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有从河南来的两个“传道人”到我们这里,想要和弟兄姊妹见面,但经见面的弟兄问了几个问题,都支吾答不上来,遂叫其不要再来。他们走时坚持留下了一本名叫《东方发出的闪电》的书,没有出版单位、刊号、作者,只标“内部发行”字样,厚达470页。内容:第一部分是“圣灵向众教会的说话”,第二部分是“神自己的亲口发声”。通篇杂乱无章,反来复去说不清是什么意思,却以第一人称的口气,攻击、否  相似文献   

2.
我们通过研读《旧约》可以看到,《创世记》中记载了两个创世故事,它们分别记在《创世记》第一章一节至二章三节和第二章四节至二十五节。据圣经学者考证,第一个创造故事属于祭司法典,因为它是旧约律法书的一部分,所以称为法典,而这一部分法典是祭司们制定并流传下来的。第二个创世故事属于耶  相似文献   

3.
长时期以来,我国学术界有一种看法,认为斯大林在《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一书的第四章第二节中,关于辩证法联系特征的论述是形而上学的。在这些同志看来,所谓联系就是指事物的对立的两个侧面的联  相似文献   

4.
第二五节 不能轻易以异教徒称穆斯林弟兄 39 据伊本·欧麦尔传先知的话说:“倘若一个人称自己的同教弟兄为异教徒,那两人之中必有一人是异教徒。” 《布哈里圣训实录》收录在第七八章——礼仪,第七三节:不能无端称自己的教胞为异教徒。  相似文献   

5.
本文节选自《德里达〈论精神〉中“经验”一词的多重含义》,有改动。《德里达〈论精神〉中“经验”一词的多重含义》的主体部分是在北京大学“校长基金”项目的资助下完成的。文章对德里达在《论精神》中就海德格尔哲学提出的质疑与反思进行了重构,并把德里达论证的核心(或破绽)定位在《论精神》第九节和第六节的两个注释中,“经验”的概念不仅在论证的表层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这一概念的深入分析,也将展示出德里达批评有效性的限度。  相似文献   

6.
德国伦理学家麦克斯·施蒂纳(Max—Struer1806—1858)的原名为约翰·卡斯巴尔·施米特(Johann Caspar Schmidt)。他在伦理学上主要是宣扬极端利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他的这些思想主要是通过他的著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表现出来。 施蒂纳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一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的标题是“人”,第二部分的标题是“我”。在这部著作中,施蒂纳公开地批判了他的青年黑格尔伙伴们的不彻底性,从而树起了极端个人主义和彻底的无政府主义的旗帜。他  相似文献   

7.
一列宁在1908年写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先后给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下过两个定义,他在第二章和第五章分别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这个概念,正如我们已经讲过的,在认识论上指的只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并且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列宁选集》第2卷,第89、192页)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我国学者曾就列宁的两个物质定义进行过热烈的讨论甚至争鸣。我和吴晓东也曾撰文,运用普通逻辑和辩证逻辑对…  相似文献   

8.
荣耀的人子     
虞星 《天风》2004,(8):34-35
在《旧约》中,人子这名词曾在《诗篇》、《以西结书》和《但以理书》中出现过。在《诗篇》第8篇4节,人子指的便是世人。在《以西结书》中,“人子”一词出现约有90次,人子这称谓是耶和华神对先知以西结的称呼(结2:1、3等)。  相似文献   

