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孝经》的意义在于其中的政治伦理。《孝经》继承了原始儒家孝道、臣道、君道的基本内涵,同时也有所创新,其创新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孝提到至高的地位;二是将孝作为臣道和君道的逻辑基础,从孝道中推导出臣道(或忠道)与君道(治民之道)。这固然有助于为儒家的政治伦理添加孝这样一个有效的推动力,以便儒家政治伦理在现实中的贯彻;但与此同时,这种用与政治伦理本质不同的孝道去推论、劝说作为政治伦理之臣道、君道的做法,也隐含着扭曲儒家政治伦理而堕落为君主专制政治工具的趋向。  相似文献   

2.
“忠”是“臣德”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战国中晚期的一段时期内,以《慎子》《韩非子》《庄子》为代表,出现了较为集中的对于“忠”这一德目的反思现象。《慎子》一派从功利主义角度衡量作为“臣德”的“忠”所产生的政治效果,认为“忠”作为臣下的德行,不能必然地造成理想的政治效果,这种理想政治需要借助于某种制度而由君臣共同完成。《韩非子》从君主利益角度出发,在“趋利避害”的人性的基础上,通过“刑”“德”两种手段对臣加以操纵利用,以此根本取代“忠”德的作用。《庄子》对于“忠”德的论述基于个体论的视角,它批判对“忠”德的造作和利用,试图使“忠”德回归为人天然的情感。  相似文献   

3.
在儒家的理论体系中,“孝”与“仁”之间具有深层的关联维度。“血缘亲情”是二者关联的现实起点,“人性本善”是价值基础,“能近取譬”是思维方法。“孝”与“仁”之间的层级性的差异与连续性统一,生成一种认识、价值与实践层面的必要张力。  相似文献   

4.
“经学即理学”是顾炎武揭橥的考据学方法论,乾嘉以来成为汉宋之争的一个焦点话题.以“经学即理学”的评价为线索,可以清晰考察钱穆汉宋观的演变.对于“经学即理学”的评价,钱穆早年秉持严厉批判的态度,晚年则逐渐转向温和的认同,这反映了他在汉宋观上从“尊宋抑汉”到“汉宋等观”的转变.这一转变与他晚年研治朱子学的经历有直接关系.基...  相似文献   

5.
论孝与忠的社会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孝与忠这两个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的重要范畴常被笼统地作为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共同道德准则与规范,这是不够准确的。奴隶社会的道德与封建社会的道德存在着一定的质的区别。孝的道德观念是殷周奴隶制宗法社会的产物,而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忠的观念,因为在奴隶制宗法社会中,政治关系和亲族关系尚未分化,孝道既起“亲亲”作用,又是“尊尊”的表现。忠君思想是在封建经济关系出现之后发生的,由于社会关系的变化,仅用孝道已经不能维持君臣之间的政治关系,于是出现了“忠”的观念。在封建社会中,忠是政治道德的主纲,孝是家庭道德的主纲,二者有一致的一面,但在一定情况下,也会发生矛盾。忠高于孝。但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曾有孝行高于忠德的观念。  相似文献   

6.
汉武帝的"御人"和周世宗的"善用"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晓璋 《学海》2005,(6):63-67
在中国古代,君王和臣民关系被列入“五伦”,视为最根本的人际关系,关系到国家社会的发展或兴衰。待臣下态度如何,是视为手足还是视为犬马,是明君和昏君的分水岭。其实,昏君视臣如犬马,明君未必不如此。如《礼记·礼运》中记述孔子一方面慨叹“天下为家”,“货力为己”,君王把天下视为家产,把人才视为私蓄,另一方面又主张“君者所事也,非事人者也。……事人则失位。”从礼制上说,臣下必须“事君”,如果君王“事人”就是反常,就是失位。《礼运》下文说“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只要合于德性,“御人”是绝对正常的。如果要“视臣如手足”,必…  相似文献   

