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对自我构念、自我效能感、关系和谐以及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275名企业员工,事业单位人员以及公务员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使用回归以及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独立自我比互依自我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显著更大;独立自我显著地正向预测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绪,对消极情绪的预测作用不显著;互依自我显著地正向预测积极情绪,对生活满意度和消极情绪的影响不显著;自我效能感、关系和谐分别在独立自我与主观幸福感、互依自我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行为、上行社会比较与主观幸福感的两个成分——情绪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采用问卷法对116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上行社会比较和消极情绪显著正相关,与积极情绪以及生活满意度显著负相关;上行社会比较与积极情绪以及生活满意度都呈显著负相关,与消极情绪显著正相关;积极情绪与生活满意度显著正相关;消极情绪与生活满意度显著负相关;(2)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情绪和生活满意度都没有直接的预测作用,但能通过上行社会比较的中介作用预测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3)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还可以通过两条链式中介作用预测生活满意度:通过上行社会比较和积极情绪的链式中介作用;通过上行社会比较和消极情绪的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能为网络时代个体维护和提升主观幸福感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3.
以374名农村青少年为被试,基于留守青少年和非留守青少年的比较,探讨了个体行为自主决策、亲子亲合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检验了亲子亲合与性别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行为自主决策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农村留守和非留守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父子亲合和母子亲合能显著正向预测两类青少年的积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负向预测其消极情绪。(2)对于非留守青少年,行为自主决策与母子亲合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存在性别差异:行为自主决策仅能够显著正向预测非留守男生的积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母子亲合则显著负向预测非留守女生的消极情绪;但是,这种性别差异不存在于留守青少年之中。(3)对于非留守青少年,母子亲合在其行为自主决策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显著:低母子亲合水平下,行为自主决策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其生活满意度;高母子亲合水平下,行为自主决策与其生活满意度之间不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4.
运用经验抽样法对154名大学生的日常情绪体验、生活事件进行为期14天的追踪调查,通过多层线性模型(HLM)探讨日常生活事件与情绪体验的关系及情绪调节策略对二者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多于消极情绪体验。在个体内和个体间水平,消极事件都对积极情绪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对消极情绪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积极事件对积极情绪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积极事件对消极情绪的负向预测作用只在个体间水平显著。表达抑制这种情绪调节策略能够增强消极生活事件与消极情绪体验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初中生亲子依恋、同伴依恋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集体自尊和个体自尊在两者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两所初中学校的857名初一至初三的学生进行了调查.主要结果如下:(1)总体而言,男生的父子依恋水平、集体自尊水平和生活满意度更高,女生的同伴依恋水平和消极情绪更高;(2)男女生表现出不同的年级发展特点,女生在亲子依恋、集体自尊和消极情绪,男生在集体自尊上表现出明显的初二现象;(3)亲子依恋、同伴依恋水平越高,初中生的集体自尊和个体自尊水平越高,其主观幸福感程度也越强;(4)母子依恋、同伴依恋、个体自尊和父子依恋依次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的生活满意度,并依次负向预测初中生的消极情绪;同伴依恋、个体自尊、母子依恋和集体自尊依次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的积极情绪;(5)亲子、同伴依恋不仅能直接影响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而且通过两种途径(依恋→集体自尊→主观幸福感;依恋→集体自尊→个体自尊→主观幸福感)间接对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四川灾区群众社会支持系统现状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5·12汶川地震后四川灾区群众的社会支持系统现状及其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自编社会支持量表和简式主观幸福感问卷对四川省什邡市洛水镇村民和温州地区居民的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调查了解,社会支持源被划分为8个,共有2个项目,主观幸福感包括3个分量表,分别是12个项目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以及5个条目的生活满意度。结果:1)灾区社会支持按照来源可分为人情支持与公共支持;2)在灾难后,什邡地区的群众更依赖于公共支持而温州地区群众更依赖于人情支持;3)公共支持与消极情绪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结论:除了与温州地区一样都依赖于人情支持外,四川灾区群众更依赖于公共支持,尤其是中央政府的支持,并且公共支持有助于缓解受灾群众的消极情绪。  相似文献   

7.
