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佛教文化的交流始终占着主导地位,推动和促进了中日关系的发展。从南朝以来,日本一些佛教大师和僧侣陆续来到中国,学习佛经,并把中国的佛教经典带回日本进行传播。到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出现了高潮,大批日本僧人、留学生入唐求法、求学,一些中国高僧也曾东渡日本传播佛教文化,从而促进了中日之间各方面的交往和联系。隋唐以后,由于中日双方在佛教文化上都已建立和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大批佛教经典  相似文献   

2.
在去年隐元禅师诞生400周年的时候,中日两国佛教界都举行了盛大的纪念活动。我国唐代,先有高僧鉴真东渡弘法传戒,后有日本空海、最澄入唐求法。继之,荣西、道元入宋,又弘禅扶桑。明末清初,隐元禅师振一代禅风,植黄檗文化于东瀛。隐元禅师的东渡和黄檗宗开宗,对日本近世佛教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是日本禅宗史和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段盛事。  相似文献   

3.
元朝时期僧侣在中日交流中充当非常重要的角色,日本入元僧的数量高于前朝,不少僧人具有外交使节的角色,而中日两次武装冲突之后,元王朝向日本派遣的僧侣亦具有外交使节的功能,因此元代与日本的关系可以理解为连接前后两个时代的桥梁,是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当中一个重要的过渡.  相似文献   

4.
任永生  张琳 《法音》2001,(2):35-38
清水寺座落在京都东山三十六峰之第二十九峰--音羽山的中西部腹地,占地13万平方米。始建于奈良时代(707-805)末期的宝龟9年(778),距今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清水寺是日本北法相宗的大本山,也是为响应赵朴初先生提出的“黄金纽带”构想而由日本佛教界发起创立的日中韩国际佛教交流协议会的所在地,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一、清水寺的历史沿革  1、清水寺的创建  相传日本奈良时代末期的宝龟9年(778),观音菩萨托梦给大和(今奈良)子岛寺高僧延镇上人(?-821),要他“去木津川北岸寻找清泉”。延镇上人…  相似文献   

5.
日本名古屋七寺所藏一切经和“七寺古逸经典研究会”杨曾文中日两国的佛教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公元6世纪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以后,随着两国佛教文化交流的频繁进行,中国的大量佛经和佛教著作传入日本。中国古代是北传佛教的中心,产生了数量巨大的汉译佛经和佛教著述,...  相似文献   

6.
明生 《佛学研究》2004,(1):6-10
今年是中国乃至世界佛教史上的著名佛教翻译家、文化巨人、后秦高僧鸠摩罗什诞辰1660周年。中日两国佛教界在中国古都西安举行以“鸠摩罗什译经与中日两国佛教文化”为题的佛教学术会议,回顾和缅怀鸠摩罗什的光辉事迹,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译者按今年适逢中日邦交正常化三十周年,日本友人额贺章友先生特地撰写《中日佛教交流战后五十年史》一书,在日本《中外日报》上连载,深情回顾了两国佛教界高僧大德冲破重重阻力,推进中日友好事业的感人事迹。今年5月又值赵朴初会长逝世两周年,为了纪念先德、不忘历史,缅怀两国佛教界先贤筚路蓝缕、开创和平友好事业的殊胜因缘,现将该书的“前言”和第一部分“佛像渡日”译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1998年5月21日陪日本立正安国会、立正大学赠送《日莲大圣人御真迹》代表团参观北京图书馆善本部时,发现一件日本奈良时代圣武天皇天平十二年(740)光明皇后书写的抄经记。回家后凭记忆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此抄件在日本早有记录。为了更好地了解此件文书的价值,先将当时的历史背景稍作说明。天平五年(733)圣武天皇敕僧荣睿、普照随遣唐使人店留学,并寻访高僧赴日传授戒律。经他们的邀请,洛阳福先寺道破在天平八年(736)到达日本奈良。此后鉴真一行经过六次东渡,终于在孝谦天皇天平胜宝五年十二月(已进人公元754年)到达日本,将中…  相似文献   

9.
《中国宗教》2022,(4):96-96
隐元禅师是我国明末清初高僧、日本佛教黄檗宗开山祖师、中日佛教和文化交流的杰出代表。习近平主席曾于2019年4月在给日本长崎县知事中村法道回信中指出:“隐元禅师,在中国是很受尊崇的高僧大德,他为两国人民文化交流互鉴作出了历史性贡献。”368年前,隐元禅师东渡日本,谱写出中日两国民间友好交流互鉴的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10.
"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商贸之路,也是绚丽多彩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传播之路。作为中斯佛教友好交流的象征,法显不仅是虔诚的求法高僧,而且也是影响深远的文化使者。本文以法显的《佛国记》为切入,从"一带一路"的先行者、"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使者及"中斯友谊"的开创者等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了法显为开启中斯两国千百年来友好交往,推动两国佛教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和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道坚 《佛学研究》2004,(1):384-386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与日本佛教大学联合主办,陕西省佛教协会、西安市佛教协会和陕西户县草堂寺联合协办的以“鸠摩罗什译经与中日两国佛教文化——纪念鸠摩罗什诞辰1660周年”为中心议题的“中日第十次佛教学术交流会议”于2004年10月16日至17日在西安举行。  相似文献   