7.
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学说中,“孝”字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孔子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孔子用以规范父母和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一项原则。《论语》、《孟子》、《孝经》这三部重要的儒家经典及其注疏,对孔子及儒家“孝”的思想观念,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和阐释。深入研究这些材料,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倡导的“孝”的本质、含义、作用等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就教于方家通人。究竟什么是“孝”呢?孔子本人虽然没有给“孝…  相似文献   

8.
李素军 《管子学刊》2023,(4):96-104
早期道家学者将政治关切聚焦于圣王与百姓两极之间,期待实现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理想。黄老道家在进行政治实践时,突出了“臣”在政治系统中的角色,使“臣”介入圣王与百姓两者之间,并通过“名”“法”的运用,佐助“君无为而臣有为”,平衡了圣王、百姓两者之间统治与被统治,无为、无欲与自化、自朴之间的张力,又借助成熟的臣道观丰富并发展了无为与无不为的现实意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君臣理论,从而使道家的无为治道理念得以落地实践。  相似文献   

9.
《韩非子》诸多篇章受到《老子》思想的深刻影响,这不仅体现为其对《老子》语句的直接引用或化用,也体现为《韩非子》诸篇结合具体历史事件对《老子》的文本给予例证和诠释,从而使得《老子》所阐述的抽象原理下贯于现实政治层面。在道物结构方面,《韩非子》否定了万物先天和谐的“自然”状态,由此,它否认了统治者的普遍贤能,洞察到“臣”的政治角色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韩非子》强调“臣道”应“顺上之所为”,从而将“下必有为为天下用”的“臣道有为”思想诠释为“臣道无为”。在《韩非子》中,作为“臣道无为”标准的“法”与“术”,一方面脱离了《老子》的“智”的范畴,成为了具有神圣意义的政治观念;另一方面又与“无为”关联,成为君主“无不为”的治理手段。《韩非子》对《老子》的诠释,不仅体现了法家哲学对“臣道”问题的关注,也反映了“臣道”观念在战国中晚期的凸显。  相似文献   

10.
试论孟尝君     
孟尝君名田文,是战国时期的齐国贵族,曾袭其父田婴的封爵,被封于薛(今山东滕县南),故称薛公,号孟尝君。他曾相齐多年,后又相魏,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与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合称为“战国四公子”。然而,后人对于孟尝君的评价却又存在着一定分歧,如荀子称他为“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誉乎民,不卹公道通义,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的“篡臣”(《荀子·臣道》);而司马迁则说他  相似文献   

11.
"孝"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肖群忠博士的《中国孝文化研究》一书 ,即将在台湾出版 ,作者要我为此书写序 ,正好有一些关于“孝”的想法 ,就借此机会 ,谈一点关于“孝”的意见。在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和优良传统道德中 ,“孝”可以说占有特殊的地位 ,在强调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和优良传统道德的共识中 ,对“孝”文化的问题 ,更应当进行深入的研究 ,力求使其同今天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并在提高人类的道德水平方面 ,发挥重要的作用。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上 ,“孝”在社会生活中 ,有着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一方面 ,它在一定时期内 ,有力地维护着中华民族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孝”的观念并非儒家自创,追溯其历史溯源,可发现早在夏代就已经有了孝观念的萌芽.孔子和其后继者在继承前人孝观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孝伦理的内容、拓展孝伦理的作用,从而建立了儒家孝伦理的体系,并最终形成了以“孝”为中心的伦理政治秩序.随着历史的演进,孝伦理的内涵几经变化,也表现出了不同的价值功用,对此我们应辩证分析、合理定位.  相似文献   

