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雅斯贝尔斯对“轴心时代”文明之梳理,在很大程度上是考察在人类历史上中国、印度和希腊三种文明是以何种方式达到“统摄”(das Umgreifende)的。而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在达至终极真理的方式方面,给予了雅斯贝尔斯以极大的启发。本文考察了中国资源在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观念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进而指出,如果没有中国思想参与的话,“轴心时代”这一概念会不会出现,都是值得考虑的。反过来,正是借助于作为存在哲学大师的雅斯贝尔斯的复述,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变得鲜活起来,从而更符合时代的要求。实际上,中国只是雅斯贝尔斯寻求世界文明历史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希望通过对世界不同文明发展进程的探寻,来思考和揭示人性存在的现状,进一步发现共同的起源和未来,从而为他的世界哲学理念提供一个更加广泛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该文利用鲁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资料,论证了这一地区文明起源形成的进程。将鲁北地区文明形成进程分为:文明形成的前夜——后李文化和北辛文化;文明形成时期——大汶口文化;初级文明社会方国时代——龙山文化;高级文明社会王国时代——岳石文化。  相似文献   

3.
西方人格心理学的历史,是一部探索人性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文明的形成是以人为起点的,并且“人”是文明的核心。所有文明的建立都是人的主体活动的投射;人的问题是标志文明的永恒课题。我们的科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及学者,已经从众多的渠道揭示了人的奥秘,并且续继探寻着接踵而来的有关人类自身的新问题。所谓以人为研究对象的科学领域,事实上就是那些智者们的研究成果及方向的总结或归类。作为西方人格心理学,其考察的焦点乃是几千年历史遗留下来的并急待于进一步拓展的人性王  相似文献   

4.
历来多以尧舜时代为部落联盟时代,是后以夏禹传子家天下为重要标志,中国古代开始步入国家,对此历来颇少异辞。但近几十年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一系列重大发现,使人们关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国家出现的认识,发生极大转变。如有的学者提出中国古代国家发展阶段的三部曲:古国—方国——帝国。其实在这些考古成果带给人们新的启发之前,一些先哲的论述早已为我们留下颇有价值的见地,如20世纪初“新史学”的倡导者梁启超,就曾提出“尧舜为中国中央君权滥觞”之说[1],质言之,中国古代国家发轫于尧舜时代。试以梁氏所言,参诸最早记述尧舜的文献及孔、孟先哲所论,是为确不可移之事实。  相似文献   

5.
文明的冲突?——后冷战时代西方政治哲学述介(下)姚大志后冷战时代的西方政治哲学中,存在着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上文所介绍的福山的“历史终结论”是前者的精确表达,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则是后者的代表。199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萨谬尔...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内外舆论界和学术界一直注视着亚太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认为即将到来的21世纪是“亚太的世纪”或“太平洋文明的世纪”。人们之所以嘱目这个地区主要原因是从本世纪80代起,构成亚太地区轴心的东亚地区在经济上有了飞跃和持续的发展,东亚经济增长的速度几乎为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发展速度的5—7倍,不少人还认为,亚洲经济的崛起是与亚洲的历史文化背景、价值观,特别是与传统的儒教(学)、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亚洲地区是世界三大宗教的发源地,世界文明的摇篮,目前东、西方文明正在亚洲太平洋地区汇合,形成一…  相似文献   

7.
数字化时代的互联网宗教治理是我国互联网空间治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提升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何在数字文明建设进程中,顺应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加强互联网宗教治理,化解或降低互联网宗教风险,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这是时代之问,对之进行研究,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为此,笔者拟围绕着数字化时代的“信息茧房”风险与互联网宗教治理进行多维度的研究,基于互联网空间治理理论,从国家治理逻辑、依法治理逻辑、综合治理逻辑、技术治理逻辑和网络空间行为主体治理逻辑五个维度,提出建构数字化时代互联网治理的实践体系,高效精准治理互联网宗教,可以有效将“数字风险”转化“数字机遇”,防范化解互联网宗教领域重大风险。  相似文献   

8.
樊浩 《哲学动态》2023,(2):13-22+127
当今世界,“文明的冲突”根本上是文明观的冲突。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宣示人类世界从诸文化实体的关系、人类与宇宙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与自身的关系全景式地进入“非常时代”,遭遇“非常风险”,期待“非常伦理”。“非常伦理”有“非常伦理智慧”“非常伦理形态”“非常伦理觉悟”三个层次。人类社会发展史和个体生命发育史表明,伦理是人类文明的原色和理想,但在现代性文明中已然迷失。面对“非常时代”关乎“种族的绵亘”的“非常”挑战,亟待推进“非常伦理觉悟”,进行文明观的伦理革命,其要义是使人类和人类文明学会“为伦理思考所支配”,实现伦理文明观的回归与重建。伦理文明观是文明内部诸要素关系的价值生态的文明观,也是人与自然关系、国家与国家关系以及诸文化实体关系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观。伦理文明观的“非常伦理觉悟”,具有“最后觉悟”的文明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历史上,体育作为一种积极的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始终与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联系在一起。早在古希腊时代,以“公正”、“勇敢”、“竞争”为特征的奥林匹克精神,就已成为当时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并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引发了人类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巨大变迁,其带来的国家问题,诸如“国家终结”、“国家销蚀”、“国家强化”、“世界主义”、“全球治理”等等,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如何积极参与上述问题的争论,对全球资本主义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区域研究的兴起被视为中国当代历史学研究的一种新趋势,一般认为这是在法国年鉴学派影响下,战后历史学目光更多地转向关注下层社会历史的学术潮流的一种表现。在这种学术研究的背景下,国家或王朝的历史不再被视为历史学研究唯一的主题,历史学家更多的是以较小地区的历史过程为研究对象,这样的研究能够更细致和多方面、多层次地展示普通人的活动及社会表现。历史过程的单位从“国家”、“民族”转换为某个地区,体现了历史学家对“历史”的理解发生了某种根本性的转变。而且,地域史的研究取向不仅要发现地方历史中不同于“国家”或“民…  相似文献   

