有的行为(认知的与物理的)都在程序式记忆的控制之下,那么技能行为就需要将这些速度缓慢的解释程序转变为特定领域的…  相似文献   

20.
病原体指可造成人或动植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寄生虫或其他媒介。病原体如何影响文化演化,是文化演化领域中一个有趣而重要的视角。在具体研究中,病原体可通过客观与主观两种指标测量,价值观的寄生虫压力理论与行为免疫系统理论是其理论基础。病原体影响文化演化的路径体现为它使文化朝集体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方向演化,具体表现在它对集体主义价值观、从众行为、外群体排斥行为以及传统价值观、预防性健康行为、保守政治态度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