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音》2015,(7)
<正>一东晋与北方十六国少数民族政权的对峙,阻隔不了思想文化的交流。文化落后的民族虽然在军事上可以战胜先进民族,但无法改变先进文化影响、改造乃至消融低级文化的历史事实。匈奴、鲜卑、羌、氐、羯等少数民族,以军事力量入主中原以后,以儒学为主体文化的农耕文明,以其独特的凝聚力把草原游牧文化的北方少数民族带入了封建社会。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往往在立国之初,就自觉地发动一场自上而下的文化洗礼,无一例外地都接受了以儒家  相似文献   

2.
牟宗三的儒学三期说、李泽厚的四期说和黄玉顺的新三期说,都是依据某种儒家形而上学的立场给儒学分期,都主张判教,这有悖于文明对话的时代.文明对话势必导致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如果从文明对话、文化融合的角度给儒学分期,则能更好地明确中国文化当下的任务,汲取前两期儒学的经验与教训,处理好内圣与外王的关系,从信仰到文物典章制度,民力国力、技术器物应用的全面复兴中国文化,中国人期盼着儒学能如是展开,成就自己的第三期.  相似文献   

3.
人类学家将宗教视为文化的一部分时,它便呈现出普遍性和特殊性。文化本身是多元的,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文化传统现象,丰富多彩的文化点缀着大千世界,拥有不同文化传统的人们在各自的文化熏陶下一代又一代和谐地生活着。 每一种文化都有各自存在的价值。要给一个文化定位,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文明的发展,文化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落后的文化定会被先进的文化所替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如何定位在人类文化历史长河中长流不息的宗教文化,是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如果不能…  相似文献   

4.
探究东亚儒学的建构逻辑,不仅要关注东亚儒学的可能性根据,还要关注东亚儒学的建构语境和原则。通过匡正日本学者子安宣邦对"东亚"概念的误读,证成东亚儒学存在与发展的文化多元化语境。在这种语境下,东亚儒学必然被建构为一种包含东亚各国儒学的"殊异性"于自身、又具有"整体性"之特质的儒学形态。通过对"东亚儒学"建构中存在的三种互动关系的分析,解析出"东亚儒学"建构中的主要原则。这些原则透显出东亚儒学建构中的实践智慧,为东亚儒者处理各种复杂性思想议题以及自身的系统化和整体性发展,提供了理性指引和规范引导。综合地看,东亚儒学提供了儒学发展的新视野,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东亚文化认同中一种重要的思想资产,在全球文明对话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更好地担承此种责任,东亚儒学应当把建构文明对话的秩序平台,创建文明对话的理性规范,寻求解决文明冲突的话语模式以及确认文明对话的宽容原则之内涵与边界等一系列理论及实践问题,纳入自己的视野,成为重点关注的研究课题。有此胸怀与视野,东亚儒学必将迎来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的崛起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就,其背后深刻的文化与精神因素是以儒学为表征的传统文化自近代以来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交融、整合与创新的结果。科学诠释儒学的实质和核心价值,应该将其放在中西文化传统动态发展的流变中进行比较。这种比较的好处有:其一,可以找到中国发展之道的文化背景缘由;其二,可以启发我们找到当下中国进一步发展存在的问题之症结及如何借鉴西方文化的精髓及其方法和途径。儒学的仁义礼智信、恭宽信敏惠、忠孝廉耻、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等心性修养学说和丰厚的人文资源是我们走向世界的宝贵资源和精神财富,它和西方的政治理念与制度文明二者都具有开放和创化的普世价值,都必须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审视和指导,尤其需要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和异化的理论进行批判地继承、借鉴和整合创新。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儒学的回归已俨然成为一种态势①。由此而引发的社会需求,呼唤着儒学学者回归“儒者”的真精神,以促进当代儒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笔者在此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同仁。一、儒学的社会需求儒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②。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国家因落后而被动挨打,当时的知识精英“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转向西学,儒学基因处于沉睡的状态;1978年以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逐步和平崛起,民族自信心不断增强,儒学基因得到激发、苏醒和释放。“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于是,从官方到民间,都不约而同地追根寻源,回归文化意义上的“自我”,以更好地治国理政或者安身立命。这正是“儒学回归当代中国”的内在原因。在这种态势下,无论是官方还是民众,商界还是教育界,都表现出对于儒学(或者扩大地说,以儒学为主体的“国学”,即中国传统文化)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7.
儒学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和基础。儒学本身是在与诸子百家的争鸣中成长,在与佛、道的交融中发展的。儒学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同时也对佛、道等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宋明时代的儒学,其实是以原始儒学为基点,融摄了佛、道等多种思想,是儒佛道三教的合一。儒学的当代使命,与儒学自身的特质及其在当代的发展密切相关;以儒为主、佛道为辅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多元文明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文明形象的自我塑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文明形象的自我塑造颜廷志一、大学生文明形象的基本标志所谓文明形象,是指摆脱了愚昧、野蛮、落后状态的开化、进步、有教养的人格的外在显现,即人格的文明形象。文明形象的基本内涵,是真、善、美的统一。所谓真,与假相对而言,是指人们的认识与客观事物及其规...  相似文献   

9.
论老子与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老子是我国春秋时代末期出现的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巨人。他是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与同时代另一位文化巨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如何看待和评价我国古代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传统伦理文化这个重大问题上,存在着原则性的分歧。司马迁为老子立传时曾感慨地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那么,儒道这两大学派的分歧自何而来?这种分歧的文化背景是什么?这种分歧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等一系列重要问题,都需要我们在研究中国文化之始就首先应予解答。  相似文献   