旨在探讨基于持续幸福理论的感恩、助人和追求目标的主观幸福感干预方法在国内工作场所中的有效性。采用随机分组安慰剂控制的方式,将3家企业的140名员工随机分为3个干预组、1个安慰剂控制组和1个空白对照组,进行持续一周的干预,并分别在干预前、干预结束时和干预结束2周后对被试的主观幸福感进行测试。结果发现记录感恩能够显著提升生活满意度;助人行为能够显著提升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且能降低消极情绪;追求目标能显著提升生活满意度和降低消极情绪。结果表明上述三种干预方法能有效提高工作场所人员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8.
旨在探讨基于持续幸福理论的感恩、助人和追求目标的主观幸福感干预方法在国内工作场所中的有效性。采用随机分组安慰剂控制的方式,将3家企业的140名员工随机分为3个干预组、1个安慰剂控制组和1个空白对照组,进行持续一周的干预,并分别在干预前、干预结束时和干预结束2周后对被试的主观幸福感进行测试。结果发现记录感恩能够显著提升生活满意度;助人行为能够显著提升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且能降低消极情绪;追求目标能显著提升生活满意度和降低消极情绪。结果表明上述三种干预方法能有效提高工作场所人员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9.
崔丽霞  郭婷婷  雷雳 《心理科学》2014,37(1):166-171
日常情绪的社会分享对情绪有怎样的影响,以往研究结论并不一致。本研究从社会分享的信息层面和感受层面以及当天情绪体验等方面收集了47名大学生和研究生被试7天共314份日志记录,使用多层线性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积极分享和消极分享都能显著正向预测当日的积极情绪,但是不能预测当日的消极情绪;(2)感受的分享(包括积极感受和消极感受)显著正向预测当日的积极情绪,信息的分享不能预测当日的积极情绪;(3)性别、抑郁水平和消极事件分享倾向会影响分享消极感受的水平对积极情绪的正向预测。结论:无论是积极感受分享还是消极感受分享都能提升积极情绪,但是不能改善负性情绪;消极感受分享对积极情绪的提升作用存在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为了从社会生态学的视角探讨预测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考察拒绝敏感性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揭示高关系流动的社会环境对心理健康可能的积极作用,以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幸福感等为测量工具,对成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关系流动性可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 拒绝敏感性在关系流动性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高关系流动性能预测个体的低拒绝敏感性,进而预测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1.
以409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无聊倾向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无聊倾向负向预测积极情绪调节效能感、抑郁情绪调节效能感及愤怒情绪调节效能感;无聊倾向负向预测主观幸福感水平。积极情绪调节效能感和抑郁情绪调节效能感在无聊倾向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97,自引:6,他引:91  
本研究探讨时间管理倾向与学生学业成绩、自我价值感和主观幸福感三者的关系,进一步验证个人的时间管理倾向与生活质量的关系。对重庆和成都两地三组1387名大、中学生(重庆312名中学生、339名大学生,成都736名中学生)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1)时间监控观对学业成绩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时问价值感和时间效能感是通过时间监控观来影响学业成绩。(2)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与总体、一般和特殊自我价值感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随着自我价值感抽象程度的降低,时间管理倾向对自我价值感的影响程度也就越大。(3)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与积极情绪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绪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时间管理的好坏可能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主观幸福感问卷和Hearland宽恕量表对23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综合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宽恕心理的现状及关系。研究发现:(1)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女生的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男生;不同年级大学生在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出现显著差异。(2)大学生宽恕心理略高于中等水平,性别间无显著性差异。(3)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宽恕心理呈正相关,女生主观幸福感与宽恕心理的相关显著高于男生。  相似文献   

14.
