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教的“中和”思想,在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一书中,是与它的天地人“三合相通”理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其哲学基础,乃是它的元气论。  相似文献   

2.
三一最早见诸道经者为《太平经》。敦煌本《太平经》残卷(S·4266)云,“精学之士,务存神追,习用其书,守得其根。根之本宗,三一为主”。《太平经})之三一,具体是指天地人三者合一以致太平与精气神三者混一以求长生。既有政治理想,又有追求长生不死的神仙信仰。《太平经》的作者认为,天地人均由元气演化而成,人的生命存在,为精气神统一的整体,因此,使三者和谐一致即可成为神仙,天地人的合理有序则是实现天下太平的关键。这是道教理论家提出的在本原论意义上的天人合一主张。《史记》其实是三一的最早出入。《封禅书》(《史…  相似文献   

3.
何立芳 《宗教学研究》2007,1(4):199-202
"公平"、"大乐"、"无灾"的太平世道是《太平经》描述的理想社会。为实现这一理想社会,《太平经》阐发了"三合相通"、"承负"、"乐生"、"好善"等思想,要求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保持天地万物的和谐,人与人之间要诚信友爱,体现了道教有关个人身心、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卿希泰先生在道教学术研究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向为学人所知,并享誉海内外。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卿希泰先生对早期道教的重要经典《太平经》做出的系列研究,包括《中国道教思想史纲》第一卷之"《太平清领书》的出现及其意义"(1980)、《〈太平经〉的哲学思想》(1980)、《试论〈太平经〉的乌托邦思想》(1980)、《〈太平经〉的知人善任思想浅析》(1979)、《〈太平经〉中反映农民愿望的思想不能抹杀——答刘琳同志》(1981)、《试论〈太平经〉关于天地人"三合相通"与"中和"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2009)等论著,对《太平经》的成书年代、思想内容、阶级性质、宗教特征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客观深入的辨析与研究,考镜源流,探赜索隐,论证精微,见解独到,不仅提出和解决了诸多值得学术界重视的有关道教经典研究的重要学术问题,而且为我国学术界的道教哲学思想研究开辟和构建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范式,成为道教哲学研究的一座学术里程碑。黄海德,华侨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5.
我国早期道教的一部重要经籍——《太平经》(即《太平清领书》),据说出自东汉于吉之手,后来传给琅邪人宫崇。全书原有170卷,以“十天干”为部,每部17卷,但由于年代久远,该书在流传过程中已有缺佚,现存明代《正统道藏》中的《太平经》仅57卷。今人王明先生据《正统道藏》本的《太平经》残部以及唐人闾丘方远的《太平经钞》,编成《太平经合校》,这是目前最为完备的本子。  相似文献   

6.
汉魏六朝道教无论是早期的太平道、五斗米道、符派、丹鼎派,或者是稍后的上清派、灵宝派等,都追求长生久视,羽化成仙,在这些道派的经典如《太平经》、《老子想尔注》、《周易参同契》、《抱朴子内篇》、《黄庭经》、《养性延命录》中,其养生思想主要表现为养身、养神两个方面,最后发展为性命双修,经历了一个从贵生到养性的过程。道教养生思想建立在《老子》、《庄子》的养生理论之上,《太平经》在《庄子》关于“气聚则生,气散则死”的生命构成说的基础上,综合《淮南子》“形”、“神”、“气”三者之关系,提出了“爱气养神”、“自爱、自好…  相似文献   

7.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宁,天灾人祸不断,救治太平成为社会普遍愿望。与当时各种救世方案相较,《太平经》从一个独特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方案正文正辞。本文试图从以下两个方面揭示《太平经》正文正辞以治太平的具体内涵(1)欲治太平,必当随顺天地之格法,而《太平经》即是天地格法的最高代表。故以《太平经》为真文正文而案行之,即可治太平。(2)“身国同治”为《太平经》的一贯思路,在具论“治身”、“治国”的过程中,《太平经》又表现出相当的“文书”崇拜意识。  相似文献   

8.
毛丽娅 《中国道教》2006,1(4):19-22
世界是人、社会、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维持着整个世界的和谐。成书于我国东汉中期的《太平经》,又称《太平清领书》,是道教早期的重要经典。我国传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的基本命题和这个命题所表现的“体用一源”的思维模式,熔铸了一种独特的宇宙人生理论。汤一介先生称之为“普遍和谐观念”①。这种“普遍和谐观念”在《太平经》中至少包括四个层次,即自然界的和谐、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我身心的和谐,本质上体现为一种整体和谐观念。一、自然界的和谐《太平经》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  相似文献   

9.
“道”、“气”、“神”三位合体论是《太平经》天道观的思想核心,也是《太平经》藉以统 摄其庞杂内容的根本观点。《大平经》以这种根本观点来指导其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社会实践,提 出了以奉天地、顺五行、协调阴阳、崇尚道德为纲领的杜会治平思想。这种社会治平思想的提出, 是以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基础为其历史根源的。  相似文献   

10.
“承负”思想是《太平经》教义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发展和补充了“善恶报应”的伦理观,成为太平道立教的理论依据,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民众心理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就《太平经》“承负”说的内涵及源流、伦理意义与对现代社会的启示进行一个初步的探讨。一、承负说的内涵及源流对“承负”思想较为系统的阐述最早见于《太平经》。所谓承负,《太平经合校》卷三十九解释说:“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承者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故前为承,后为负也。负者,流灾亦不由一人…  相似文献   

