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德克萨斯社会行为问卷和综合幸福感问卷对330位大学生进行调查,建立社会支持、社交自尊和幸福感的结构方程,考察社交自尊在社会支持与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大学生社会支持对社交自尊和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都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大学生社交自尊对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均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3)社交自尊在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之间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即社会支持直接对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产生影响,也可通过社交自尊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  相似文献   

2.
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本研究从自尊结构出发,探讨自尊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男性SWB显著高于女性;(2)在高外显自尊个体中,内隐自尊越高。主观幸福感水平越高;在低外显自尊个体中,内隐自尊没有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父母自尊和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间的关系及其内在机制,本研究采用罗森伯格自尊量表、积极/消极情感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和亲子信任关系量表,针对233对高中生及其父母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1)父母自尊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显著正相关;(2)亲子信任在父母自尊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3)青少年自尊在父母自尊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4)亲子信任和青少年自尊在父母自尊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该结果对于揭示影响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寻找到提升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初中生亲子依恋、同伴依恋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集体自尊和个体自尊在两者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两所初中学校的857名初一至初三的学生进行了调查.主要结果如下:(1)总体而言,男生的父子依恋水平、集体自尊水平和生活满意度更高,女生的同伴依恋水平和消极情绪更高;(2)男女生表现出不同的年级发展特点,女生在亲子依恋、集体自尊和消极情绪,男生在集体自尊上表现出明显的初二现象;(3)亲子依恋、同伴依恋水平越高,初中生的集体自尊和个体自尊水平越高,其主观幸福感程度也越强;(4)母子依恋、同伴依恋、个体自尊和父子依恋依次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的生活满意度,并依次负向预测初中生的消极情绪;同伴依恋、个体自尊、母子依恋和集体自尊依次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的积极情绪;(5)亲子、同伴依恋不仅能直接影响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而且通过两种途径(依恋→集体自尊→主观幸福感;依恋→集体自尊→个体自尊→主观幸福感)间接对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化取向、个体自尊、集体自尊和主观幸福感问卷,对202名国防男大学生和163名普通男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探讨了国防生文化取向、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其关系。研究发现:(1)和普通生相比,国防生集体主义文化取向突出、具有较强的个体自尊与集体自尊,主观幸福感更强;(2)大三和大四国防生垂直集体主义和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普通生;(3)自尊在国防生和普通生文化取向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分别起部分与完全中介作用;(4)垂直集体主义比集体自尊对国防生主观幸福感的相对贡献大,集体自尊比垂直集体主义对普通生主观幸福感的相对贡献大。  相似文献   

6.
以1551名初高中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主观幸福感与网络成瘾的关系,以及自尊及自我控制在其中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主观幸福感与自尊、自我控制能力之间显著正相关,且均与网络成瘾显著负相关;(2)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负向影响其网络成瘾,而且还通过自尊和自我控制间接影响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并且间接效应更加明显;(3)在主观幸福感作用于网络成瘾的关系中,自尊及自我控制单独作用时的中介效应一般,但是当两者联合作用时中介效应大幅增加。  相似文献   

7.
为考察学业成就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自尊和流动性的作用,采用自尊量表和幸福感指数问卷对西安市两所中学的847名初中生(流动298人)进行三年的纵向追踪,同时收集青少年在初中三年的学业成绩(语数外)。结果表明:(1)青少年初一时的学业成就可直接预测初三时的主观幸福感;(2)初二的自尊在初一的学业成就与初三的主观幸福感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学业成就、自尊和主观幸福感间的纵向中介模型在流动与普通青少年间存在显著差异:结果(1)(2)仅适用于普通青少年,流动青少年初三时的主观幸福感仅受初二时自尊水平的影响。研究揭示了青少年早期学业成就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对提升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1376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在控制人口统计学变量后,考察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自尊、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青少年的网络利他行为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自尊调节了网络利他行为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3)自我效能感在自尊对网络利他行为和主观幸福感关系的调节效应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外显与内隐自尊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通过运用内隐联想测验和量表法对111名大学生进行测试,在确认自尊结构的基础上,考察外显和内隐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结果发现:(1)大学生自尊结构是双重的,存在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两种成分;(2)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都可以显著预测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0.
父母养育方式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自尊量表、自我效能感量表、人际信任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整体情感与幸福指数量表对765名大学生施测,考察父母养育方式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1)与父亲关爱相比,大学生感知到更多的母亲关爱;与女生相比,男生感知到更多的父母过度保护;(2)父、母养育方式与自尊、自我效能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感知、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3)母亲关爱对自尊、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显著大于父亲关爱的影响,而父、母养育方式对人际信任、社会支持感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4)与自我效能感、人际信任相比,自尊、社会支持感知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5)自尊、社会支持感知是父、母养育方式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中介.  相似文献   

