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实践主要包括道德评价、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等道德活动。它在社会生活中是到处可见的,对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关系极大。由于道德实践是通过人们的认识、思维、行为、判断等过程进行的,因而它必然伴随着许多与心理科学有关的问题,因为心理学正是研究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的规律的一门科学。因此,对道德实践还必须从心理学方面进行研究。这样,就产生了所谓道德心理学这个研究领域。本文试图就道德心理学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借以引起大家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区别于心理学的道德心理学,哲学的道德心理学并不以描述和解释心理现象为目标,而是通过研究道德行为的心理基础来理解道德的本质。道德动机问题是道德心理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当前对这一问题的基本分析框架是以澄清"欲望"和"理由"这对概念为内在前提,深度考察"欲望"和"理由"究竟哪一个在行动激发和行动者的实践思考中发挥着更基础的作用。这一讨论的实质并非我们能否直接被某些考虑激发起来行动,而是激发行动的考虑在本质上究竟是认知状态还是非认知状态,这也是休谟主义和反休谟主义的根本分歧所在。  相似文献   

3.
道德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对于伦理学研究领域的新拓展。道德心理学是以道德和心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揭示道德产生、发展的心理基地,道德知行的心理机制、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以及心理失衡中的道德调节等一般规律的学问。  相似文献   

4.
1985年第1期《心理发展与教育》,曾发表了我的一篇题为《试论我国儿童心理学前进的道路》的文章.在那篇拙作里,我首次提出了儿童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问题.最近,有幸拜读台湾大学杨国枢教授的论文《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层次与方向》,我感慨很多.看来,海峡两岸的心理学家都在主张我们的心理学研究要落实到中国化的问题上.  相似文献   

5.
道德心理学的哲学思考--论心理学与伦理学的会通与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心理学把规范伦理学与实证心理学在哲学层面上结合起来,为理解人的道德行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伦理学与心理学的这种融合具体体现为:个人同一性与道德行为必须在心理上保持一致,才能形成真正的道德同一性,因此,美德有其独特的气质和情绪心理学机制。道德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处理好道德的社会关系是培养良好美德的基础。道德既有理性的层面,也有非理性的层面,培养和确立人的内在理性是成为道德人的心理学基础。基于心理学对道德生活的重要性,一种以心理学为基础的美德伦理学正在出现。  相似文献   

6.
在康德的美学与实践哲学中,"崇高"概念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本文将指出,从道德心理学的角度加以考察,"崇高"概念却因其自身的多重性与复杂性而导致诸多理解上的困难,主要是,崇高感是愉悦的还是不愉悦的?而与这一问题直接相关的是:作为道德情感的"敬重"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心理感受?或者说,道德行为者应该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本文首先通过考察美与崇高的关系,指出二者对于道德情感具有同等的促进作用;其次,针对崇高感与道德情感的复杂关系,指出必须认识到二者的本质性区别;第三,就其道德动机与情感体验而言,综合康德不同时期的观点,本文认为,"道德平静"才是康德伦理学中道德主体最应该具有的健康的心理状态,它是一种"消极的愉悦",而且,这种复杂的心理状态也为崇高感所蕴涵。  相似文献   

7.
现代心理学特别是现代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揭示了道德情感在儿童道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为我们如何培养儿童的道德情感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所谓情感,就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而道德情感则是伴随道德认识产生的对事物及社会生活喜好、厌恶的情绪体验。它是决定人们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列宁全集》,第2卷,第255页)。具体说来,道德情感在儿童道德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动力。皮亚杰的儿童道  相似文献   

8.
一百多年以前,伊·米·谢琴诺夫发表了创立心理科学的纲领,从而使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知识部门。1873年伊·米·谢琴诺夫在《欧洲公报》上发表了《谁去研究和怎样研究心理学?》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阐述了自己对于心理学的对象、方法和任务的见解。1863年发表了一篇题为《大脑反射》的专题论文,该文关于心理的唯物主义学说是他的纲领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管连荣   《心理科学进展》1991,9(2):65-68
经近二年来的试用,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文献情报研究室建立的中文心理学文献数据库已可向社会提供心理学文献检索方面的服务。该数据库收集国内出版的心理学杂志及相关学科杂志上发表的心理学文章,并收集一部分香港台湾出版的心理学杂志上的文章。对在心理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全部收入,对在心理学相关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摘要收入。除《心理学报》、《心理科学通讯》  相似文献   

10.
本文发表于美国《心理学年鉴》1990,第41期。这是《年鉴》第一次刊载有关儿童道德判断的文章。作者相当全面地回顾了自皮亚杰以来道德判断领域的研究成果,并着重讨论了“惩罚公正原则”。尤富启发性的是,作者以信息加工的观点,鲜明地指出了与科尔伯格学派在理论与方法上的差异。这一争论,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  相似文献   

