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主的宪政观是毛泽东宪政思想的一个鲜明特点.毛泽东将宪政视为民主的产物、立宪的原则和目的,在国家宪政制度架构中贯彻民主精神,在宪法中保障人民权利和自由.毛泽东的宪政观对我国宪政建设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将宪政视同民主政治,导致宪政的重要内容--限政、法治受到忽视,宪政工具主义导致当民主与宪政发生冲突时为了民主而抛弃宪政.影响毛泽东民主的宪政观的因素主要有人民主体论、工具主义宪政观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冷战格局下两大阵营意识形态对立.  相似文献   

2.
《原道》2015,(1)
<正>宪政是人类法律史长河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时至今日,世界发达国家都毫无例外地建立了宪政体制。然而,宪政作为人类进行国家治理的一种模式,其制度、体制、框架背后有着怎样的精神实质?尽管法学界对宪政的硬件(体制、制度、规范)层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对宪政软件(精神)层面的研究相对较弱。自由、平等、权利保障无疑都是宪政核心价值中的重要内容,然而这些核心价值都  相似文献   

3.
欧洲宪政的扩展意义:发生学与类型学的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国家的宪政制度安排,起源和规范于欧洲.从发生学视角看,欧洲宪政在发生阶段,经历了古典时代希腊理性、罗马民法和基督教政教互动的三重因素的塑造.在古典宪政精神和制度安排的基础上,宪政的欧洲落定,则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勃兴引发的各种革命.但从类型学的视角看,欧洲宪政的兴起条件,并不构成欧洲以外的国家建构宪政制度的刚性约束——从最强约束的角度讲,理性精神、法治体系与信仰机制,是构成欧洲以外宪政制度建构的必须条件;从最弱的角度讲,理智诉求、规则习性和德性传统,构成欧洲以外国家建构宪政制度的起码前提.任何欧洲之外的国家建构宪政制度,在这两者之间,可以有相当不同的政治理念与政治制度匹配方案.美国的成功属于强势约束的范例.日本的成功属于弱势影响的典型.对于中国来讲,完全可以开辟出不同于美国和日本的、建构宪政制度的崭新道路.但这种开创性的宪政建构,不能弱于弱势的宪政模仿类型,当然也无法指望它强于强势的宪政移植个案.不过起码的宪政要件是不可或缺的:私人权利、公权限制、分权体制、法治体系.除此之外,人们是无法建立起中国是否成为现代宪政民主国家的辨识框架体系的.  相似文献   

4.
良好的宪政必然遵从和反映人类优良的伦理,这些伦理维度主要体现为:幸福是宪政的根本关怀,正义是宪政的永恒追求,博爱是宪政的核心价值,人权是宪政的终极目的,和谐是宪政的理想状态。高扬宪政的伦理精神对建设宪政中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宪政作为现代社会普遍选择的一种制度安排,是表达人本、和谐和正义的道德理念的制度载体,用庞德的话来说,它承载了"人类的永恒不变的理想"。如果说,政治科学坚持"客观中立"的立场,侧重于描述和研究实有的宪政制度及其运行规律,那么,政治哲学的使命正是通过对宪政的人本、和谐和正义的价值理念的揭示,赋予人们一种反思和批判现有制度的理性精神,探求实现宪政价值的制度性安排,为国家治理提供良好的施政理念和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6.
宪政伦理研究:路径、问题与线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宪政伦理研究从伦理的维度探讨宪政的正当性及其伦理意蕴,宪政的正当性基础在于它能保障人有尊严地生活.而宪政的伦理意蕴则体现在建立优良的伦理秩序,具体表现为公民与国家、国家与社会、人与自然等诸种关系和谐有序.宪政伦理的这种研究是对宪政研究的有益拓展,但国内学者涉猎这一研究者尚不多见,系统地整理这方面的资源对推动宪政伦理研究走向纵深实有必要.  相似文献   

7.
权力主体忠诚于权力客体:和谐社会的权力伦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利与权力之所以是法律的最重要现象,是宪政的最基本矛盾,是因为它们是构建社会秩序的核心要素.和谐社会诸要素关系的相互融洽必须以权力主体与权力客体的良性互动为根本.这种良性互动关系内生出权力的诸多道德诉求和伦理品质,其中一个重要的伦理维度就是权力主体忠诚于权力客体.  相似文献   

8.
王建华 《学海》2007,2(4):102-107
民初宪政对国民党早期政治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那就是选择集权主义的政治路径,实现自由主义的宪政梦想.为此,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人,推行以党建国,取消竞争性政党的存在;强化组织纪律,强调总理集权;立足知难行易,强调党义宣传.同时,自由主义的宪政理念,又使其集权主义路径中,暗含着自由主义的制度安排.这种集权与自由共处的做法,使其政治主张经常处于自相矛盾的尴尬境地,在此理念指导下的国民党也就成了弱势的独裁政党.  相似文献   

