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内学界的传统观点认为,"分析法学"、"实证主义法学"、"法律实证主义"基本上是相同的概念,分析法学就是哲学中的实证主义思想运用于法学理论的产物。但以哈特、凯尔森为代表的20世纪新分析法学却是建立在与实证主义哲学极为迥异的哲学立场之上。作为一种法哲学流派,新分析法学虽然在法学上主要继承了法律实证主义的传统,但无论是作为哈特法律理论之基础的日常语言哲学,还是作为凯尔森纯粹法学之基础的新康德主义哲学,它们在哲学品格上都表现出反对实证主义哲学的特征,特别是反对实证主义哲学所具有的经验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倾向。因此,新分析法学实质上是一种反实证主义的法哲学,法律实证主义与哲学实证主义也不是同一种意义上的"实证主义"。  相似文献   

2.
实证主义法学的代表哈特力主道德与法律在概念上无必然联系的分离命题,持"合法律性的正当性"模式,把正当性萎缩成形式程序的合法律性。在哈贝马斯看来,法律实证主义意义上的"合法律性的正当性"取消了对法律正当性之理性基础的考量。他遵循商谈模式的程序路向来重建法律的正当性,从基本立场、论证模式、权利审视及认可方式这四个向度来批判与修缮哈特的法律正当性理论,其"重建式的法律正当性"理论为我们研究法律正当性问题开拓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3.
法兰克福学派——理性的马克思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通过研究霍克海默尔和马尔库塞30年代的著作以及阿多尔诺战后的著作,考察法兰克福学派关于批判理论同阶级观点的关系的有关论述。批判理论主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它坚决否定现存制度并强烈地反对实证主义。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并表现出否定的辩证法的统一性。它根本不接受“无预先假设的”和“不受价值判断束缚的”或“价值哲学上折衷的”社会科学的实证主义学说。它认为这种学说仅仅局限于对纯粹的、经验的“事实”进行收集和分类。这种实证主义学说认为,对事实进行选择并进行理论上的综合似乎并不一定需要什么预先的假设和一定的方向。霍克海默尔认为,赞成  相似文献   

4.
田广兰 《哲学动态》2007,11(10):25-30
功利和权利分别是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核心概念,在很多情形下是两个相反对的概念。“权利”范畴是自由主义权利论批判功利主义的利器,“功利”概念也曾是功利主义拒绝自然权利学说的依据。然而,功利主义的功利最大化的主张所可能造成的对个体基本权利的侵犯甚至剥夺受到了来自自由主义各流派的批评,就连法律实证主义者哈特也不得不承认:“真理注定不会存在于这样一种学说之中,这种学说将集体或一般公共福利的最大化当做其目标;相反,真理存在于尊重基本人权的学说中,这种学说要求保护特定的基本自由与个人利益。”[1]自由主义从公正、自由、…  相似文献   

5.
美国哲学界对逻辑实证主义的新评价高湘泽重新认识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理论倾向和理论结局以及重新评估它的哲学史地位和意义,是美国哲学界近年来的新议题之一。其中1991年12月27日至30日美国哲学学会东部分会第88届年会上所表现出来的观点,具有代表性。在这次会议上,围绕“重新评估逻辑实证主义”这一专题,伊利诺斯大学的迈克尔·弗里德曼(M.Friedman)以题为《对逻辑实证主义重估》的论文被推举作大会专题中心发言;纽约州立大学的大卫·威斯曼(D.Weissman)教授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理查德·克莱③R.Creath)教授分别以题为《逻辑实证主义重议》、《惯例、中立性和逻辑的局限》的论文被推举对弗里德曼的发言作评论性发言。现将他们的有关看法简介如下。一、关于对逻辑实证主义基本理论倾向的认识问题弗里德曼认为:以往人们在对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理论倾向的认识中,有两种较为盛行的看法:其一,认为逻辑实证主义本质上属于传统的哲学基础主义之一种,即认为逻辑实证主义者也和传统的哲学基础主义者一样,首先“是想从某种莫明其妙地外在于、凌驾于或高于各门具体科学自身的、优越的基米德式的立足点出发,为科学知识陈供某种哲学上的正当性”;其二  相似文献   

6.
实证主义问题是影响我国心理学全局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文章从现代西方心理学的实证主义内涵、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等3个方面,对我国心理学界20余年有关实证主义的课题研究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和概括,并对该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谈了作者的几点认识和看法。  相似文献   

7.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千百年来无数中外思想家期盼破解的难题,与之相伴的是,如何考量法律的正义或不义、法律赖以存在的合法性的依据是什么、道德能否对法律进行审视等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当代实证法学派和自然法学派两大阵营。赫伯特·哈特被誉为当代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最大贡献就表现在对传统实证主义法学的超越和在与新自然法学派的论战中提出的法律与道德相对分离的主张,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法律正义观。  相似文献   

