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赵颖  陈清华 《学海》2012,(3):176-179
从《小山回家》到《海上传奇》,贾樟柯用10多部电影记录了中国当代变迁,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普通人特别是底层人的命运。与冯小刚、张艺谋等由于影片题材及风格转变而只能贯之以"导演作品"的电影不同,贾樟柯的电影由于一些元素的重复已发展成为一种特有的"类型",而贾樟柯也是目前中国少有的形成自己"类型"的导演。本文从内在观照、风格、表演、定位等方面分析了贾樟柯的电影"类型化"元素,试图为他的"类型"电影研究提供可供借鉴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贾樟柯作为享誉海外的中国新生代导演,他的作品凭借独特的纪实风格和对底层人物充满人文性地关怀而备受赞誉。在经历了恋乡、离乡、异乡、归乡的历程中,贾樟柯的创作始终离不开滋养过他的故乡。故乡是贾樟柯电影中永远不变的主题,也是永远的灵感来源。归乡之后的贾樟柯,展示着一种归来后的成熟。贾樟柯以后的创作中如何在保持其"故乡"元素的同时,在主题和风格上做进一步的突破,才是作者成功转型的最佳出路!  相似文献   

3.
梳理20年来贾樟柯的电影之路,他的作品近乎完美地勾勒出中国社会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巨大变迁。将贾樟柯整个成长与创作的历程置于当年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往上追溯往下延展,可以发现他在时代的裹挟中的突围、在风格坚持与商业诉求中的偏移与无奈、在东方与西方的腾挪中的镜像悲悯与逃离回归。在创作的历史语境下,其风格的形成有历史、社会、个人的原因。对贾樟柯一系列文本的内容和影像的分析,在市场与艺术、西方视野与东方小城的夹迫下,贾樟柯个人创作也发现其不足与局限。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贾樟柯电影和第五代导演以及第六代导演的对比,以及对其电影特点的简要论述,可以分析出在新的时期,贾樟柯电影出现的意义以及给影坛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电影商业化日益严重的当下,已然跻身中国主流电影市场的贾樟柯仍拓荒于艺术电影关注边缘社会、关怀个体的原野,重新审视大时代下电影与现实的关联。中国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的新电影《江湖儿女》延续其关注社会底层边缘人群的感情倾向,将镜头聚焦于时代浪潮中摸爬滚打的"江湖儿女"的命运变迁,以多重隐喻的方式向观众讲述了一位辗转于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女性不断寻求自我身份认同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从贾樟柯的作品《小武》开始,就掀起了一场"以摄影机表达自我"的独立电影革命风暴。电影《盲井》作为一部独立电影,运用真实的镜头语言和纪实性的拍摄方法,将社会中一些不为人知的黑暗面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但十几年来,中国大陆的独立电影在夹缝中艰难地生存着,面临着"地下化"和"票房不理想化"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第六代导演应加强对国家广电总局和自己作品的信心,适当采用明星,积极寻找投资者,加强宣传,努力向主流电影发展。  相似文献   

7.
蒋平 《思维与智慧》2012,(15):60-61
卡梅隆是享誉全球的著名导演,人称"电影狂人"。他执导的《泰坦尼克号》和《阿凡达》两部电影,成就了好莱坞电影的票房传奇。然而,即使是这样的经典影片,里面仍然有"穿帮"境头。1997年,著名天文学家泰森博士在看完《泰坦尼克号》之后,特意给他去信,指出在影片结尾,男女主角生离死别之时,女主角Rose抬起泪眼,仰望星空,看到的背  相似文献   

8.
正著名电影导演冯小刚如今频频跨行跨界,能导、能演、能唱,还能说,广大网友纷纷点赞他为"娱乐圈最强跨界帝"。我们不妨欣赏一下冯小刚的连环炮似的幽默。得罪了,以后不演了金马奖颁奖夜,冯小刚没有到场,导演管虎替他上台领奖,并透露冯小刚坚持不写获奖感  相似文献   

9.
中岛哲也是日本著名导演,其电影在色彩运用上形成了他个人的独特魅力。由他执导,于2010年上映的《告白》与他前期的几部电影大不相同,色调相对偏冷,风格更为凛冽。本文主要通过中岛哲也代表性作品《告白》,借鉴电影色彩学的相关理论,从影片色彩基调、人物和环境的色彩造型、重点场面的色调特征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总结中岛哲也导演的电影色彩魅力。  相似文献   

10.
正"80后"青年导演韩延,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导演专业。在做导演的道路上,韩延总是有着无穷的兴趣,为了电影真诚付出,全情投入,不辞辛苦。"大制片家"江志强赞誉他"是一个有水准的导演"。韩延让人刮目相看的是,2012年凭借爱情片《第一次》获得第1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新人导演奖,2015年凭借《滚蛋吧!肿瘤君》获得第11届中美电影  相似文献   

11.
正陈建斌是家喻户晓的实力派演员,第51届金马奖颁奖典礼上,他凭借《一个勺子》和《军中乐园》一人独得"最佳新导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男配角"三项桂冠。而在生活中的陈建斌和妻子蒋勤勤是娱乐圈中少有的"模范夫妻",他因此被称为"最大的人生赢家"。永远作为第一次陈建斌连夺金马三奖后,感言道:"这真是美妙的一天,对我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今年是我的电影元年。我要感谢我的母校  相似文献   