张林  邓小平 《应用心理学》2009,15(2):155-160
以527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了自尊在人格特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间的中介效应。结果发现:(1)自尊在人格特质、社会支持预测主观幸福感的情感体验维度时具有中介效应,而在其预测主观幸福感的生活满意度时无中介效应;(2)自尊在社会支持与情感维度关系间的中介效应相对高于在人格特质与情感维度关系间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5.
基于幽默的释放理论、积极情绪的扩建功能理论和集体文化下生活满意度的预测指标提出自我提升幽默通过情绪幸福和社会支持两个链式中介变量提升生活满意度的假设模型。采用幽默风格问卷中的自我提升幽默维度、主观幸福感量表中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维度、多维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88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联合显著性检验和Bootstrap检验表明了多重中介效应显著,总中介效果量为63.6%,其中通过情绪幸福这一中介路径的中介效果量最大,达47.3%。未来研究可探讨在个体主义文化背景下的不同链式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6.
杨柳  黄敏儿 《心理科学》2022,(1):126-132
研究通过问卷星收集了150对异性恋情侣的情绪分享、感知恋人回应、亲密关系满意度的数据,并采用行动者-对象互依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情绪分享通过感知恋人回应的中介作用影响亲密关系满意度。女性的积极情绪分享与男性的消极情绪分享直接正向影响自身亲密关系满意度。(2)男性的积极情绪分享正向影响女性的亲密关系满意度。研究揭示了亲密关系中情绪分享和感知恋人回应对关系满意度的影响特点。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的文献和已有的研究经验,编制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以往大多数研究认为,主观幸福感由生活满意度和情绪体验两个基本成分构成,本研究认为主观幸福感还应包括社会性行为和人际关系等成分。对376名大学生进行初测,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由自我满意、家庭满意、消极情绪、积极情绪、精力、生活满意、社会性行为和人际关系8个维度构成,共41个项目。对511名大学生施测41个项目的主观幸福感问卷,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上述结构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成就目标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成就目标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采用成就目标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整群抽样调查247名大学生。结果:①来自乡村的大学生的掌握目标显著高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女生的成绩回避目标显著高于男生。②掌握目标与积极情感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显著负相关;成绩接近目标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显著正相关;成绩回避目标与消极情感显著正相关。③掌握目标正向预测积极情感,负向预测消极情感;成绩接近目标正向预测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成绩回避目标正向预测消极情感,负向预测积极情感。结论:掌握目标和成绩接近目标有利于主观幸福感,成绩回避目标不利于主幸福感。  相似文献   

19.
何文芳  吕厚超  杜刚 《心理科学》2019,(5):1167-1173
基于社会认知双视角模型和人类适应机制,探讨能动性和表达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采用社会认知基本维度形容词词库、未来时间洞察力问卷和幸福感指数量表对全国21个省市居民进行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071份,其中男性1714人(42.1%),女性2342人(57.5%)。结果表明:(1)能动性、表达性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且能动性的预测效力大于表达性;未来时间洞察力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2)能动性、表达性能通过未来时间洞察力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个人主观幸福感。本研究结果有利于揭示能动性、表达性如何影响个体主观幸福感体验,以及能动性、表达性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程度,对于提升个人主观幸福感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杨翠蓉  胡谊  吴庆麟 《心理科学》2005,28(5):1167-1173
基于社会认知双视角模型和人类适应机制,探讨能动性和表达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采用社会认知基本维度形容词词库、未来时间洞察力问卷和幸福感指数量表对全国21个省市居民进行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071份,其中男性1714人(42.1%),女性2342人(57.5%)。结果表明:(1)能动性、表达性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且能动性的预测效力大于表达性;未来时间洞察力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2)能动性、表达性能通过未来时间洞察力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个人主观幸福感。本研究结果有利于揭示能动性、表达性如何影响个体主观幸福感体验,以及能动性、表达性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程度,对于提升个人主观幸福感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