8.
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学说是否属于实证主义的争论,一般预设只有一种实证主义标准,即数理自然科学范式普遍推广应用的模式,从而导致争论长期陷入盲区。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文本中存在六种实证主义类型,数理科学范式普遍推广应用只是其中一种,既不是孔德的实证主义,更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证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证主义是从英法的工业生产、政治斗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中提炼出"实践"一词,统一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传统的形而上学精神和英法新兴的实证精神,从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9.
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的之间的划分界限在哪里?这个问题在西方法理学界被长期地予以关注和讨论.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已经形成了自然法学派和实证法学派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哈特作为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创始人,既坚持实证主义法学传统,主张法律和道德分离,又承认法律和道德之间具有偶然联系的事实,提出了最低限度自然法思想.研究哈特提出自然法思想的因由,明确最低限度自然法思想的内涵,对我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科学解释是科学的一个主要目的 ,也是科学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西方科学解释理论从“逻辑论证说”、“因果结构说”到“范式归化说”、“语用说”的发展 ,表现出从科学解释的句法学、语义学研究向语用学理解的转向 ,其本质和局限是从抽象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的发展。因此 ,批判的、历史的理性主义科学解释观的重构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一、西方科学解释理论概说1.“逻辑论证说”科学解释的“逻辑论证说”是西方科学哲学中关于科学解释的标准观点 ,是逻辑实证主义的严格的逻辑重建纲领的实施 ,其基本内容是说 :科学解释是由…  相似文献   

11.
科学地阐明有关人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需要,也是当前思想、政治战线斗争的需要。由于人的学说是涵着哲学和各门社会科学以及若干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综合性的基础理论,具有相当复杂性,因此,必须对它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在国家教委有关领导的支持下,经教委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与黄楠森、夏甄陶、靳辉明和陈志尚等专家学者共同协商,拟以上述同志主持的三个关于人的理论问题的课题组为基础,组织专题系列研讨会,邀请哲学、文学、法学、政治学等学科中对人的理论问题有研究的专家学者,共同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诸如自由、人权、人的价值、人的需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法律与伦理道德混同为一体,而且在较长的历史时期,伦理道德居于主要地位,法律往往依附于前者而存在.至19世纪,在实证主义法学的指导下,法律自治开始出现,但实证主义法学也将法律自治导向一种困境.20世纪以来,法律的自治进入了新的阶段,适当的法律自治应是在注重实在法范畴的同时,对伦理道德给予适度的吸纳,以形成一种合理的自治形态.  相似文献   

13.
1.如果要对维也纳学派的两种实证主义的问题进行一次讨论,那就必须先把起码的术语搞清楚。因为,只要翻开石里克和卡尔纳普的著作,我们立刻就会发现,“实证主义”一词的含意远不是单一的。“实证主义”有时指的是一种学说,它否定物质的真实性,而只承认由感性经验提供的素材的真实性;有时(尤其在卡尔纳普的著作中),却几乎成了现象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14.
关于社会心理学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学常常被人们视为“玄”的科学.“玄”者,即不可捉摸的意思.心理学“玄”的意义主要来源于人的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和不可观察性.然而有意思的是,早在一百多年前,心理学之所以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恰恰是因为它采纳了逻辑实证主义学说,彻底摒弃了一切思辩的,推理的手段,而启用实验的,可操作、可观察的方法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逻辑实证主义是从本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迅速传播并广泛接受于科学研究领域的一种哲学观点,虽然早在上个世纪就有一些哲学家如孔特(Compte,1798-1857)、马赫(Mach,1836-1916)等人提出类似的观点.逻辑实证主义试图使科学站在更为坚固和不可推翻的  相似文献   

15.
形式合理性视域中的良法之应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法治应该是良法之治.实质合理性和形式合理性是良法的基本表征.形式合理性视域内的良法应符合以下要件:植根于中国的具体国情;契合社会的价值期待;对公民的合理情感予以法律的确认;在体系上具有明确性与完整和谐性.只有当法律符合这一系列要件时,才能从形式上确保自身成为良法,并实现由法定之法向现实之法的有效转换.  相似文献   

16.
“心性”为中国哲学所特有的范畴。“心性”理论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贯穿于整个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过程之中。同许多范畴、学说一样,“心性”学说在先秦时期已具备了基本的理论形态。从本质上看,先秦时期的“心性”理论,合本体论、认识论、伦理观为一体,注重主体思维与道德理性的结合。本文拟从先秦“心性”学说的理论基础和“心”之修养方法等方面粗陈管见,以求正于方家。  一、先秦“心性”学说的理论基础——“人性论”在中国哲学中,“心”是人所特有的思维器官。“心性”源于“人性”。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对“人性…  相似文献   