12.
史鸿文 《美与时代》2005,(11):22-26
一、作为"第六代导演"领军人物的霍建起与贾樟柯 "第六代导演"是一个并未被完全认可的概念,就在某些被称为"第六代导演"的成员如姜文等对此不以为然时,理论界却已经把它作为一个广而告之的流行语并使其时尚起来了.按理说,叫他们"新生代导演"可能更合适,但为了简便起见,笔者也姑且按理论界的习惯,把这些"新生代导演"称为"第六代导演".  相似文献   

13.
正刘同早年就是一"屌丝",高中时他一度写下:"谁的17岁比我惨。"他曾是个"三不理"的人:父母不理、老师不理、同学不理。可到了35岁成了副总裁、资深媒体人、王牌娱乐节目制片人、电影制片人,上了年度作家富豪榜。这一场成功的逆袭从何而来?奇特简历谋好职刘同从师范大学毕业找工作压力非常大,他深知首先要写好、做好简历。他在写简历时动  相似文献   

14.
正1999年的黄海不会想到,在15年后的2014年,他会因为电影《黄金时代》的海报设计,被国内影迷盛赞——"一个人将中国电影海报的设计水准拉升至世界级别"。而在2015年,他为《寻龙诀》《封神》两部电影设计制作的系列海报,在戛纳电影节上亮相,艺惊四座。自小,黄海就因为在美院当老师的舅舅,而对绘画情有独钟。1999年,他从厦门大学美术系毕业,却做了电视台的社会新闻记者。他想,既然设计师不被尊重,  相似文献   

15.
在《路边野餐》《八月》这两部影片里,导演们都用时间意象去阐释梦的意识,两部影片都在某种"真实的"环境中营造了一个梦境,在这个梦境里,幻想与现实随时切换。导演毕赣和张大磊正是用这种时间处理的方式形成了他们电影的独特风格,他们用电影告诉观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上代人的梦终究会被时代的洪流吞没,而这些梦将永远留在那灿烂的岁月里。  相似文献   

16.
Before系列电影"三部曲"包括《日出之前》、《日落之前》、和《午夜之前》,是美国著名独立电影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用近20年时间打造的。Before系列电影的深度审美是在现实世界的时间流逝中最终完成的。伴随着观众关于生命的自我想象与演员关于个体的自我确认,后一部电影都是对前一部电影人物形象故事发展的添加和再塑造。它考验着导演、演员、观众及电影工业的运行机制,它的成功源于与时间抗衡的勇气和决心,而恰恰是在影像绵延中它不断残酷地呈现并确认时间的单向性,显示出一种无法逾越的悲剧感,但同时情感在影像的绵延不绝中为人们找到了突破时间的法门。"时间影像"这一角色成为该系列电影最独到的存在。这种非典型、低成本的系列电影的成功,对我国尚处于摸索阶段的系列电影创作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安电影长期以来用它独特的东西方两种文化观念及其冲突的展示吸引着全球的观众,特别是他的电影中对于东方文化究竟该走向何方的探讨更是让人深思。本文以其东西方作品为例,解析了李安作为导演在影片中阐述的东西方的文化观念,同时更深入讨论了导演李安自身的东西方文化观念已及伦理问题。李安他作为一个台湾导演,在自身文化的认识方面有他的独到之处,这种认识也表现在他的东西方电影作品中。他的东西方的作品分别从不同角度逐级深入的表达和阐述了在当今世界上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观念的撞击,以及在这种撞击中东方文化的归属问题。本文立足于李安的东西方作品,在解析了影片中东西方文化观念的同时,还结合导演的生平经历进一步解析了其自身的东西方文化观念,以及其对于东方文化走向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正张岱是明晚期的散文家、史学家,他是一位非常懂得生活、享受生活的"美食家"和"玩家",兴趣广泛,喜好颇多。他有句名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似乎可作其"吃""玩""雅"等嗜好的注脚。有人评价,《夜航船》是张岱著的一部"百科全书":从天文地理到经史百家,从三教九流到神仙鬼怪,从政治人事到典章沿革,广采博收,涉及学科广泛;《西湖寻梦》是他用散文笔调写的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一  相似文献   

19.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是一位闻名世界的电影导演,尤其擅长拍摄惊悚悬疑片。他深受精神分析学说大师弗洛伊德的影响,创造并完善了悬念的艺术。在他的电影中,巧妙的构思加上令人瞠目结舌的剧情,随处透露的都是他对生活、对大众心理、大众命运的另类理解。他头顶"悬念大师"招牌游戏人间,享受他的电影梦。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三十年代初,以爱森斯坦等人为代表的苏联蒙太奇学派由于种种原因受到批判,苏联电影学派开始转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与诗意现实主义不同,苏联电影艺术家们不追求华美的形式,而是在当时革命斗争的语境下寻求一种朴实的现实主义风格。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文革"前史称"建国后十七年",最初十年,中苏关系友好的社会语境带来了苏联的美学风格和革命斗争思想,在这种感染下,新中国文艺与电影工作者们拍摄出了一批具有民族特色、有血有肉的"人民"电影,史称"十七年"电影。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艺创作方法时至今日仍然影响着华语电影尤其是主旋律题材电影的创作,但本文仅从典型环境、人物形象、题材风格等几方面谈论针对"十七年"电影美学品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