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性恶"思想不同于"性恶论"。"性恶论"是把人性判定为恶的理论,"性恶"思想则是对人性中黑暗倾向的观察和认识。庄子对人性黑暗有敏锐的观察,并且以寓言的方式探讨了黑暗人性的起源。庄子虽然相信远古的自然人性是淳朴健康的,但他显然认为这样的人性久已丧失。人类自"浑沌"凿破以来就一直被恶的人性支配。这种恶的人性特别表现为各种私意智巧,最深的智巧是权势人物独占利益,却喜欢谈论道德。庄子之道是一种超越境界,实质是超越人的私意智巧支配的世界。人的私意智巧由来已久,融入人性,走出私意有多难,证道就有多难。庄子论道常常语涉玄奥,与人性支配力的强大和战胜这个支配力的困难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2.
乌托邦在20世纪衰落根源于人超越性的枯萎。乌托邦产生于人超越性之中,是一种想象性对话,通过这种叙事方式能够在现实世界中展开对更高世界或真实世界的追求,它们构成了乌托邦的本质。乌托邦的产生是古希腊、希伯来文化的内在独特性构成的——人的超越性和有更高世界的存在,因此它在古希腊文化中由对神人关系的理解、灵魂不朽、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对诗的本质的洞察所奠基,在希伯来文化中则由神人关系以及存在的独特性所规定。现代社会所理解的乌托邦已非源初意义上的乌托邦,正因此雅各比为乌托邦辩护时仍未能把握其本质,出现了理解上的偏差,我们应该把握乌托邦的本质和特殊性,一旦把握了此,也就明白了乌托邦是不会消亡的。  相似文献   

3.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历来备受人们的指责:综观柏拉图的美学思想,不管是形而上的要求还是道德主义的指摘,柏拉图要求文艺不仅表达人性而且要表达神性,文艺的价值和意义不在于对现实的摹写而在于显示灵魂的高贵,美是现实的超越,它超越于现实的表象,超越于肉欲的快感。柏拉图的意义不仅在于其开创哲学美学,更在于其揭示了:美和艺术是对现实的超越。这点在今天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哲学既要研究生的问题,也要研究死的问题,生和死的问题是每一民族的哲学所必须直面而无法回避的。所谓“人生”既包括“生”的方面,亦涵摄“死”的方面。从客观上讲,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人作为具有自我意识的生命体,能清晰地意识到这一点;而在主观上,人又都企盼能够实现生命价值之永恒,超越死亡,取得真正的不朽。生命事实上的有限暂时和价值的无限永恒这对矛盾,始终贯穿于整个人类文化发展的进程之中。不同民族的哲人对死亡超越的方式,因生存环境、历史传统和文化心理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回答。在世界三大文化体系中,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5.
无神论是个外来词,英文atheism,据说最早使用这个词的是希腊哲人柏拉图。它以否定上帝存在为中心,排除灵魂不死和一切超自然存在的观念,而主张用自然界本身说明自然现象,把人本身作为价值的尺度,将命运的决定权交给人自身。因此,它突出了人在世界中的地位,确立了经验和理性在认识真理上的至高无上的作用。 西方对无神论的分类颇多,大体有两种。一种叫理论的无神论,即自觉地坚持对有神论的否定,包括自文艺复  相似文献   

6.
奥古斯丁对灵魂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从“物质主义”到“精神性的”重大转变,这一转变的出现离不开“柏拉图学派的书籍”(libri Platonicorum)的影响.在此之前,奥古斯丁认为天主和灵魂都是物质.主要在普罗提诺的影响下,奥古斯丁认识到灵魂是无形的、精神性的,灵魂赋有理性并且不朽.与普罗提诺不同的是,奥古斯丁认为灵魂不具有神圣本性,同万物一样是被造物.对灵魂本质认识的转变,使其灵魂思想乃至其个人的信仰发生了重大转向.  相似文献   

7.
从基于人的悲剧性的生活、生命和生存的重重情怀,到起于思索的"无用"、"齐物"和"逍遥游"的层层超越,贯穿<庄子>的是对生命的善待和尊重.对人生悲剧性的体悟愈透彻愈真切,庄子笔下流泻的情愫和眷恋就愈浓郁愈深长.正是这样一种先觉者"向死而生"的勇气和赤诚,才可以成就<庄子>作为中国悲剧意识的诞生标志的独特和丰富,并最终超越时空,走向不朽.  相似文献   

8.
福柯在《尼采、谱系学和历史》一文中,对西方近代以来的形而上学历史观提出了强烈的批判。他认为西方近代形成的历史学并不完全是对历史事实的研究和发掘,“这种历史学家的历史在时间之外寻找一个支点,并妄称其判断的基础是一种预示世界终极的客观性。然而,这种历史假定存在着永恒真理、灵魂不朽以及始终自我同一的意识。一旦历史感为一种超历史的视角所支配,就会被形而上学所利用,并且,形而上学通过把历史感纳入客观科学的一类,也就可以把自己的‘埃及’强加给历史感。”这种超历史视角所支配的,最终就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一、西方哲学的理智直观情结自从古希腊哲学家区分了理智和感性知识的高下,从而确立了西方哲学注重分析、推理和论证的知识论传统以来,由于感性与理管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哲学史上许多思想家都认为,除感性的和单纯理智的知识之外,还应当存在第三种类型的知识,即一种理智直观的知识。这样一种知识既保有来自直观的清晰性,又超越了感性知识的朴素性;既是对本质或规律的把握,又扬弃了理性推论的中介,因而是最高的知识。柏拉图在可感世界之上悬设出一个理念的世界,而所谓理念本来就是要靠灵魂来观照(饲ein)的“可见之物”(eidos)…  相似文献   

10.
正人,是有灵魂——心灵与思想的动物。但凡常人,都有灵魂。这一点,并无天壤之别。可是,在怎样管控灵魂的问题上,不同个体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比如,有的人喜欢给灵魂做"加法",有的人乐意为灵魂做"减法"。捷克当代作家米兰·昆德拉曾在他的长篇小说《不朽》里,描写过两种灵魂。一种是做"加法"的灵魂。这种人喜欢表现自我、突出自我,希望与世界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