11.
对389名大学生施测社会支持量表、自尊量表、社会与感情孤独量表及主观幸福感量表,以探讨孤独和自尊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自尊、孤独呈显著相关。(2)路径分析表明,自尊、孤独分别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显著的中介作用。社会支持→自尊→孤独→主观幸福感的显著路径表明,这些变量间存在更为复杂的关系。这些结果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511名初二年级的流动儿童(平均年龄:14.37±0.78岁)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考察累积情境风险与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自尊、心理弹性和情绪调节等个体保护因子的作用方式差异及累积效应。结果发现:(1)累积情境风险负向预测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各领域风险预测作用由大到小依次是家庭关系风险、同伴风险和学校风险,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风险预测作用不显著;(2)自尊在各领域风险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均发挥补偿效应;心理弹性在同伴、学校领域风险中发挥补偿效应,在家庭关系领域风险中发挥保护效应;情绪调节仅在同伴领域风险中发挥保护效应;(3)个体面临的风险数越多,具备的保护因子数越少,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越低。  相似文献   

13.
采用追踪设计,对贵州省487名留守青少年进行间隔6个月的两次追踪调查,考察同伴侵害对男女留守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自尊、教师支持和朋友支持在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同伴侵害不仅能显著负向预测半年后留守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还能通过自尊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主观幸福感;(2)朋友支持可以显著缓解同伴侵害对男女留守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消极影响:当朋友支持较低时,同伴侵害对男女留守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消极作用显著,当朋友支持较高时则不存在显著影响;(3)教师支持可以显著缓解同伴侵害对留守女生主观幸福感的直接作用:相对于高教师支持的女生,同伴侵害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在低教师支持的女生中更强;教师支持还可以调节留守女生同伴侵害与自尊之间的关系:相对于低教师支持的女生,同伴侵害对自尊的影响在高教师支持的女生中更显著。  相似文献   

14.
采用追踪设计,对贵州省487名留守青少年进行间隔6个月的两次追踪调查,考察同伴侵害对男女留守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自尊、教师支持和朋友支持在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同伴侵害不仅能显著负向预测半年后留守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还能通过自尊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主观幸福感;(2)朋友支持可以显著缓解同伴侵害对男女留守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消极影响:当朋友支持较低时,同伴侵害对男女留守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消极作用显著,当朋友支持较高时则不存在显著影响;(3)教师支持可以显著缓解同伴侵害对留守女生主观幸福感的直接作用:相对于高教师支持的女生,同伴侵害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在低教师支持的女生中更强;教师支持还可以调节留守女生同伴侵害与自尊之间的关系:相对于低教师支持的女生,同伴侵害对自尊的影响在高教师支持的女生中更显著。  相似文献   

15.
以639名流动儿童为被试,通过问卷调查探讨了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对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自尊和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认知重评既直接正向预测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又能通过自尊和心理弹性及自尊→心理弹性的序列中介作用间接预测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2)表达抑制对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直接预测不显著,但通过负向预测自尊和心理弹性及自尊→心理弹性的序列中介作用间接预测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6.
为了分析文化融合、社会变迁背景下大学生自我观的特点,及自我构念与自尊、关系和谐、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采用了自我构念量表、自尊量表、关系和谐量表及主观幸福感量表对44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文化融合、社会变迁背景下,代表集体主义文化价值观的互依我在大学生自我观中仍占优势.大学生自我观可分为二元型、独立型、互依型和边缘型.本研究中,四种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32.5%、18.6%、18.0%、30.9%.(2)自我构念与主观幸福感显著正相关;不同自我观类型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上差异显著,二元型个体主观幸福感水平最高,边缘型最低,独立型、互依型处于中间水平.(3)自尊在独立我与主观幸福感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互依我一方面通过关系和谐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另一方面,通过关系和谐对自尊的促进作用影响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7.
毕重增  张萍  朱晓菲 《心理科学》2012,35(3):683-686
采用问卷法调查了1084名高一至大四的学生,探讨了自尊、主观幸福感、自我怀疑及抑郁的关系。结果发现:自尊在自我怀疑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这一中介作用的实现受到抑郁的调节,即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8.
以334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大学生性别角色、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发现:(1)大学生性别角色影响主观幸福感,双性化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最高。(2)自尊是性别角色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的中介变量,即性别角色通过自尊对主观幸福感进行影响。因此,为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在教育中应当开展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同时要提高大学生的自尊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