9.
怀德海底《符号論,它的意义和效果》一书是他于1927年在阜吉尼亚大学的演讲集。全书共有三章,这是第一章的譯文。本文共分十三节。在第一节里作者提到三种符号論:(i)宗教所用的象征,(ii)写出和說出的語言,(iii)純是书写的代数符号。在第二节中他特別强調說,从感觉符号表象达到物体,此中的符号論乃是一切符号使用方式中最自然而广泛的方式。第三节是討論方法。关于方法的一般原則是:低級特征最好先和相应的低級有机体(怀德海用‘有机体’这个名詞和通常不同,他认为一个电子也是低級有机体——譯者)联系起来研究,高級特性应先和最初具备充分完善的高級特性的有机体联系起来研究。第四节說明符号論之所以易于犯錯是因为它可以引出对一些事物的行动、威情、情緒和信念,而这些事物純是观念,在世界中并沒有这符号論引导我們所設想的那些事物。第五节把符号使用下了一个定义說:当人心經驗中某些组成部分引出意識、信念、情緒与习慣而关涉到心灵經驗其他組成部分时,人的心灵就发生符号式的作用。前一套組成部分是“符号”,后一套就构成符号的“意义”。从符号到意义的过渡中所有的有机作用就叫作“符号的指示”。第六节說明符号指示的知觉所包括的全部活动是知觉者产生他自己的經驗的一种活动。在第七节討論語言中,作者說,語言使用是有双重符号指示:在說話人方面是从事物指示字眼,在听話人方面是从字眼反轉过来指示事物。作者认为人对外界的知觉有两种內容,在第八节中他只提到关于同时世界习用的直接表象,这是应用我們直接感觉向外投射而有的,它替我們决定了同时的物质东西的特征。这就是近代哲学中所說的感觉材料或素材。在第九节中作者认为知觉的經驗方式有两种,概念分析的方式只有一种。两种知觉經驗方式中的一种是叫作“表象的直接性”或“直接的表象”,另外一种叫作“因果效力”。第十节說,这两种方式的作用都是把实在的事物“客体化”。把这种方式混合为一个知觉的綜合活动就是“符号指示”。在第十一节中作者說物质的和心智的东西在經驗中是糾纏在一块的,因此沒有明显的界綫可划。第十二节是研究感觉資料和空間在直接表象中的作用。作者举出三个重要事实:(i)感觉材料如色、声、触等是依靠能知觉的有机体和它对所知觉的有机体的空間关系;(ii)同时的世界是显现为有扩延的和充满着有机体的;(iii)直接的表象只是少数高級有机体經驗中的重要因素。第十三节說,“客体化”本身就是一种抽象,因为沒有实在的东西在它的形式方面完全“客体化”了。  相似文献   

10.
谈潜能     
“圣神显示在每个人身上虽不同,但全是为人的好处。”这是《格林多前书》第十二章第七节里的一句话。意思是我们每个人都有成圣的潜能。在当今这个知识化的信息时  相似文献   

11.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指出,物质是第一性的,感觉、思想、意识是第二性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是唯物主义路线,并强调指出:“这就是一般唯物主义的观点,特别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单行本,第42页)在同一本书的另两处,列宁又说:“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础的观点。”“这种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同上书第131,134页)毛泽东后来发挥了列宁的这个思想,提出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公式(《毛泽东选集》第261、273页)。这样,作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就有了两个公式,一个从物质到意识(感觉和思想),一个是从实践到认识。长期以来这两个公式就共存于我们的哲学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2.
新发现的杨昌济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所编的《修身讲义》,是研究杨昌济和青年毛泽东、蔡和森等人思想的重要资料。此书第一个特点,就是没有照搬当时已出版的伦理学教材或修身讲义普遍存在的以西方伦理学为蓝本的模式,全书重点就是讲修己。此书第二个特点,就是强调青年士子修身的第一要义,即是要立志做圣贤豪杰。为此,杨昌济举了圣贤豪杰的五个特质,明确指出进入圣门的下手工夫,十分强调要理会“圣贤气象”。此书第三个特点,是强调全面发展自己的身体及精神之能力。为此,杨昌济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如何讲“卫生”。此书第四个特点,是注意将哲学理论与伦理学理论相结合。书中第五部分“张子正蒙”摘录了大量张载《正蒙》的论述和王船山的相关注释。  相似文献   

13.
《太上洞渊神咒经》共二十卷,一名《洞渊神咒经》,简称《洞渊经》、《神咒经》,为图谶式道教经典,收于《道藏》卷六中。史学界一般认为该书前十卷为原始部分,大致成于西晋末至南北朝的宋齐时期;后十卷成书于中唐乃至唐末。曾经“盛传于隋唐时代,被列为道士受经的第二阶”①,在道教典籍中占居重要地位。它以宣扬大灾将至,劝人“学仙”、“修道”、“度人”,以及多做善事,积累功德为主体思想,蕴含丰富的道德教育思想,很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神咒经》的德育思想包括德育内容与德育方法两个方面,现概括如下:一、道德教育内容《神咒经》的德育内…  相似文献   

