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通过考察消失文本条件下的词的预测性效应,探讨影响中文阅读眼动模式的控制因素,为中文阅读的眼动控制理论提供实证证据。以28名大学生为被试,在被试阅读实验句的同时记录其眼动轨迹。被注视的词的呈现时间设为80ms,在这种特殊的实验情境下,考察中文阅读眼动模式的影响因素。以词的预测性为自变量,以被试对目标词的首次注视时间、凝视时间和总注视时间为因变量。结果发现,在消失文本条件下,出现了显著的预测性效应。结果支持眼动的认知控制模型。  相似文献   

2.
采用消失文本范式,考察在中文阅读过程中注视点右侧词对阅读的影响。实验一发现,若读者所注视的双字词及其右侧词在80ms后同时消失,则会对其正常阅读产生干扰。实验二排除了当前注视词消失可能存在的效应,即让右侧词在80ms后单独消失,结果仍发现会干扰正常阅读。另外,在两个实验中均发现了显著的词频效应。这些结果不仅支持眼动的认知控制模型,还证实注视点右侧词的加工对顺利阅读具有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词窗口条件下老年阅读者信息提取过程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眼动仪为工具,通过消失文本范式考察老年阅读者从视觉刺激中提取语义信息的必要呈现时间。实验一发现,老年阅读者阅读消失文本的视觉刺激必要呈现时间在120 ms以后。实验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将消失时间设置为120 ms1、40 ms、160 ms、180 ms和200 ms。研究结果发现,老年阅读者阅读消失文本的必要延迟时间是200 ms,结果支持眼动控制理论中认知控制模型。  相似文献   

4.
实验采用消失文本范式,操纵注视点上字、词消失单元和呈现时间,探讨字词视觉呈现、字词识别加工对中文阅读眼动过程的影响。结果发现:(1)0 ms延迟时间的消失文本均严重影响总阅读时间,其中单字消失、单词消失与双字消失对阅读效率的影响没有差别;各消失条件都导致较多回视次数;相对于其他消失条件,单字消失和双字消失导致较多的再注视词数。(2)120 ms延迟时间的消失文本均不影响总阅读时间,但会通过取消部分眼跳的方式导致注视持续时间的增加,字消失单元(单字消失和双字消失)迫使读者取消部分词内再注视眼跳。综合两种延迟时间下各消失文本的数据可见,字识别和词汇识别相互影响,词在中文阅读的词内再注视眼跳选择目标环节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团体图形镶嵌测验》从201名大学生中筛选出48名具有典型场独立与场依存特征的大学生为被试,采用Eyelink 2000型眼动仪,研究探讨不同认知风格者注视罗夏墨迹图时的眼动规律及其反应特点。结果显示:(1)在自由反应阶段,场依存者眼跳次数少,平均眼跳距离大,而反应时和注视次数都较少;场独立者反之。且图片颜色对被试反应有显著影响。彩色图片眼跳次数多,平均眼跳距离小,而反应时和注视次数都较多;非彩色图片反之。(2)在提问阶段,场认知风格在该阶段主效应显著,且一般眼动指标的规律与自由反应阶段的一致。有色彩反应(C)的反应时、注视次数和眼跳次数均显著大于没有色彩反应(UC)的。(3)反应规律:不同认知风格被试的运动反应次数差异显著,场独立者多于场依存者。  相似文献   

6.
采用两个实验考察了获得年龄因素在汉语词汇识别中的作用。实验一采用经典的词汇判断任务考察了获得年龄和词频因素在词汇判断中的作用,结果发现获得年龄和词频两个因素均影响词汇识别。实验二采用阅读句子任务,通过实时记录的眼动追踪技术进一步考察了在有语境的情况下,获得年龄和词频因素在词汇加工中的作用。结果发现,在阅读句子任务中,词汇获得年龄和词频因素都在词汇加工中起作用,二者存在交互作用,晚获得词存在词频效应。两个实验的结果均支持了在汉语词汇识别中,存在获得年龄效应。  相似文献   

7.
采用2(呈现方式:平滑滚动引导式、RSVP)×5(呈现速度:120、240、360、480、600字/分)×3(窗口大小:5、10、15字)的多因素混合实验设计,运用EyelinkⅡ眼动仪对汉语动态文本阅读过程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呈现速度较快(≥360字/分)时,与RSVP条件相比,被试在平滑滚动引导式条件下的平均注视时间短、注视次数多、眼跳距离小,阅读理解率高,且被试更偏爱此种呈现方式;呈现速度较慢(≤240字/分)时,两种呈现方式在平均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上没有差异。在平滑滚动引导式下,被试在三种窗口大小中各项指标上没有差异;在RSVP条件下,与5字窗口相比,大窗口(10字或15字)条件下平均注视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8.
通两个实验考察名词的具体性效应.实验一采用词汇判断法,考察名词的具体性效应.采用2(具体性:具体、抽象)×2(词频:高频、低频)的两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结果表明:低频词存在具体性效应.实验二应用眼动技术,以EyelinkⅡ眼动仪为工具,考察在句子阅读中的名词具体性效应.实验为单因素被试内设计,自变量为句子中目标词的具体性.结果表明:在句子语境条件下,低频词也存在具体性效应,而且这种效应表现在低频词的晚期加工阶段.  相似文献   