12.
对于上古文明的新阐释——评介《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薛蕙若夏、商、西周三代是我国历史步入文明时代的初始阶段。研究这一早期文明的特点,对于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无疑具有重大意义,所以历来为史家所重视。与前辈史家侧重于研究三代社会的巨大变革的思路不同,晁...  相似文献   

13.
中国宗教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历史过程,殷周宗教是这一历史过程的起点,是中国文明时代宗教的古典形态。本文剖析了当时宗教的组织形式,指出殷周时代普遍存在着建立在部族组织之上的宗教组织,它具有两重特征:一方面宗教组织依存于血缘组织,带有原始性;另一方面宗...  相似文献   

14.
综合国力的增强,为少数民族教育铺垫了坚实的基础。政策的特殊优惠,也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如果站在新时代、新的起点线上去审视,面临的现实是:第一,随着时代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化,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既是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挑战,正如人们常说的:“机遇与挑战共存”。第二,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教育水平差距更加凸现,正如人们所说:“差距越拉越大”。第三,东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和教育设施也有很大的差别。正如人们说的:“穷富不均”。因此,我们必须有全局的观念,站在时代的前沿展开民族教育工作,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丰富教学内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增加教育经费等等,从而不断缩小先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差距。  相似文献   

15.
论时代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光远 《学海》2001,(3):9-14
经过许多年的观察与思考 ,特别是在对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中 ,我觉得应该认真研究“我们现在究竟正处在一个怎样的时代”的问题。我考虑了一下 ,认为世界百多年来经历了四个时代 :1 .从 2 0世纪初 (也许应该再提前到 1 9世纪末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是现代世界历史的第一个时代。2 .从俄国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是现代世界历史的第二个时代。3.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冷战时期 ,是现代世界历史的第三个时代。这三个时代都不是我想研究的时代。我想研究的是我们正处在的时代。它是现代世界历史的第四个时代。这第四个时代…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历史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近年学界研究现状看,马克思“历史哲学”存在一定程度的隐退现象。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文本处于分散化、隐蔽化状态;其二,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思辨的历史哲学”,造成其抛弃历史哲学的假象;其三,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科学”面向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历史哲学”。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们需要穿越导致历史哲学隐退的屏障,对马克思“历史哲学”的基本内容加以澄明,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当今世界发生的新变化明确其时代定向。揭示“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本质、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成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和标志。从某种意义说,人类的进步、历史的发展,就是科学战胜迷信、文明代替愚昧的过程。李洪志编造“法轮大法”,全面否定近现代科学成果,公然鼓吹神学和迷信,是对历史进步的反抗和对人类文明的亵渎。宗教和迷信是人类野蛮时代、蒙昧时代以及封建时代(特别是西方中世纪)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根源在于当时人们无力认识自然的本质和身体的机能。以哥白尼发表于1543年的《天体运行论》为标志,自然科学象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太阳中心说”、“血液循环论”、“人体结构理论”、“细胞学说”、“能量守恒…  相似文献   

18.
近读《哲学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划分根据问题的探讨”栏的数篇文章,对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所涉及到的社会形态演进规律、东方社会发展道路以及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超越等问题,颇有认识,获益甚多。但对其中某些问题,如丰子义同志在《关于生产力发展阶段的超越问题》(《哲学研究》1988年第9期。以下简称丰文)一文中提出的“具体到某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生产力来讲,在特定的历史时代和历史环境下,借助各种力量则是可以实  相似文献   

19.
综合国力的增强,为少数民族教育铺垫了坚实的基础。政策的特殊优惠,也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如果站在新时代、新的起点线上去审视,面临的现实是:第一,随着时代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化,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既是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挑战,正如人们常说的:“机遇与挑战共存”。第二,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教育水平差距更加凸现,正如人们所说:“差距越拉越大”。  相似文献   

20.
历史的终结?——后冷战时代西方政治哲学述介(上)姚大志哲学总是与现实息息相关的。这不仅表现为哲学关心现实,而且表现为现实在某些关键的历史时刻给哲学以重大影响。冷战的结束就是这种重大历史时刻,它直接引发了关于后冷战时代的大辩论。关于后冷战时代的世界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