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们今天召开的"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讨会,是国内伦理学界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一系列重要论述积极响应的一个具体行动。中华传统美德是以怎样的状态发生发展的呢?这是一个必须首先解决的前提性问题。中华传统美德存在于中华传统道德之中并随之发展,而中华传统道德存在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并随之  相似文献   

2.
《学海》2018,(6)
中国传统友善观强调"仁爱""孝悌""贵和"的道德价值观,它们不仅是我国重要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传统根源。面对现代社会结构变迁日趋公共化、道德追求日趋平等化与人际交往日趋功利化和网络化,社会更加期待友善,而传统友善观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面临重大挑战。为此,我们一方面要继承传统友善观的价值精髓,另一方面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立一种新型的友善观,完成友善观的现代转型,不断赋予友善观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3.
任何一个民族的思想道德建设包括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都离不开本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对有着丰富传统美德资源的我国来说,如何在未成年人中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呢?这里我仅谈几点粗浅认识。 第一、要抓好中华传统美德的知识教育。 大约十多年前,有研究者对大陆和香港、台湾的青少年关于传统道德名言的掌握和认同情况进行了一个调查,发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发展史是马克思主义者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揭示人类道德的起源、本质、结构、社会作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历史,特别是揭示无产阶级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产生、发展变化、社会作用以及如何培养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人规律的历史。它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他们的战友和学生们的伦理思想,以及一大批为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宣传、丰富、发展和进一步系统化作出贡献的伦理学专业工作者  相似文献   

5.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正促使以流通领域"价值实现"为中心的商业模式发生变迁。商业模式的变迁不仅促使社会经济领域中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社会组织形式等发生了变革,而且产生了各种伦理道德效应,对传统伦理道德提出了诸多挑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商业模式变迁的正负伦理意蕴,我们应以重建商业秩序、维护伦理底线、凝聚新的社会公德和培育道德主体为重点进行伦理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6.
宗教文化、宗教道德是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传统文化血肉相连、不可分割。如何发挥宗教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作用,是当前宗教工作的重要创新目标。一、深入研究,找准宗教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维度宗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比重。宗教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键是要深入研究阐释宗教文化、宗教道德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7.
论道德叙事     
哲学的叙事就是有关生命和生活的道德叙事,道德叙事的主体通过生命体验和生活经历中的事件叙述,呈现或揭示隐藏在这些体验、经历、事件或行为背后的道德思想和价值观念,以创造出生命或生活的意义。生命的存在形式和生活运行轨迹表明道德叙事的主体是一个在时间流逝中呈现的历史主体;有意义的人生和道德生活表明道德叙事是基于一个统一主题对人性目的的理解。"道德主体""历时性""人性目的论""主题统一性"和"可理解性"构成了道德叙事的基本要素。这些基本要素通过"道德训诫"把"未受教化而偶然所是的人"转化为"实现其目的而可能所是的人",这是人类深层次的道德叙事。  相似文献   

8.
道德是偶然的吗?道德偶然性理论何以可能?回答它们需要回应"道德的偶然性""道德内偶然性"与"道德间偶然性"三个基本问题。"道德的偶然性"通过对道德与偶然性关系的历史梳理,呈现人类道德认识中的偶然性谱系,揭示道德偶然性世界观的出场;"道德内偶然性",在道德偶然性世界观中,阐释道德偶在、道德偶性与道德偶然的道德哲学范畴,探究道德偶然性理论话语体系;"道德间偶然性",说明道德成为偶然之后,个体的道德行动与社会的伦理准则如何可能,回答道德偶然性的实践问题。道德偶然性理论将为后现代语境中的道德认知、道德行动与道德治理敞开全新的理论视域。  相似文献   

9.
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是传统道德研究最重要的任务.但是继承和发扬的前提是,必须从理论上澄清传统道德存在的问题,否则,很难使传统道德的思想和规范在现实中落到实处.传统主流道德思想在理论上存在两个痼疾:一是作为行为规范的伦理,因拔高了"合理规范"的标杆,对人的要求过高;二是作为生活价值的道德,因缺乏超越的维度,其境界又偏低,所以导致了这些"规范"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形同虚设.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在于:让规范成为行为的"合理"规范,让道德回归生活的"应然"价值.  相似文献   

10.
如何证成马克思存有道德哲学是深入探讨马克思道德哲学的前提性和基础性的问题。面对众多的质疑与批判,有必要从概念层面对"道德就是意识形态"进行概念分析与背景挖掘,从逻辑层面揭示"事实与价值"分离给马克思道德哲学带来的"隐秘危机",从实质内容层面批判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机械理解。这三个维度不仅是由表及里、由"形式"到"内容"的病理探究,而且也有利于在应对当代道德哲学对马克思的发难的同时,丰富和拓展阐释马克思道德哲学的视阈。  相似文献   