9.
副中央凹文本对阅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考察读者在注视何时起对其加工有助于解决阅读中词汇加工方式的理论问题,当前研究结果存在很大争论。本研究采用消失文本范式,操纵词n-1和n+1的呈现时间(0m/40ms),考察读者加工两侧副中央凹信息的时程。结果发现,相比0ms,在注视早期40ms内,词n+1的呈现能够显著促进阅读加工,而词n-1未对阅读产生影响,表明右侧副中央凹信息的加工发生在注视早期,而左侧则未发生在该早期阶段。结果支持阅读眼动控制的并列加工模型。  相似文献   

10.
采用眼动记录技术探讨音乐对认知加工过程的影响.结果发现:(1)音乐导致认知加工成绩下降,对复杂题的加工成绩影响更大;(2)音乐导致认知加工时间延长,加工速度下降;(3)音乐改变了认知加工过程的眼动模式:注视次数增加,注视频率下降,注视点持续时间延长,眼跳距离缩小.结果提示,音乐改变了认知过程的跟动模式,导致认知加工准确性下降.两者关系密切.音乐通过对认知加工过程的改变影响认知加工结果.  相似文献   

11.
InthispaperIwillsummariseaseriesofex鄄perimentsinwhichwe[1,2]investigatedwhetheritwaspossibletoinducea"gapeffect"duringreadingandtoexaminehowwellpeoplecanreadwhenthetextliterallydisappearsfrominfrontoftheireyes.Tocarryouttheworkwerecordedreaders'eyemovementsandemployedanovelsac鄄cadecontingentchangetechniqueinwhichwemadethewordthatthereaderwasfixatingdisap鄄pear60msafterfixationonset.Inadditiontoin鄄vestigatingwhetheragapeffectmightoccurduringreading,thisworkalsoinvestigatedwhethertheprimaryde…  相似文献   

12.
应用EyelinkⅡ眼动仪, 通过两项消失文本实验分别考察了汉语阅读过程中眼跳的目标选择单元以及词汇加工方式。实验一操纵注视点上字和词的呈现方式, 发现中文读者以词为基本单元对注视点及其右侧文本信息进行加工, 且保持词的视知觉完整性对词内再注视眼跳和词间眼跳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汉语阅读的眼动模式符合认知控制模型的预测。实验二操纵注视点左侧和右侧单词的呈现与消失, 结果显示在对词n注视持续50~55 ms后词n-1消失将严重影响被试的阅读, 词n+1和词n+2的消失均不影响总阅读时间, 但会导致读者的眼动模式发生改变, 说明中文读者可以并列加工阅读知觉广度内的词汇。  相似文献   

13.
采用眼动方法,在图-图干扰范式中探讨了干扰图的频率和语义类型对语义判断的影响。结果发现:(1)语义一致性的主效应显著,与目标图语义一致的干扰图获得的注视时间长于与目标图语义不一致的干扰图,证实了语义干扰效应的存在,与Dell的交互激活模型相吻合。(2)干扰图命名的词汇频率主效应不显著,未发现显著的频率效应,对词汇选择竞争假设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4.
研究以小学三年级、小学五年级、大学生和老年读者为对象,采用消失文本范式,通过操作注视词消失的延迟时间,考察了不同年龄阶段读者对注视词进行视觉编码的过程.结果发现:(1)注视词延迟消失严重影响小学三年级和老年人的总阅读时间,但对小学五年级和大学生读者总阅读时间的影响不显著;(2)注视词消失不影响小学五年级、大学生和老年读者基于词的平均凝视时间,但影响小学三年级读者的平均凝视时间;(3)所有消失条件都不影响大学生被试的基于词的回视次数,但严重影响小学三年级、小学五年级和老年读者的回视次数.这些结果表明,中文阅读过程中,对注视词的视觉编码能力在小学五年级阶段已趋于成熟,但进入老年阶段出现老化;视觉编码的保持在儿童词汇识别的中后期加工阶段中仍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简要介绍阅读中眼动控制的研究进展,具体探讨了阅读过程中关于注视点停留位置、跳读、回视和注视时间等方面的研究,并对Morrison的眼动理论模型、O'Regan的战略战术模型和Reichle最新提出的E—Z读者模型进行了评述。最后,提出在吸收国外的这些研究成果的同时,要注意考虑中文与西文阅读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