10.
传统乡村的人生信仰,是一种由私塾学堂、宗族祠堂和民间道堂复合而成的精神生态系统,为传统乡村大众提供了安身立命之地。这一系统近代以来被摧毁,导致了乡村的价值真空和文化荒漠化,急需在乡村重建新的教化体系加以填补。本文通过对于传统乡土文化的研究,结合当代乡村儒学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在目前乡村建构儒学讲堂、公共祠堂和民间道堂三堂合一的教化体系的构想,通过乡土文化的返本开新,为乡土文明重建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正儒学是中国传统学术中最有体系、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儒学自诞生以来,特别是经汉武帝的表彰后,逐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灵魂和主干,成为中国人身份认同、文化认同,维系祖国统一、文明繁盛的精神力量。在历史演进的长河中,儒学或西出流沙,或远渡重洋,影响了古代东方乃至西方世界的社会变革和学术创新。儒学作为具有系统理论、丰富内涵的经典之学、治平之学,是指导历史中国发展演进的正统思想和实践伦理,也是具有世界价值和当代意义的古典学说和东方智慧。我们无论是要研究既  相似文献   

12.
2006年8月11~12日,中国孔子基金会、曲阜师范大学、中国实学研究会、山东大学、山东社会科学院和山东孔子学会在日照联合召开了“儒学与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韩国、马来西亚和中国大陆的90余名学者就“儒学的当代价值及其与实学的关系”展开了讨论。一、全球化时代的儒学价值面对当今世界日益严重的各种现实问题,传统儒家如何经过转换,对社会和人生发挥出它的价值和影响?儒家内部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参与当今世界的文明对话,回应全球化发展带来的问题与危机,为国际文化交流提供原则与智慧。在孔子和儒学那里,全人类共有的问题是人与…  相似文献   

13.
正儒学的参与者、观察者、实践者和信仰者对于如何理解和解释儒学创新发展之问题可以从完全不同的立场出发,提供相差甚远的不同视角,从而生发出迥异的愿景。本文主要以观察者的眼光尽可能客观地来审视儒学现状与发展趋势、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后续发展的空间。当下的儒学发展已经形成一些有别于历史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既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大环境有着密切关系,也受到儒学研究者、倡导者本人知识与方法的影响。儒学创新发展的一个积极方面是"应用儒学"的  相似文献   

14.
儒学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从汉代以来,由于当政者的需要和重视,儒学逐渐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二千多年来,虽然中间有过一些曲折和起落,儒学基本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主导地位,到今天在社会上还有相当影响。但是儒家思想是有变化的,发展的过程也非一帆风顺,特别是封建社会走向没落,近百年来儒学是受到冲击,“文革”时期更是遭遇一场劫难,现在虽然得到拨乱反正,但如何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及在世纪之交儒学发展的前景如何,还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这就是写作本文的意旨所在。一、儒学思想的形成及其在先秦社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近读赵吉惠新著《儒学命运与中国文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一书,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就是作者在探讨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时,努力地把宏观文化研究与区域文化研究结合起来,这是本书的一大特色。该书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论述问题颇多,这里不便一一评述。现仅就有关儒学、齐学与传统文化等问题,略作评论。一、关于儒学命运与中国文化主体结构。关于儒学命运问题,海内外主要存在两种思潮:一种认为“儒学是老朽的文化,早已过时”,一种高唱“儒学复兴”。本书作者认为这两种思潮都是片面的,不符合实际的。儒学在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史学会与曲阜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儒学与现代化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9月23-26日在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召开。来自中国大陆、港台地区和韩国、日本、巴西等国的80余位学者与会,提交论文计60余篇。会议期间,海内外专家学者就儒学与现代化的关系、儒学的现代价值、儒家文献的整理与诠释、儒学的复兴与儒教问题,以及儒家的生态思想、经营理念等,展开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研讨,取得了丰硕成果。一、儒学与现代化的关系近代以来,中国在西方的武力和文化冲击下,被迫走上现代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学不可避免地与…  相似文献   

17.
1995年12月4-6日,中央党校科研部、中央党校中特理论研究中心精神文明课题组与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联合召开了“马克思主义和儒学”学术研讨会。肖前、齐振海、张岱年、朱伯良等来自马克思主义领域和中国哲学领域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大家围绕着“如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地继承儒学”、“如何总结‘五四’以来批判儒学的经验教训”和“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三个题目,进行了3天的热烈研讨和对话。与会学者一致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题目,值得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意识形态和指…  相似文献   

18.
<正>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中心、国际儒学联合会普及委员会、尼山圣源书院、云深书院联合主办的"乡村儒学与乡土文明"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11月14~16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单位的学者,以及山东、河南、北京、河北、广东等省市的乡村儒学志愿者,共80余人参加了会议,就乡村儒学与乡土文明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一、关于乡土文明的当代境遇与挑战南京大学张玉林教授认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形成了一种"贱农主义"的思想,它表现为压制  相似文献   

19.
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与中国实学研究会主办、北京纳通投资有限公司赞助的“儒学与儒商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5月11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与会正式代表50余人,提交学术论文和发言稿20余篇,会议发言者100多人次。代表们就如何弘扬诚信传统,建构当代文明及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地研讨,不乏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20.
儒学与现代化的关系究竟如何 ?儒学是现代化的阻力 ,还是现代化的助力 ?自五四以来 ,学者们对这一问题见仁见智 ,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近来 ,周立升、颜炳罡等同志新作《儒家文化与当代社会》对这一问题做出新探索 ,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 ,将这一问题的研究带入了新的层面 ,值得一读。一、该书视角独特 ,观点新颖 ,可成一家之说。自五四以来 ,不少人士激烈的批判儒学 ,他们认为儒学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绊脚石 ,应该彻底清算 ,全盘抛弃 ;而也有不少人士维护儒学 ,认为儒学是须臾不可离的至德要道 ,是万古之常经 ;也有人认为儒学既不是社会发展的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