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复合汉字为材料,通过两个实验探讨在心理旋转加工中是否存在整体/局部优先效应。实验一检验视知觉中的整体优先效应,实验二考察心理旋转加工中是否存在整体优先效应。结果表明:延长刺激呈现时间直至被试做出反应,在正镜像判断的纯视觉任务中不存在视觉整体优先效应;在心理旋转任务中,大汉字(整体)旋转条件反应时与小汉字(局部)旋转反应时差异不显著。这些结果说明复合汉字刺激心理旋转加工中不存在整体优先效应。  相似文献   

2.
采用刺激分类范式,要求被试判断呈现刺激的性质(实验一和实验三)或颜色(实验二),旨在考察随机呈现不同类型刺激材料对数字和字母SNARC效应的影响以及不同类型刺激材料加工中是否存在刺激—反应相容性效应。结果发现:(1)数字和字母性质和颜色分类任务中均未出现数字SNARC效应和字母SNARC效应。(2)数字和字母的性质和颜色分类任务中,左手对字母的反应更快,右手对数字的反应更快。数字和汉字性质分类时,左手对汉字反应更快,右手对数字反应更快,不同类型刺激分类时出现刺激—反应相客性效应。(3)本研究发现不同类型刺激分类加工中存在刺激—反应相容性效应,这种效应可以被自动激活,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不同类型刺激分类中的刺激—反应相容性效应对SNARC效应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汉字表象加工中的心理位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明 《心理科学》2007,30(4):883-885,860
自谢帕德等首次进行心理旋转实验以来,表象加工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旋转、心理扫描和认知地图等方面,而作为另一种加工方式的心理位移尚未有研究。本研究以人造汉字作为研究材料,试图证实在表象加工过程中存在心理位移加工方式,结果证实心理位移是表象的加工方式之一。在心理位移过程中,反应时间与构成新形象的两种刺激表象之间的呈现距离成正比;汉字构字过程中心理位移所需加工时间的临界点可能是0.5-1秒。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研究通过把汉字拆为其有机的组成成分,最少2个最多5个,在各成分顺序排列或随机排列两种条件下呈现给被试,要他们组合出原来汉字的方法对表象操作的容量和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实验结果表明表象操作的容量是相当有限的,执行最优加工的容量为2—3个,上限约为4—5个。加工容量随操作复杂程度的高低可略有变化。结果还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系统对表象各成分的操作采取的是并行的同时加工,这种并行加工能大大提高表象加工的效率。  相似文献   

5.
利用眼动追踪技术,探讨在左右手判断任务条件下人手心理旋转加工是否受到被试自身人手初始状态的影响.两个实验的反应时数据和眼动数据均发现:(1)心理旋转加工受被试自身人手初始状态的影响,表现出一致性效应;(2)显著的内旋效应;(3)被试心理旋转加工时注视点取样存在着不均衡性.这些结果表明:在左右手判断任务中,心理旋转加工的对象是被试自身人手的表象,是自我参照的心理旋转,并且内旋效应是由被试对自身人手表象进行旋转时受到人手生理机制约束所致,而不是被试旋转刺激图片的表象由"生理机制约束知识"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6.
王才康   《心理科学进展》1992,10(2):67-70
有关心理旋转内部过程的探讨始于Shepard和Metzler1971年发表于美国《科学》杂志上的著名论文《三维物体的心理旋转》,这使刚刚兴起不久的认知心理学研究又多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因此意义十分重大。第一,认知心理学强调通过客观的途径探讨人的内部世界,有关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无疑是这方面研究的最精彩篇章,因此它是从认知心理学战胜行为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个重要标志(张述祖,1987)。第二,有关心理旋转问题的研究揭示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命题表征的新的表征系统,即表象表征系统(Mart,1982),它不是用概  相似文献   

7.
尽管已有研究发现数字以空间方式表征在人类记忆系统, 但是人脑如何完成数字的空间表征尚存争议。本研究两个实验在不同比例的数字字母(实验1)和不同比例的数字汉字(实验2)混合情境中考察了数字空间表征特点及其机制, 对上述争议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1)当数字字母比例为“1 : 1”时, 数字加工中不出现SNARC效应。当数字字母比例为“1 : 6”和“6 : 1”时, 数字加工中均出现SNARC效应。即数字字母比例与数字SNARC效应之间呈倒“U”型关系。(2)数字汉字混合情境中数字汉字比例与数字SNARC效应之间同样呈倒“U”型关系。结果说明:(1)干扰刺激与数字混合呈现会影响数字SNARC效应。(2)干扰刺激加工对数字SNARC效应的影响受到数字与干扰刺激比例的调节, 且具有跨干扰材料的稳定性。研究结果意味着数字的空间表征是人类通过统计学习在线建构的, 支持了工作记忆理论。  相似文献   

8.
采用任务转换范式,分别以阿拉伯数字奇偶判断和组成汉字词的汉字结构一致性判断为任务,通过两个实验探查了不同类型材料在任务转换中的反应—反应相容性效应。结果发现:(1)材料类型对反应—反应相容性效应有影响,任务转换前阿拉伯数字材料存在反应—反应相容性效应,汉字词材料不存在反应—反应相容性效应;(2)任务转换时段对阿拉伯数字奇偶判断任务的反应—反应相容性效应没有影响,转换前后阿拉伯数字奇偶判断任务都存在反应—反应相容性效应;(3)任务转换时段对汉字词任务的反应—反应相容性有影响。转换前没有反应—反应相容性效应,转换后存在反应—反应相容性效应。  相似文献   

9.
李小平 《心理学报》2016,(10):1210-1218
本文首先提出了Linda问题的表象-命题双表征这一新的解释视角。该视角认为,Linda问题基于表象表征和命题表征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解读与表征方式;而不同的被试在Linda问题上可能分别采取了上述表征方式之一;但由于Linda问题的特殊性,大多数被试采用了表象表征;大多数被试的这一表征取向则可能是所谓谬误判断出现的原因。本文通过4项研究,让被试在基于表象表征设计的转述版本与基于命题表征设计的转述版间选择接近自身理解的版本;并考察了将Linda问题修改成更符合命题表征的数学化表达形式能否降低所谓谬误水平;还考察了增加促使被试运用命题表征的排序项"Linda是全人类中的一员"能否降低所谓谬误水平。结果显示,在转述版本选择上,大多数被试选择了基于表象表征设计的版本;而上文所指的两个修正版Linda问题则都降低了被试的所谓谬误水平。这些结果支持了本文所提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场依存性-独立性认知方式对心理旋转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镶嵌图形测验)和字母的心理旋转实验对79名18-24岁的大学生进行了认知方式与心理旋转的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不同像的字母,采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不同;(2)不同性别、不同学科的学生心理旋转有差异,心理旋转与记忆表象有关,受到知识经验的影响;(3)不同认知方式的学生在旋转效率上存在显著差异,场独立性的学生心理旋转的能力优于场依存性的学生;(4)认知方式与心理旋转效率具有显著相关,从生理机制看,认知方式与心理旋转有共同之处,都与大脑功能的一侧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