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易》是中国哲学的源头活水,不理解《周易》就不能写好与理解好中国哲学史。以往之中国哲学史研究,由于对《周易》及汉代易学没有正确认识,导致了对中国哲学史之重要思想的系列错解。对此,我们以对《老子》第四十二章、周敦颐《太极图》与《太极图说》、二程思想和朱熹《仁说》的解读需要深切把握《周易》及汉代易学思想为列,指出冯友兰、牟宗三、劳思光等诸先生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上的缺失。新时代应该有新的真正能够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的《中国哲学史》著作,正确解读《周易》经传及其发展史是成功重写中国哲学史的最重要的前提。  相似文献   

2.
关于哲学史方法论问题,我刊在50年代中到60年代初,曾展开长时间的讨论。那次讨论,强调了哲学史研究必须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实事求是”、“具体事物具体分析”、“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这对哲学史研究的深入与发展起了很好的作用。但近年来,我们的哲学史研究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否定民族哲学与文化的优良传统;只重视思想研究而忽视其社会历史背景的探讨;把现代哲学和科技文化的新成果、新理论,都说成是“《周易》早已有之”、“《周易》早已说尽”等等倾向。在如何处理中外哲学文化关系问题上,在如何处理哲学史与原理、哲学史与现实、哲学史与其他学科等关系问题上,也有值得改进之处。这说明我们的哲学史研究的目的、方向和方法仍存在不少问题。改革开放的新形势要求哲学史研究工作要有新的突破,而哲学史的研究要有新的突破,必先解决研究的目的和方法问题。为此,我们开辟“哲学史方法论研究”栏目,希望对这一问题进一步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3.
本刊上期学术评论栏发表了东方明所写《哲学史工作中的一种极有害的方法》,其中不指名地批评了李景春《周易哲学及其辩证法因素》(续一)一书。发表后,我们接到了李景春的反批评的文章,作者要求东方明答复,并要求尽速予以发表。我们将这篇文章转给了东方明,他立即写了答复。现在把李景春反批评文章和东方明的答复,一同发表在这里。我们建议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同志,就这个问题(可不限于《周易》的研究),从哲学史方法论上加以讨论;并且希望,通过这一讨论,在研究中国哲学史方法上,获得积极的成果。本刊愿意为此提供篇幅。  相似文献   

4.
本刊上期学术评论栏发表了东方明所写《哲学史工作中的一种极有害的方法》,其中不指名地批评了李景春《周易哲学及其辩证法因素》(续一)一书。发表后,我们接到了李景春的反批评的文章,作者要求东方明答复,并要求尽速予以发表。我们将这篇文章转给了东方明,他立即写了答复。现在把李景春反批评文章和东方明的答复,一同发表在这里。我们建议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同志,就这个问题(可不限于《周易》的研究),从哲学史方法论上加以讨论;并且希望,通过这一讨论,在研究中国哲学史方法上,获得积极的成果。本刊愿意为此提供篇幅。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哲学史研究是张岱年先生的主要学术领域之一。顺此,哲学史方法论就成为其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他的哲学史方法论的最为显著之成果,在其早年有《中国哲学大纲·自序》里的相关讨论,在其晚年则有专著《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发凡》的问世。对于此二者,学界已多有关注。然而,写作《中国哲学大纲》之前,张岱年先生为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所撰的两篇书评,由于没有收入《张岱  相似文献   

6.
著名哲学史家、易学大师朱伯岜先生曾经说过:“中国人的理论思维水平,在同西方的哲学接触以前,主要是通过对《周易》的研究,得到锻炼和提高的。”《周易》的影响并不限于儒学的领域,其它系统的哲学也不同程度上从《周易》的研究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如魏晋玄学和道教哲学同易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不懂得易学,对玄学的形成和演变,对道教的炼丹理论都难以作出正确的评论。  相似文献   

7.
武汉大学哲学系、湖北省哲学史学会、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联合发起的《周易》学术讨论会,于5月30日至6月5日,在武汉召开。与会代表150人,提交论文130余篇,专著5部。这次会议是一次以《周易》为结合点的多学科综合学术讨论会。会议研究了近年来新出土的有关《周易》的文物资料;探讨  相似文献   

8.
方法论即为学之道,是为学术研究提供指导思想和基本方法的学问。建国以来,哲学界对中国哲学史的方法论问题进行过多次讨论,但还没有人系统地阐述过哲学史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张岱年先生的新著《中国  相似文献   

9.
<正>王新春著,人民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480千字,458页。刘大钧先生专门题写墨宝:"修德不堕虚拟,治经肯彰风要"。作者基于文化意识之自觉,从哲学的视域和研究方法出发,着眼于《周易》、易学的哲学史、思想史意义及其与中国哲学的关系,展开相关论述。本书的主体部分有四: 一、易学与中国哲学及其研究视阈与方法; 二、《周易》经传与易学哲学天人之学的  相似文献   