9.
作为伊斯兰文明演进序列中的重要一环,奥斯曼帝国通常被界定为政教合一抑或教俗合一的军事封建帝国,世俗政治与宗教政治的对抗博弈和此消彼长是帝国晚期政治生活的突出特征。近代以来,饱受西方冲击的奥斯曼帝国通过现代化改革和宪政运动以救亡图存,奥斯曼苏丹通过世俗化改革强化中央集权和弱化乌莱玛对教育司法权威的垄断;青年奥斯曼党和青年土耳其党引入西方宪政制度和民族主义理念来弱化君主权威和教界特权,导致宗教政治逐渐让步于世俗政治。晚期奥斯曼帝国世俗政治与宗教政治的博弈促进了现代中东诸国西方式宪政制度的确立,影响了民族主义认同的形成和基于世俗主义的现代化模式的选择,造成了中东现代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精英与民众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10.
论政府供给型制度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玉明 《学海》2005,(2):107-112
政府是最大最主要的制度创新主体,政府提供制度创新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必要性。政府供给型制度创新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创新,前者主要是宪政制度、法制体系、公共政策、产权制度的创新,后者主要是提供和发展主流意识形态,培育伦理道德和社会信用等。政府供给型制度创新也存在着可能局限———政治目标与经济目标难以兼顾,有时维持或容忍低效甚至无效的制度安排;政府的制度供给与社会的制度需要相脱节;制度供给中的“制度寻租”或“制度腐败”;容易压抑社会制度创新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1.
大一统下的君主专制和王道仁政是儒教宪政的根本特征,它是中国天人合一哲学观念在政治领域的逻辑延伸.大一统是天地间普遍的法则,贯通天、地、人的圣王用“一”来统率天下是天地之常经.但一统和君主专制要建立在王道仁政的基础上,同时受制于天道、民意、儒教意识形态和历史传统的道德制约,以及政权和治权分离的制衡体制.这种古典儒教宪政制度对理解今天中国社会主义宪政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从宪政的视角看,“以人为本”不是一个纯粹的关于人本主义的哲学命题,而是社会主义宪政的制度理念。它不仅要求对“以人为本”的内涵进行“科学解释”,更重要的是要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宪政理念和价值观提供现实的制度条件。“以人为本”在马克思主义的学说里的准确含义就是“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宪政理念要求国家创造充分的制度条件来保证“每个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内在本质要求。宪政理论并不能被片面地理解为限制“政府”或“个人权利”。作为落实和实施宪法权利的施政…  相似文献   

13.
2000年大选暴露了美国宪政制度的危机.究其实质,这一危机是宪政与民主的冲突加剧的外在表现.由这一次大选提供的个案入手,本文分析了美国宪政的传统与改革的进程,并对最高法院与民主的关系做了一个审视.本文认为,宪政与民主的冲突与均衡在政治制度和政治意识等多个方面构造了美国政治文明的二元个性.  相似文献   

14.
城市管理主体多元化模式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超 《学海》2006,(6):125-129
城市管理模式要解决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它是管理主体、管理内容、管理机制的有机组合。企业、民间社团以及城市居民都可以成为城市管理的主体。强调城市管理主体的多元化,是要综合运用国家机制与政府组织、市场机制与营利组织、社会机制与公众组织三套有利于城市健康发展的城市管理工具,构建一种全民参与的现代城市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5.
作为现代宪政制度核心理念的人权原则起源于基督教的伦理规范。基督教伦理规范在权利的概念、权利的平等保护、对待法律的内在态度直至宪法规范的构成等多个方面构造着现代宪政制度的始源和根基。宪政的这一宗教之维,同时造就了宪政制度历久弥新的伟大传统,每当宪政秩序面临侵害与威胁之时,这一历史传统就会变得更加鲜活而有力量。  相似文献   

16.
宪政的伦理基础及其社会价值追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宪政伦理是指宪政的正当性及其道德意蕴.宪政的正当性来源于人类个体固有的最高价值--人的尊严,宪政制度生存的正当性基础即在于它是保障人有尊严地生活.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实现,是人的各种本质力量的全面发挥,是人之生存所内在的终极关怀的理性表达.终极关怀是人类最终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和彻底解放所需要的最高关怀.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宪政伦理在社会雏度所具有的道德意蕴就是人的解放,而在社会中保障人的应有权利则是人的解放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7.
城市社区伦理的本质就是社区各主体在交往实践中相互对待的关系原理。城市社区作为一个伦理实体,其伦理的本质蕴含于其内在的伦理关系、伦理规定、伦理秩序和价值指向中。交互主体性的伦理关系是城市社区这一伦理实体的本质内容,也是社区生活得以合理展开的伦理基础;相互承认、相互尊重的伦理规定是城市社区这一伦理实体的精神,也是合理的社区秩序得以建构的价值尺度;普遍向善的道德共同体是城市社区这一伦理实体的灵魂和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8.
《原道》2015,(2)
<正>一、"超左右而归本土":儒家宪政的问题意识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的转型期,宪政制度的建构在我国这样一个"一体多元"的政治共同体中可谓难题。长期以来,受"挑战一回应"模式的影响,学界形成西方中心主义观,法学界"言必称希腊",法制建构自清末以来一直采行移植模式,然而,西方的法律制度真的能适应中国的本土吗?如  相似文献   

19.
以往研究表明, 预期机制和注意机制都能促进感知行为, 但两者以何种方式共同作用于感知行为仍然存在争议, 特别是, 对于预期主体在其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空间提示以及视觉搜索相结合的范式, 通过4个实验, 考察了当被试对目标进行预期以及对分心物进行预期时, 空间预期对空间注意效应的不同影响。结果显示:(1)当目标为预期主体时, 预期对注意效应具有调节作用; (2)当分心物为预期主体时, 预期与注意的作用独立; (3)当目标为预期主体时, 通过刺激数增加而导致的任务难度变化不影响预期和注意之间的关系。这表明, 空间预期是否影响空间注意效应受制于预期主体——当预期主体为目标时, 预期和注意两者交互式地影响感知行为; 当预期主体为分心物时, 预期和注意独立地影响感知行为; 而且, 预期和注意之间的关系不受任务难度影响。  相似文献   

20.
城市作为资本涌流的产物,它充斥着人的欲望和反思;资本是为人的身体所服务的,资本和人的特性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城市与身体、资本的对视,就是将城市中人的欲望和反思置于"城视"、"身体视"和"资本视"的视域互视之中。城市、身体、资本都可以是看的主体,也都可以是被看的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