11.
魏荣 《宗教学研究》2005,1(4):139-140
本文先引述了<太平经>的版本问题,进而简要分析了其成书时期、著者、思想来源以及其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太平经>中的"治国"所运用的"三"和"承负"两种思想,最后将其"治国"思想归结到君、臣、民"三合相通","立致太平"上.  相似文献   

12.
《公羊传》、《谷梁传》同《左传》一起,合称为“《春秋》三传”,三者都是对《春秋》经典加以解释,但三者所立角度不同。《左传》以阐述《春秋》历史的史实为主,是一部史学巨著,而《公羊传》、《谷梁传》则重“义理”,是两部政治哲理书。《公羊传》旧题战国齐人公羊...  相似文献   

13.
《太平经》又名《太平清领书》,是早期道教的重要典籍之一。通常认为,《太平经》的成书时间不晚于汉顺帝时期(125-144)。据《后汉书·襄楷传》记载:“汉顺帝时,琅玡人宫崇诣阙,献其师于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号曰《太平清领书》。”此即《太平经》。  相似文献   

14.
论文题目作者期/页·道教研究·敦煌本古灵宝经作者质疑马承玉1—1《道藏》四卷本《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辨误董恩林1—3道教内丹学与中国文化关系析略郭健1—8《黄庭内景经》的脑学说和心脑关系刘永明1—11褚伯玉与《太平经》覃江1—15公安三袁与道教高梓梅1—20道教的“出世”人生理想与“梦幻”故事苟波1—24论“苦—乐”,“丑—美”的道教美感转化论在明清文学作品中的体现李珉1—31论钟离权、吕洞宾的内丹学说李远国2—1元代净明道与朱、陆之学关系略论郭武2—9《录异记》性质探析罗争鸣2—15释《太平经》之“贤柔、贤渘、大渘、大渘…  相似文献   

15.
读研究《太平经》的著作,每觉谈《太平经》思想渊源过于简略,且欠具体。大多只是说《太平经》的基本内容,远承黄老之遗教,近受图谶、神仙说之影响。但究竟是怎样“承”、“受”的?表现在什么地方?便没细说了。为了具体地弄清学者们所说“承”、“受"的内涵,因而把有关的一些资料,拿来对照了一下。现在把这点读书心得写出来,作为对学者们的学术论断的一点具体解说,  相似文献   

16.
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中有一个特殊的名称“种民”,这是以前未曾出现过的概念。何谓“种民”?如果从字面意思看,“种民”应当是民的一种分类,属于民的一种称呼。《太平经》关于“民”的说法有很多,如人民、万民、兆民、生民、国民、凡民等,这些关于民的称呼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太平经》是道教的早期重要经典,在道教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于该书并非成于一时一地一人之手,因而内容庞杂,有的观点也互为矛盾,这就给研究《太平经》造成一定困难,对《太平经》的评价也产生了完全相反的看法,有的认为它是农民起义的经典,有的认为它处处为封建统治阶级着想,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各据其理,相争不下。目前,研究《太平经》的文章不少,但从经济思想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的却不多。从本质上讲,经济是政治的基础,各阶级的利益冲突归根结底还是经济利益的冲突,政治特权只不过是经济利益的保护伞和护身符,因此,弄清《太平经》经济思想的阶级性,对于我  相似文献   

18.
太平道     
道教教派之一。东汉钜鹿(今河北宁晋)张角创于灵帝熹平(172—178)年间,奉《太平经》为主要经典。以“中黄太一”为其奉祀之至尊天神。据《太平经》云:“众星亿亿,不若一日之明也。柱天群蚑行之言,不若国一贤良也”。乃自称大贤良师,其弟张梁、张宝自称大医。以跪拜首过、符水咒语为人治病,并宣传《太平经》中“积财亿万,不肯救穷  相似文献   

19.
《太平经》继承了道家关于“道”的思想,并对其进行了宗教化改造,形成了神秘的思想体系。《太平经》的“道”是一个多元化结构,由“自然之道”、“阴阳之道”、“神明之道”、“养性之道”和“治国之道”等因素构成,融哲学、伦理、宗教和政治思想为一体。这种充满矛盾的多元结构,体现了其道论正处在道家向道教的过渡阶段,是道家思想向道教理论转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20.
“存思法”一名“存想法”,是我国古代一种养生法。道教成立后,将它作为一种修炼方术,以后成为道教上清派的典型内修法,但随着道教的发展,“存思法”也经历着不同的衍变。东汉中后期(二世纪)出书的早期道教重要经典《太平经》中,即有悬卦五脏神象,此五脏神象各依五行方位,颜色画出:“东方之骑神持矛,南方之骑神持戟,西方之骑神持弓弩斧,北方之骑神持镶楯刀,中央之骑神剑鼓”(《太平经合校》卷七十二《斋戒思神救死诀》),以及“使空室内傍无人,画象随其脏色,…悬之窗光中思之…卧即念以近悬象,思之不止,…五行神且来助之,万疾皆愈”,(《太平经合校》卷十八至三十四《以乐却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