10.
1991年7月22日至26日第七届国际中国哲学学会年会在德国慕尼黑大学召开。开幕式上,成中英教授作了“《周易》作为方法论之种种哲学意义”的报告。会议非常重视《周易》哲学的讨论,专门设“《易经》思想讨论组”,集中了中外学者近五十人,就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哲学会已经恢复活动并于7月19日召开了中国哲学史方法论问题讨论会。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研究》编辑部,《历史研究》杂志社和《光明日报》编辑部,《北京日报》编辑部等单位三十多名同志参加了会议。任继愈、张岱年、石峻等同志在会上发了言。 讨论会就中国哲学史的对象和范围,中国哲学史的阶级分析方法和理论分析方法以及批判继承等  相似文献   

12.
索引     
总论对和谐性的历史考察/于海江∥贵州社会科学(贵阳), 1995。1.68~72,10天人之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线/龚杰∥华夏文化(西安)。1994.5/6.8~10 中国哲学史专论以文会灰,切磋《周易》:首届沪台两地《周易》学术研讨会概述/周山’∥社会科学(沪),r994.12.69~72淄博市,司易研究  相似文献   

13.
“哲学研究”编辑部同志:最近,贵刊刊登了冯友兰先生的《从〈周易〉研究谈到一些哲学史方法问题》,作者在达篇文章提出的许多问题,我认为有一些是历史(包括哲学史)研究中很重要的问题。我对这些问题有些想法,写出来向冯友兰先生请教。一、冯友兰先生首先提出历史学的特  相似文献   

14.
关心《周易》研究的人近几年逐渐多起来,报刊杂志上有关《周易》研究的文章也多起来。这标志着在中国哲学史这个大范围内,除了中国伦理学、中国美学、中国佛教、中国道教、中国无神论、中国医学理论几个方面外,我们中国哲学史的研究队伍又增加了新的方面军,形成了一支专攻《周易》的队伍,开辟了新的园地。《周易研究》已出10期。这是一个理论性较强,研究的问题难度较大的学术刊物,从创刊到成长,来之不  相似文献   

15.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由山东大学主办的首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讨论会”。在多方友人的大力协助下,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今天正式开幕了! 本届《周易》学术讨论会,在“《周易》与哲学文化”的主题下,将对《周易》的经与传、易学发展史、易学与中华传统哲学文化的关系、易学与当代文化建设及经济建设、易学与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现代知识体系的整合、触通,以及易学研究的方法论等一系列新老问题,展开广泛深入的讨论。《周易》号称传统儒学最高的哲学典籍,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活水,它对绵延达数千年之久的伟大中华文化慧命的生衍,产生过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现代文化学、人类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哲学史学科在大陆和港台分别发展。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劳思光出版了《新编中国哲学史》一书,运用西方逻辑解析这个"思想上的显微镜"去探寻中国哲学的"基源问题",以"心性"等理论为设准阐释和评价中国哲学,尝试写出一部"有哲学"的中国哲学史。解析劳思光的哲学史观和方法论,对于把握港台学者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特点、推进中国哲学史学史的深入研究、继续探寻当下或未来的中国哲学史书写方式,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研究中国古典哲学,对于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陈来著《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不仅为我们重新认识阳明哲学提供了可资讨论的范本,而且在哲学史研究和文化研究方法论上,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黄宗羲政治、哲学思想的青睐,是无可非议的。但忽视黄宗羲是个哲学史家,使他的哲学史方法论向隅多时,是极不公允的。黄宗羲提出了相对于他那个时代较为系统深刻的哲学史方法论原则,本文拟以《明儒学案》为主,兼及其它著作,对之作一个发微式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在前年十一月山东历史学会召开的孔子思想讨论会之后,有些理论刊物相继展开了关于哲学史方法论问题的讨论。《哲学研究》杂志,在去年一年开辟了哲学史方法论问题讨论专栏,进行了比较集中的讨论。这次讨论,涉及的问题很多,争论热烈,吸引了相当多的哲学工作者的注意。比起以往关于哲学史方法论的讨论来,这次讨论要深入得多,涉及的范围也广阔得多。到目前为止,经过讨论,有的问题已经获得了大体一致的意见。例如关于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挂在古人名下的问题,大家认为在某些哲学史的文章和著作中确实存在着这  相似文献   

20.
《阴符经》对《周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阴符经》承续了《周易》的阴阳辩证观念,但舍弃了《周易》原本注重的阴阳和谐与重生的一面,转为强调阴阳的对立斗争,并引申出重杀的价值取向;其二,《阴符经》在涵化《周易》"时"的哲学之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时"和"机"的关系,提出了"以机显时"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