11.
钱焕琦同志可谓伦理学界的女中豪杰,由她主编的《走向自觉》,是一本道德心理学的书,相当难得,走在我们这些伦理学工作者的前头。 说起人类的伦理道德与心理现象的关系,可谓如鱼之于水,密切之极。但是研究二者之间关系的道德心理学却建立并不久,而且其发生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2.
无论是在柏拉图那里还是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在他们颇具代表性的灵魂二分或三分学说中均没有意志概念的位置。我们可以说,在古典希腊道德心理学中并不存在着一个意志概念。而当我们进一步考察与意志概念相关的行为道德责任问题,特别是考察亚里士多德的自愿与不自愿概念时,我们可以发现欲望和理性二元结构是古典希腊道德心理学解释行为道德责任的主要思想资源,在这样的一个结构中意志概念是缺席的。赖尔与威廉斯等人所代表的极端观点认为,没有意志概念的古希腊道德心理学比有意志概念的现代道德心理学在解释与说明人的行为上可能更为成功。这种观点值得商榷,意志概念不是一个心理官能和心理活动的概念,而是同行为的主体性相关。古典希腊道德心理学在根本上是一种自然主义行为心理学,它所根本缺失的恰恰是行为的道德责任概念。  相似文献   

13.
关于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中央非常重视,各报刊也发表了不少相应的宣传文章。《光明日报》6月26日发表了评论员文章《精神文明建设是长期的战略任务》,继之又发表了《对外开放与精神文明建设》(6月30日)和《提高人的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的》等,从方向性和原则性分析,都是非常正确的。但精神文明的本质和怎样进行文明建设都语焉不详。我认为加强美育和美育心理学的研究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西方道德心理学研究新进展:道德判断的五基准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将引入21世纪初西方道德心理学的一种新理论--道德的五基准理论.道德判断的五种基准是道德情绪论的代表人Haidt在社会直觉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了进化心理学的视角进而提出的全新概念.本文通过介绍道德五基准理论的形成及发展过程、阐述理论特征并预测理论的潜在应用前景,深入探讨了该理论在道德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艾攀  戴艳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1):168-178
道德损伤是指个体实施、未能阻止、目睹或听闻违背自身深层的道德信念和期望的行为, 对心理、生理、精神、行为和社会的持久影响。道德损伤作为一个跨学科概念, 自2009年Litz从心理学角度对其重新做出界定以来, 在心理学、伦理学、精神病学、社会学等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研究者已经编制出多个多维度量表来对道德损伤的事件或症状进行测量, 运用认知行为疗法、认知加工疗法和针对道德损伤研发的适当暴露疗法等措施来进行干预。未来的研究可以继续深入探究道德损伤的发生发展机制, 确立道德损伤的诊断标准, 推广道德损伤的适用范围, 丰富道德损伤的内涵, 从而拓展道德损伤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6.
拙作《试谈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问题》(载《哲学研究》1994年第4期)发表后,引出了两篇商榷文章:鲁鹏的《道德形而上学与现实》(同上刊1994年第12期)和王淑芹的《论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同上刊1995年第2期入两文无疑有助干我把问题考虑得更全面些(《试谈》在某些细节方面的确存在欠妥之处),但我不能同意他们的基本观点。经过思考,我觉得《试谈X的立场和主张尚无作出根本修正的必要。我在那篇文章中提出:市场经济与道德在本性上是互斥的.因而在操作层面上应当给予划界,使之各得其所,避免借越。鲁文和王艾则针锋相对地论证…  相似文献   

17.
伦理学旨在研究道德意识、人们相互关系的道德方面、道德调节的规律以及个人道德的形成。它不仅与哲学直接相联,而且也和心理学有关。伦理学是哲学科学的一部分,但它在研究自身对象的方法上具有独特之处,因而它可用于解释道德意识的发展及其功能的特征,并可对一系列心理学的概念和术语加以说明。这些心理学的概念和术语体现着个体主观表现的特征以及心理学的规则和方法。 如果粗略地进行考察,确立道德的哲学解释和心理学解释之间相互关系的必要性,似乎是因为道  相似文献   

18.
怀念潘菽同志谈中国心理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怀念潘菽同志谈中国心理学陈立(原杭州大学校长)今年,1997年4月2日,《人民政协报:文史天地栏》发表了潘菽同志《回顾六十余年的心理学历程》一文,令我联想到孔夫子的话:“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是以此精神再次细读这篇我不详其年月的...  相似文献   

19.
周濂 《世界哲学》2006,(1):48-55
《正义的两面》认为,作为利益交换的规则,正义是有条件的;作为道德命令,正义又是无条件的。作者慈继伟从道德心理学的进路出发,借助“相互性”和“社会化”这两个核心概念,解释看似矛盾的正义之两面如何在道德的历史变迁中实现某种程度的共存。本文认为全书的基本结论可以总结为:正义的有条件性(也即相互性)是分析的、绝对的和根源的;而正义的无条件性则是社会化的后果,是相对的和衍生的。此书不仅填补了正义研究的一项空白,而且澄清了正义与“自向倾向”所具有的概念关联,对正义研究贡献颇大。  相似文献   

20.
近五年西方心理学重要期刊发表论文简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靳宇倡  秦启文 《心理科学》2011,34(4):1017-1023
摘要:以《心理学公报》、《心理学评论》和《心理学年度评论》三种心理学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从2005年到2009年发表的论文为基础,从研究领域、研究主题、引用率等方面对国际心理学的研究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探讨了心理学发展趋势,指出基础/实验心理、社会心理和健康心理领域的研究仍然是心理学研究的主流,但研究方法、技术发生了根本改变;认知、学习与记忆、决策与判断、情绪健康等主题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从而启发中国的心理学研究者应加强研究方法和统计的训练,关注研究的本土化,进行跨学科、多层次整合的研究以及拓展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