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新实用主义哲学家罗蒂在《偶然、反讽与团结》中说明此书要建构的是"自由主义乌托邦的诗性文化"。就诗性特质而言,它将"想象力"作为文化进步的刀刃;就自由主义而言,它将"不要残酷"作为底线,将"人类团结"作为目标;就反讽主义而言,它充分体现着后现代的怀疑精神,能够不断自我调整以克服传统乌托邦的弊端;就乌托邦而言,它可以划归到雅各比所言"反偶像崇拜的乌托邦传统"。在"反乌托邦"或"终结乌托邦"的当下语境中,罗蒂的乌托邦设想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苏格拉底、黑格尔到克尔凯郭尔,西方哲学史上有一条明晰的反讽线索。当代美国哲学家理查德·罗蒂承继西方哲学的反讽传统并把反讽概念涉及的伦理学问题明确定位为:个体的精神成长与其公共责任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亦被罗蒂称作公私关系。罗蒂认为,我们无法在理论上把私人完美和公共团结统合起来,兼得两者的办法只有一个,即在一个"反讽自由主义"的社会中,在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之间划出一条界线来,让两者各守其界、各得其所。罗蒂的这一思考进路对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们个体精神成长及公共团结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对任何政治共同体来说,均事关重大.布鲁姆认为,公民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少数哲学家,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阅读古代伟大的经典,理解蕴藏在经典中的微言大义,迈向由历时性哲人构成的共同体.而罗蒂则认为,公民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关心时事的公共知识分子,经典是我们可以随时可以拆除的梯子,因为现代人面临的情势和解决问题的工具都不同于古代人.公民教育不是一个形而上学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一个培养公民对特定共同体认同和忠诚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西方哲学传统中一直存在实在论和反实在论之争,伴随争论的是知识基础、语义来源等问题。争论各方都无法彻底驳倒对方。在知识构建上,弗雷格、罗素试图用现代逻辑技术清除心理主义,却预设了各种非推论的"所与"。罗蒂坚持治疗型的哲学立场,反驳实在论及其相关问题,发展出新的语言观。在罗蒂那里,语言就是本体,世界即语言,其语言实用主义消解了形而上难题,指向运用语言进行会话的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5.
论团结问题     
团结是维系共同体稳定的重要纽带,任何社会都不同程度地重视团结问题。然而,团结却成了21世纪的最大问题。伦理学和政治哲学似乎在理论上忽视了这一问题,因此,本文试图从伦理学的视角对团结何以成为问题、团结是基于友爱还是理性以及人类团结问题进行批判性反思。没有全人类的团结,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是一种乌托邦的理想,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团结,既需要富有智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们团结起来,更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6.
哈贝马斯认为,团结指的是主体之间在交往共同体中互相尊重,彼此负责并包容他者的关系,它以正义为基础并以普遍语用学和主体间性为前提;霍耐特认为,团结是个体对共同体做出的贡献和成就得到认可和重视,而对共同体产生的休戚与共的忠诚感,它是主体间性基础上的承认的第三种模式.通过对二者团结观的比较分析,笔者认为与哈贝马斯语言理论相比,霍耐特承认理论更具现实性和可行性,实现了社会批判理论的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7.
一、哲学解释学的发展和分化 J.威兹德姆(Wisdom)认为,维特根斯坦的天才独特地表现在他能够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没有‘王后’,人们还能下国际象棋吗?它还叫象棋吗?”R.罗蒂的著作提出的主要问题也可以用类似的方式提出:“没有‘与实在相符’这种真理观念,人们还能研究哲学吗?它还叫哲学吗?”维特根斯坦和罗蒂的这两对问题是典型地反本质主义的。罗蒂的这种“没有镜子的哲学”的视界和独创性,要求哲学家重新面对哲学探究的本质和目的这样一些基本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罗蒂把哲学史研究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忠实转述""平等对话""系统更新""史料编撰"。这四种研究类型在动态中相互关联,共同服务于现实世界发展的需要。按照罗蒂的说法,无论哪种类型都应具有当代问题意识、反思精神和开放态度,因为与时俱进的理念生产能力决定着哲学史研究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罗蒂的哲学史研究"四种类"也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几个着力点,对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丹·扎哈维教授与六位中国学者围绕他的现象学著作《自身和他者:主体性、共情和羞愧》展开讨论,此次探讨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最小限度自身、其同一性及表象主义"、"叙事进路及概念能力"、"共情、分享与羞愧"。讨论围绕自身性、主体性、体验、共情、羞愧、他者等在当今学界备受关注的概念,并且涉及现象学与心灵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其他学科的交互。  相似文献   