17.
海西和罗蒂关于隐喻认知性的论辩是当代隐喻研究的相互作用理论和字面主义理论的一次重要交锋。海西和罗蒂选择从不同的角度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知识理论进行修正,从而对"隐喻是否具有认知性"这一问题作出了不同的回答。本文将海西和罗蒂关于隐喻认识性的论争置于20世纪后半期分析哲学对逻辑实证主义进行批判和反思的时代背景中进行考察,一方面希望可以说明何以隐喻不是一种单纯的话语风格修饰品;另一方面借以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知识理论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8.
霍涌泉  魏萍 《心理学报》2011,43(12):1468-1475
当今西方心理学研究中盛行着形形色色的马克思主义流派, 除了传统的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人本心理学马克思主义和辩证法心理学等思潮之外, 还涌现出了实证主义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批判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和多元主义辩证法等新取向, 其中批判心理学已成为发展的主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立国之本, 随着世界范围内马克思主义研究运动的日益高涨, 如何认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学理论资源, 是我们中国心理学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的一个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下面两篇文章是逻辑实证主义者派普(Arthur Pap,1921—1959)的《科学哲学导论》一书第一部分(意义与可证实性)第二章和第三章的摘译(第二章的 E 和F 全译,D、H 删节;第三章的 C 和 D 都有删节,这两章的标题也略有改动)。这里派普介绍了卡尔纳普及其学派的意义学说的梗概。这个学说曾经是、现在还是逻辑实证主义者攻击哲学唯物论,攻击辩证法,曲解自然科学理论,同时力图把自己的主观唯心论观点掩盖起来的主要武器。它的中心思想就是:命题(相当于派普文中的“陈述”,派普所谓命题则指陈述的内容)的意义和概念的内容不是受客观对象及其情况决定,而是受主观的感觉经验决定的。这完全是唯心论的经验论者、特别是休谟关于“观念”的学说的翻版。仅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卡尔纳普等人不谈印象、观念、知觉判断等等,而谈观察名词、理论名词、观察句子、理论句子等等。他们以“冷”、“白”、“轻”、“重”等简单的观察名词作为科学理论的基础,起初要求一切理论名词都必定是可以根据这样的观察名词来下定义的,一切理论句子都必定是可以翻译为观察句子的(“可证实性的意义标准”)。这就是说,一切下了定义的理论名词都可以从科学中消除掉。但这个企图用感觉资料去构成物理对象的唯心论纲领(《世界的逻辑构造》)很快就破了产,此路不通,于是后来卡尔纳普建议使用还原句去诠释“质量”、“温度”、“可溶解性”等普通的理论名词,并且承认把理论名词和观察名词联系起来的还原句,只是这些理论名词的不完全定义,因而它们不能够被观察名词所替换。但他仍然认为含有理论名词的句子所能具有的意义完全依赖于它们与观察词汇的联系(“经验论者的语言”)。可是还原句在“力”、“场”、“粒子”等等理论名词面前又碰了壁。是否承认它们是有意义的呢?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经验论者意义标准的“自由化”。这就是承认这些名词在理论网络中还是有意义的,因为它们通过公设系与其它已被还原句所诠释的理论名词有了确定的逻辑关系,从而获得了部分诠释。这就是卡尔纳普等人最近的看法,在第二篇文章中阐述了的。尽管逻辑实证主义者接连碰壁,步步退让,但他们还力图保持自己的根本观点:他们不仅认为“物质”、“因果性”、“必然性”等哲学范畴是没有意义的,而且否认物理对象如电子、原子等等的客观存在。卡尔纳普只承认两种对象:首先是用观察名词来指称的对象(实质上是感觉资料),其次是数学对象、自然数、整数等等。他说:“不必给理论物理的描述性理论名词假定新种类的对象”(《观察语言和理论语言》,见《辩证法》第47、48期)。所以逻辑实证主义者完全否认了科学理论的客观内容。他们的意义学说是反辩证唯物论的,反科学的,不过是用新的形式逻辑技术掩盖起来的主观唯心论的陈旧理论。  相似文献   

20.
本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西方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论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这个时期以前,所谓后实证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已经大大“动摇”了逻辑实证主义在科学方法论领域内的支配地位。他们著作中提出来的观念是对逻辑实证主义哲学狭隘经验主义的理所当然的反应。后实证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把研究科学中的变化(科学进展的)条件,看作是科学哲学的基本目的,并广泛运用科学史料的研究方法。他们认为,理论负有确认观察的职能,并以此取代新实证主义所提出的标准科学观念。与此同时,他们也特别强调科学家的想象能力和聪明才智对科学探索的作用。他们的着眼点与其说是研究科学知识的逻辑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