14.
高牧 《天风》1994,(8):5-6
传道书5章1节至9节有五个方面的吩咐用了“你”字。 第一、“你到神的殿要谨慎脚步……”第二、“你在神面前不可冒失开口……”第三、“你向神许愿,偿还不可迟延……”第四、“你只要敬畏神。”第五、“你若在一省之中见穷人受欺压……不要因此诧异。”  相似文献   

15.
有一个朋友寄我一份交印件(共两张四页),内容是1993年8月出版的某书的第四章《气功现象的探索》的第一节《太极图之谜》和第二节《于光远先生之谜》。见到本人被作为一个重要的、能与太极图并列被探索的谜,不禁哑然。现在我把《于光远先生之谜》这一节介绍给亲爱的读者,同时加上批语。不知道是否可以引起大家的兴趣?  相似文献   

16.
《神圣家族》是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合著的第一部书。该书是马克思、思格斯创立自己新的世界观体系过程中的一部著作。书中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哲学、经济学、法学、伦理学、文学、美学等等。其中第六章第四节“对法国唯物主义的批判的战斗”,凝结着马克思对法国唯物主义研究的成果,其中包含着马克思对爱尔维修旧道德观的继承与批判,以及对自己唯物主义道德观的阐述,是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 法国的唯物主义与英国唯物主义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法国唯物主义有两个派别:一派起源于  相似文献   

17.
邓晓芒 《学海》2007,4(1):5-24
几年前,在中国学术界爆发了一场关于儒家“亲亲互隐”的讨论,这场讨论的导火索是刘清平教授发表于《哲学研究》2002年第2期的文章《美德还是腐败?——析〈孟子〉中有关舜的两个案例》,引发了该杂志同年第10期郭齐勇教授的商榷文章《也谈“子为父隐”与孟子论舜》,此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在杂志上公开反复辩难的文章达30多篇,涉及辩论的学者有30多人。这场争论的一些文章收录在由郭齐勇主编的《儒家伦理争鸣集——以“亲亲互隐”为中心》(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版)一书中。从收录文章的状况看,如果我们将捍卫儒家“亲亲互隐”的一方称为“正…  相似文献   

18.
玄奘《八识规矩颂》新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是为作者新译释的《玄奘八识规矩颂》而撰写的导言。在第一部分中首先介绍的是佛教“唯识学”及其“识”的基本含义。在第二部分中则进一步介绍“唯识学”在印度的缘起及其以后的发展史,以及它在中印文化传播中扮演的角色。第三部分是对《八识规矩颂》作者玄奘的总体介绍和评价。第四部分再现了历史上关于《八识规矩颂》之真伪的争议,并对这个争议做出自己的评价。最后的第五部分则是对《八识规矩颂》新译释的几个方法和义理的说明。  相似文献   

19.
恩上加恩     
各位亲爱的弟兄姊妹平安: 请同读一节圣经,《新约》约翰福音1章16节,“从他丰满的恩典里,我们都领受了,而且恩上加恩。” 我们在圣灵的光照下,看到这节经文里面,有一个十分宝贵的题目——“恩上加恩”。有三个问题需要弄清楚:第一,丰满恩典从哪里来?第二,如何领受这个恩典?第三,怎样能得恩上加恩?  相似文献   

20.
论帛书《缪和》《昭力》的内在分别及其成书过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认为帛书《缪和》可以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 ,其中第一部分是该篇的主体 ,而后两部分则可能是逐步编入其中的。相对于《缪和》来说 ,《昭力》尚处于尝试性的文本编合活动过程之中 ;二者相隔较大 ,仍是两个独立的文本单位。此外 ,《缪和》第二部分的“子曰”文本 ,直接反映了孔子曾经传经和创作《易传》的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