10.
正当今时代,如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结合当代文明,从而推动构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九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特征,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强大精神纽带和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新实用主义者,罗蒂力图把实用主义与欧洲大陆的后现代哲学思潮结合起来,批驳传统的"系统哲学""镜式哲学"以及后来的"分析哲学",提倡"后哲学文化",这对鲍曼的音乐哲学和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鲍曼是加拿大布兰顿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是活跃在当今国际音乐界及音乐教育领域的教育家和音乐哲学家。鲍曼的音乐哲学和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新实用主义倾向,并与罗蒂的新实用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总的说来,有关世界主义的探讨基于共同体已经存在或仍待实现的假定。这种假定的一个共同点是共同体代表包容"我们"并排斥"他者"的界限。相应地,将手伸向"他者"的纷争构成对宇宙——秩序的寻求,其实现是世界主义。这样,世界主义以倾向于综合的对立存在论为基础。这里辩护的主题是,作为一个联结点,而不是作为排斥"他者"的一个环节,界限存在论既是对"我们"必然的重新肯定,又是对"我们"的补充。这种存在论得到我们地球上民族和文化间的多方会谈的支持,是超越世界主义以及构建一个全球范围的人类共同体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代际公正议题中的"代际公正"不应被等同于"代际正义",因为"公正"与"正义"实际上有不同的含义和所指,而且后者是前者的下属概念。代际公正议题的首要问题是该议题能否成立的问题。从以往学界的四种肯定性论证即罗尔斯论证、功利主义论证、道义论论证和共同体论证来看,它们都未获成功。但由于此后可能还会出现新的论证,因而仅从反面反驳还不能彻底解决该议题究竟是否成立的问题,就还需要从正面对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罗尔斯的差别原则保留了对分配不平等的承认,从而使它遭受非议。实际上,它的困境在于对现代社会中的多重共同体没有清楚的界定。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三重共同体同时存在,它们是公民共同体、合作性共同体或工具性联合体、亲密性或团结性共同体,三重共同体实行不同的分配正义原则。公民平等权利原则、应得分配原则和按需分配原则通行于这三重共同体。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村庄共同体在其形成基础、结构特征和指向意义三个方面显示出显著的伦理共同体特征。伴随着乡村社会的转型,根植于自然经济的传统乡村伦理共同体走向式微。转型期乡村伦理共同体的重建,应通过村庄经济发展、人际关系协调和社区文化建设的实践操作和有效整合,构建一种建立在有机团结基础之上并与乡村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相适应的"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新型乡村共同体。  相似文献   

16.
海西和罗蒂关于隐喻认知性的论辩是当代隐喻研究的相互作用理论和字面主义理论的一次重要交锋。海西和罗蒂选择从不同的角度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知识理论进行修正,从而对"隐喻是否具有认知性"这一问题作出了不同的回答。本文将海西和罗蒂关于隐喻认识性的论争置于20世纪后半期分析哲学对逻辑实证主义进行批判和反思的时代背景中进行考察,一方面希望可以说明何以隐喻不是一种单纯的话语风格修饰品;另一方面借以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知识理论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7.
长久以来,东正教在政教关系层面具有"依附性"的观点一直为国内学界所认同,甚至已经作为一种政治理念演化为解析当代俄罗斯政治生活的重要范式之一。本文对前述观点提出了质疑。笔者认为,被学界泛化为解释工具的依附性政教关系,并非东正教之原初政治理念。后者缘起于拜占廷帝国,是由东正教的"出世性"价值取向所界定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在尊崇世俗权威的表象之下,所彰显的是"教会-国家共同体"观念。与之相对,自彼得一世以来,俄罗斯东正教会更倾向于在行政意义上突显世俗权威的核心地位,进而使其政教关系陷入了某种依附性悖论:即教会对世俗权威的行政依附程度愈深,则对其在意识形态层面的认同感就愈加弱化。  相似文献   

18.
黄勇 《世界哲学》2003,(3):2-15
自从罗蒂发表《哲学与自然之镜》以来,他的哲学思想,不论是在其所感兴趣的问题上还是在对某些哲学问题的看法上,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该书主要是针对分析哲学的,但正如普特南和其他一些哲学家所指出的,这本书本身还具有分析哲学的残迹,毕竟罗蒂自己也曾经是分析哲学运动中的重要一员。不过对于元哲学问题,即哲学到底是什么和哲学的功能到底是什么的问题,罗蒂一直具有浓厚的兴趣。不仅如此,他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尽管也不断有所发展,但基本上保持了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望月清司(Mochizuki Seiji,1929-)的<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是20世纪人类关于马克思的最好的著作之一.他的"历史理论"是建立在对20世纪60年代日本马克思学界的三座高峰:哲学家广松涉、历史学家大冢久雄、经济学家平田清明的批判和吸收的基础上的,是对这三者的综合和超越.望月"历史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市民社会"、"所有"和"共同体",他对与"所有"相关的概念(Eigentum、Besitz、Aneignung)和"共同体"(Gemeinde、Gemeinwesen、Gemeinschaft)的译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个体”和“共同体”概念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侯才 《哲学研究》2012,(1):3-11,127
个体与共同体的概念在马克思哲学和历史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格个体"(das persoenliche Individuum)与作为这种个体联合的"真正共同体"(wirkliche Gemeinschaft),构成马克思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密不可分、互为前提的两端。马克思对个体与共同体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和重建,集中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