11.
孔子以"仁"为核心建立了儒家的思想体系,使之成为中华传统美德最为核心的观念之一。"仁"是一种对人的生命价值予以肯认与培护的情感,这种情感基于人本性中的道德意识,同时其外推也蕴含着超道德的义涵。基于这种推扩逻辑,本文将儒家之"仁德"归结为立体的四个层面:"个体之仁"、"类性之仁"、"成物之仁"和"本体之仁",这四者之间有机联系、逐层升进,仁爱的对象分别是自我、人际社会、自然界和宇宙本体,四者之间的内在逻辑是仁德的推扩原则,这种推扩建基于仁爱之情的感通作用。  相似文献   

12.
西方"宽容"观念经历了从宗教宽容到道德宽容再到积极宽容的两次转变过程,这种"宽容"观念的历史嬗变可以通过对以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的宗教伦理准则下的宽容、以洛克为代表的西方近代道德宽容和以罗尔斯为代表的现代交互伦理关系中的宽容观念的考察予以理解。特别是现代"积极宽容"观念在淡化以往由于不喜欢甚或厌恶而产生的被动的"容忍",进而继承道德宽容所强调的道德自由、重视道德主体自觉性的基础上,逐渐转向"克制"方向,即对异己观点的"克制"与"承认",这既反映了现代社会多元化、差异化的历史变迁现实,也体现了对道德主体自身与社会伦理双重性的兼顾,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传统美德有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深入挖掘、整理中华传统美德,使之为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公民道德建设服务,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王华同志的专著《美德论——传统美德与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研究》,对有关问题进行系统的探讨和研究,全书资料丰富,观点新颖。诚如臧乐源教授在该书《序言》中所说:该书“时代性、针对性强,对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体会,这本书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4.
要清晰地刻画出人类社会从农耕文明至今的社会道德变迁简况,我们绝不能仅仅局限于关注道德自身范畴及其体系的变化,而应放眼于道德所面临的社会境况(尤其是社会交往形态的变换),以及这些境况所衍生的人们对待道德态度的变化。与农耕社会、工业社会以及正在迈入的信息社会所分别对应的三种交往形态——有限确定性交往、无限不确定性交往和无限确定性交往所引发的道德变迁及其形成的三种模式是:原村落道德、后村落道德及新村落道德。  相似文献   

15.
美术史在当下艺术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教学重点可能放在"图片欣赏课程",所以对于美术史教学的讨论也从未间断过。文章基于"中国美术史"和"西方美术史"的教学过程,对"艺术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在东西方艺术史的教学中建立全球化的视野和关联"以及"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历史知识中概括性地梳理出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和逻辑"等问题有一些思考,希望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和陈述以提出适应当代大学生美术史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奉普慈特慈的真主之名各位朵斯提:色兰!德是指人的本性、品德和道德。道德是人们关于善与恶、正义与邪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荣誉与耻辱等观念以及与这些观念相适应的,由社会舆论和人们的信念来实现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重视品行和道德的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古人说:"学之不讲,道之不修,是吾忧也"。孔子在《论语》中  相似文献   

17.
正2014年5月10日,由中国伦理学会和天津社会科学院主办,天津社会科学学院伦理学研究所暨《道德与文明》编辑部承办的"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端论坛在天津社会科学院召开.参加论坛的有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张瑛研究员、湖南师范大学唐凯麟教授  相似文献   

18.
环境的"法治"与"德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的第一部分概述了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我们必须动用看得见的法治(制)手段,纠正由"市场失灵"导致的环境问题,但这种强制性的"他律"亦有其缺陷;第二部分论证了环境问题为什么同时又是一个道德问题,以及环境道德的评价和绩效;第三部分强调只有配合以道德"自律",德法兼备,才能进行卓有成效的环境治理.  相似文献   

19.
蔡昱 《道德与文明》2021,(4):129-141
"思维与实践如何联接"是西方理性主义伦理学没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对康德道德哲学的分析揭示出了它在道德现实化的动力、阻力和能力上的问题,并且表明"超越生存性恐惧"是联接思维与实践,即使得道德得以现实化的关键环节.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之问题式是"道德如何现实化",它是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以其彻底的实践哲学超越了康德而使道德走出了纯粹的思维性,他着重讨论了与"道德现实化的外在条件"相关的问题.从生存性恐惧出发来继承与发展此问题式,将研究拓展到与"道德现实化的内在条件"和"道德现实化的动力、阻力和能力"相关的领域,这是解决当代道德困境的有效路径.同时,在此发展的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问题式下,从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生存性恐惧出发的道德教育,才是摆脱了道德说教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20.
道德建设的管理是现实生活中所提出来的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试图从道德建设为什么需要管理,与其他管理相比道德建设管理有哪些特点以及如何对道德建设进行有效的管理等几个方面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