12.
鉴真东渡     
一、天皇的困惑公元6世纪,佛教经由朝鲜半岛相继传播到了日本。到了公元七八世纪,日本佛教在天皇的大力倡导下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的局面,全国各地的寺院多达540多座。天皇还仿照唐朝的做法,下令各地要修建僧、尼两寺。到了公元742年,圣武天皇执政时,首都奈良已经成了日本佛教文化的中心。然而,随着佛教的盛行,日本出现了不合佛教戒律  相似文献   

13.
《法音》2006,(11):12-12
(2006年10月26日日本京都·奈良)2006年10月26日,日本·中国·韩国三国佛教界代表聚会京都、奈良,召开了第九届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在立正佼成会京都教会,三国代表围绕本届会议主题“致力人类共生——三国佛教在宗教间对话中的作用”阐述了各自主张,交换了不同意见,并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在奈良法相宗大本山药师寺玄奘三藏院,三国代表还共同举行了祈祷世界和平法会,虔诚祈祷世界的安宁与发展,进一步加深了对佛教东渐的悠久历史培育起来的三国佛教“黄金纽带”意义的理解。放眼当今世界,纷争、难民、贫困、暴力、凶杀,以及以全球气候升温…  相似文献   

14.
《法音》2016,(10)
正本刊讯10月3日,以吉水裕光为团长、菅原侍为副团长的日本东京都浅草佛教会访华团一行18人拜访中国佛教协会,受到演觉副会长的热情接待。演觉副会长在会见时指出,中日两国人民和两国佛教徒有着千余年的传统友谊和法脉传承,古德先贤、高僧大德为两国人民福祉、繁荣富强,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无尽宝藏,形成中日两国佛教坚不可破的"黄金纽带"关系,可以说佛教的交流一直是两国文化交流史上最重要的内  相似文献   

15.
任永生 《法音》2001,(12):38-38
本刊讯10月11日,“赵朴初居士之碑”揭幕仪式在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隆重举行。纪念碑由日中韩国际佛教交流协议会发起建立,以缅怀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遗德,表彰他为中日两国佛教交流做出的卓越贡献。揭幕仪式后,举行了隆重的赵朴初居士追悼法会。日本佛教界各宗派代表50余人参加了纪念活动,以赵朴初居士夫人陈邦织女士为首的中国佛教协会代表团应邀出席,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刀述仁居士专程赶来参加揭幕仪式。赵朴初居士一生致力于中日友好交流事业。1951年,他代表中国佛教界将一尊佛像赠送给日本佛教界,打…  相似文献   

16.
菅原惠庆(1896—1982),日本佛教净土名僧,历任东京远行寺(现名枣寺)住持、日中友好宗教恳谈会事务局长、副会长、会长。曾多次踏迹玄中寺,以其毕生精力为玄中寺的重修和发展中日两国佛教文化事业的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学诚 《法音》2009,(3):6-6
(2009年2月22日)尊敬的有马赖底长老,各位领导、各位法师、各位善信:苍山巍峨,洱海秀丽;妙香佛国,因缘殊胜。今天,中日两国佛教界的高僧大德、诸善知识,齐聚千年佛都——大理崇圣寺,共同见证大理崇圣寺与日本日中临黄友好交流协会缔结"友好关系",我感到无比高兴!这是中日佛教友好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更是一  相似文献   

18.
自中国传入日本的地藏信仰,经历了从贵族到庶民、从中央大寺院到地方寺院这样一个自上而下的广泛传播后,逐渐融入民众日常生活,一直影响至今。地藏信仰是中日两国间构建新时代文化认同的资源之一。通过考察日本早期相关地藏经疏及地藏造像的流布情况,从地藏信仰的传播主体、受众情况及社会功能等方面总结日本奈良、平安前期的地藏信仰特点,不仅有助于准确了解日本早期地藏信仰的情况,而且也有助于增进中日两国民众的相互理解与国民感情,有效促进中日两国间建构新时代的文化认同,维护中日关系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卢江良 《法音》2022,(6):70-72
<正>在临海城内巾子山麓和灵江之畔,有一座距今近1300年历史的寺院。据载,唐代高僧鉴真第四次东渡扶桑弘法前暂住在这里。而随鉴真“四渡造舟,五次入海”“始终六渡,经逾十二年”的弟子思托,更是在这里驻锡了近十年。日本高僧最澄也曾在这里参谒天台九祖道邃(727-826)求学佛法,归国后创立了日本天台宗。这座佛教古刹,同时也是日本天台宗的重要发祥地,不仅在古代佛教“海丝之路”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更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过程中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桥梁,它就是龙兴寺。  相似文献   

20.
佛教是中日两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两国的历史和思想文化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日本佛教是中国佛教的移植和发展,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与日本社会环境和传统文化习俗相适应,已形成为日本的民族宗教之一。研究中日佛教的同异,对于加深彼此国情的了解和促进两国佛教文化的研究,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