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句子语境中语义联系效应和句法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俏  张必隐 《心理科学》2003,26(2):289-291
通过对比研究句子语境中句法成分和语义联系对目标词加工的不同影响,来探讨句子语境的作用机制和作用点问题。实验一采用词汇命名任务研究发现,句法违反对词汇命名会产生抑制作用,而语义违反对词汇命名却没有发现抑制作用。实验二利用词汇决定任务发现,句法和语义成分影响词汇决定任务,句法违反和语义违反对词汇决定任务均会产生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句子语境加工中,对内容词语义整合过程中存在一个句法成分的独立加工水平。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比研究正序和乱序两种句子语境对目标词加工的不同影响,来探讨句子语境中语义联系启动作用及作用点问题。实验一采用词汇命名任务研究发现,句法成分影响命名任务,句法违反对命名任务产生较大的抑制作用。语义违反则对命名任务没有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实验二利用词汇决定任务发现,词序影响决定任务,乱序对词汇决定产生很大的抑制作用。语义违反对决定任务地产生较大的抑制作用。结果表,中义联系启动是短暂的,它的保持和传递需要句法成分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读者能够从副中央凹中提取到什么类型的信息, 是当前阅读眼动研究领域关注的焦点问题.当前普遍认为低水平信息(如正字法信息)可以在副中央凹中得以加工, 但是高水平的信息(如语义和句法信息)能否从副中央凹中进行提取存在争议.本文总结了近年来高水平信息在副中央凹加工的研究进展, 包括拼音文字和非拼音文字(如中文)阅读过程中语义和句法预视效益的研究现状及影响因素, 当前眼动控制模型(如E-Z读者和SWIFT)对预视效益的解释和不足之处, 最后提出未来关于语义和句法预视加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句子加工中的语义P600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句子加工领域的研究中,一般认为,N400效应与语义加工有关,句法违反通常引发P600效应。然而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句子语义违反时也引发了P600效应,即语义P600效应。对语义P600效应的诱发原因及其功能意义,目前有三种代表性的解释:监控说认为,P600效应是由语言理解过程中的认知冲突引发的,反映了认知监控系统对可能出现的加工错误的检测与解决;而非句法中心动态模型认为语义P600效应反映的是句子理解过程中两条通路之间出现冲突时的持续分析;扩展的论元依赖模型则用新的句子加工模型来解释语义P600效应,认为语义P600效应与句法违反引发的P600效应产生于句子加工的不同过程。  相似文献   

5.
句法和语义在汉语简单句理解中的作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江新  荆其诚 《心理学报》1999,32(4):361-368
两个实验探讨句法和语义在汉语简单句加工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实验一采用施事判断任务,发现句法作用与语义可逆性的作用都很显著;实验二采用快速句子判断任务,发现句法作用是主要的,语义可逆性无显著作用;两个实验都发现句法与语义可逆性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这些结果表明:(1)在汉语简单句理解的过程中句法因素的作用是主要的,语义因素的作用是次要的,只要当实验任务更多地强调语义分析时,语义因素才有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句子理解的关键——对句法和语义关系的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句子理解中句法和语义的关系,传统的模块化观点认为,句法信息优先于语义信息,句法加工支配着句子的理解过程。近期,这种强调句法优先的理论受到了一系列ERP(Event-related potentials)研究结果的挑战,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论证了语义信息对句法加工及句子整合加工的重要作用。基于这些研究发现,研究者提出句子理解过程中句法和语义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一些情况下可能是句法支配语义加工,而另一些情况下则可能是语义引导句法加工  相似文献   

7.
“语义错觉效应”是指读者在加工某些语义违例句子时,会暂时性地产生语义合理错觉,而只有通过继续加工或者再加工才能辨别出错误的现象,在脑电成分上表现为没有出现N400效应,却出现P600效应。“语义错觉效应”对传统的句子加工理论模型以及N400和P600的特异性功能意义提出了质疑。研究者在讨论此效应的基础上提出了多个句子加工模型,各模型对语义和句法加工的过程进行了探索,对语义和句法通道的关系做出了新的阐述,并对N400和P600的功能意义做出了新的解读。目前研究对N400功能的解释存在语义整合观和词汇激活观的分歧,而对P600功能的解释则从传统的句法功能转换到了更宽泛的加工过程。未来研究应关注词汇语义关系和跨语言差异,以期进一步揭示句子加工的认知及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8.
中文阅读之句法分析历程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该文报告的是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系的认知心理实验室中最近完成的两个与句法分析有关的实验。第一个实验探讨阅读中文时词汇、句法以及语意资料之触发和运用的时序问题。第二个实验研究的是中文读者所使用的句法分析策略。在两个实验中,基本的作业是让被试阅读在电脑屏幕上呈现的短文。文中每个字的阅读时间则由电脑记录作为反映阅读理解即时处理历程的指标。文中除了报告实验的结果外,还依据这些结果讨论了读者在阅读中文时所使用的句法分析策略以及句法资料的触发和使用历程。  相似文献   

9.
郭晶晶  赵婧超 《心理科学》2017,40(6):1302-1308
采用句子违反范式考察汉语隐喻义与本义加工机制的差异及隐喻熟悉性的调节作用。要求被试阅读不同熟悉性的隐喻和本义句子并判断句子正确性,记录其行为与脑电反应。结果显示,熟悉句子隐喻义的加工显著快于本义的加工,而新奇句子则本义的加工更快;脑电水平上,对于熟悉句子,隐喻义违反比本义违反诱发增强的N400和降低的P600效应,而对于新奇句子,隐喻义和本义违反诱发出基本类似的ERP反应。这些结果表明隐喻义和本义加工存在差异,熟悉性显著影响隐喻义的加工,这种影响在较早语义分析和较晚的语义整合阶段均有体现。  相似文献   

10.
句法优先理论假设词类加工功能上优先于语义、动词论元结构和话语信息加工。来自德语和法语的证据显示, 词类违反阻断语义整合和动词论元结构加工, 因而词类优先于语义和动词论元结构。关于词类加工在功能上是否优先于话语信息加工, 尚无来自任何语言的证据。汉语证据尽管显示词类并不优先于语义, 但未充分讨论任务因素的影响。将来研究有必要使用ERP技术和违反范式, 从语义整合、动词论元结构加工和话语水平加工等多个层面, 同时操纵词类的正确性和非句法因素, 考察句法特性上与德语和法语不同的语言, 如汉语和韩语。这方面研究将有助于洞察一个语言的语言学特性如何制约或调整词类加工的功能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