13.
宋婕 《现代哲学》2006,2(3):14-24
传统中国蕴含着两种“革命”思想的维度:一是圣人救世的“汤武革命”,一是基于压迫而进行反抗的农民起义。这两个维度对于既系统地接受过中国传统的规范性文化教育,同时又深受非规范性文化熏染的毛泽东来说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形成了他“圣人救世”与“压迫-反抗”的两种“革命”逻辑。这两种具有不同文化气质的“革命”逻辑在毛泽东思想中得以结合的根本基础是他尚变求动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14.
宋明理学延异或反动为清代考据学是近世中国哲学的重大转型。清代考据学取汉学舍宋学,而顾炎武为其开山,但顾炎武对于宋学的取舍,实有待分疏。《五经同异》是顾炎武辑录宋、元、明以及清初诸儒论述经学相关问题的纂辑体著述,反映了顾炎武在论学旨趣、内容、方法上对宋学的取舍,以及他为清代考据学所奠定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金堡澹归是明季清初逃禅遗民中备受非议之人,其逃禅经历充满着法缘与俗缘的反复纠葛。本文认为,对于他在佛门中诸多“逶蛇”晚节,不应以世俗观念而当以佛教出世法去衡量,这样或许对他更能作“同情之了解”。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 ,不少人对“道教术数”嗤之以鼻 ;把它同科技哲学挂起钩来似乎显得不可思议。这两者之间到底存在什么关系呢 ?为了能够有一个比较确切的认识 ,我们不妨从其含义的发掘入手。一、“术数”由来与其意义的发明“术数”这个词汇由来已久。在古代 ,它曾经是一个颇为重要的概念。因为它的涵盖面相当之广 ,甚至连政治策略、权术也叫做术数。《韩非子·奸劫杀臣》篇说 :“夫奸臣得承信幸之势 ,以毁誉进退群臣者 ,人主非有术数以御之也。”① 韩非子在此所谓“术数” ,即是就策略上来使用的。在他看来 ,一个国家的君王如果不精通政治术数就…  相似文献   

17.
“孝”的扬弃孙友忠现一时期,国内有不少学者著文大力倡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认为“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肯定其合理性与现实意义,主张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继承和发扬它,同时承认其中也有“糟粕”,这是颇有眼光的。“孝”作为传统道德,始于孔子的大...  相似文献   

18.
《孝经》新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经》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仔细读来,可以给人们以有益的启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它揭示了孝的重要性,启发我们要重视孝德教育在德育中的基础作用。“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它告诉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为孝子。关于孝行方面,《孝经》要求:在家庭里,要做到“五孝”;在社会上,要做到“三不”;对于个人,则要爱惜身体、“立身行道”。谏诤为孝体现了一定的民主思想,尤其应该加以发扬。  相似文献   

19.
“孝”在儒家传统中发挥着双重功能,既是公共生活的规范,也是家庭生活中的个 人美德。作为公共规范的“孝”,往往意味着公共生活中的政治品格和家庭伦理生活的顺从 关系,被统治者所关注、舆论所监督、公权力所保障,由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落实“孝道 ”可能演化为一种“道德表演”。作为私人美德的“孝”,建基于家庭成员的 “互爱”,它出于个体的意志自由和道德自愿,更加具有真实性,体现了血缘之亲和家庭 之爱。现代意义上的“孝道”有必要弱化“孝”的公共规范色彩,而提升其作为一种个人 美德的意义,提倡从意志自由和情感自愿的角度去维护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关系、互爱关系 。  相似文献   

20.
顾炎武的历史盛衰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也是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历史学家。他的许多著述都表现出强烈的历史总结意识,其中对于历史盛衰的思考,是他进行历史总结的核心内容。清道光年间,黄汝成作《田知录集释》,对顾炎武评论道:“其言经史之微言大义,良法善政,务推礼乐德刑之本,以达质文否泰之迁增,错综其理,会通其旨。至于赋税、田亩、职官、选举、钱币、权量、水利、河渠、清运、盐铁、人材、军旅,凡关家国之制,皆洞悉其所由盛衰利弊,而慨然著其化裁通变之道,词尤切至明白。”(《日知录集释·叙》)准确地指出了顾炎武的著述要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