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古代庐山文人与道教王宪章东晋以来,庐山成为佛、道两教的胜地,也是高土逸民逃避乱世,保全气节,岩栖谷隐,专心读书的佳境。在晋宋时期,庐山高士以“翟家四世”、“浔阳三友”最为有名。“翟家四世”,是指浔阳郡柴桑人翟汤、翟庄、翟矫、翟法赐,一家四世隐迹庐山。...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恋土情结”,作为一种亲附族类的情感意识 ,表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关于“恋土情结”的生成 ,除其政治、历史、社会、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之外 ,宗教因素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在灵魂信仰观念的基础上直接产生的“恋土情结”,则更具有文化的原生性特质  相似文献   

3.
远尘 《佛教文化》2007,(4):63-65
灵岩山位于苏州城西西南方十五公里木渎古镇,因为以前其山多石,犹如灵芝状,故山名灵岩。相传吴越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曾在灵岩山建馆娃宫与越国美女西施在此寻欢作乐。东晋司空陆玩曾居此山,因闻佛法,舍宅为寺,是为灵岩道场之开端。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西域梵僧智积来寺开山,武帝赐匾额智积菩萨显化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以来都有着崇古倾向以及一定的原典情结。在绘画当中,中国画家也一直在强调对于传统的学习与传承。因此在中国古代书画创作的过程中,临仿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表达方式。从我国古代书画史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古代书画创作中的临仿情结进行详细的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5.
当下,谈到诗与画,都是限于诗画一律或是诗画非一律的关系来讨论,然后在诗与画关系的理论发展和历史演变的探寻,却鲜有人问及。这就可以看出,在古代,诗画这两种艺术形式并非一开始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两者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无论在内容和表现手法都有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众多的研究者眼中,无不在文中一笔带过,或者是用西方的诗画美学关系来弥补这一方面的理论缺乏。诗与画的差异性,不仅要正面对待,还应当去清晰地探寻于其中,人云亦云地一味谈论诗画的共同性可能会淹没了诗画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的放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汉人已有放生的习俗。《列子·说符篇》记载赵国邯郸城民众在正月初一贡献斑鸠给赵简子,赵简子每每都会厚赏民众后,将斑鸠放生,以显示诸侯有好生之德。西汉时期在正月初一有放生鸟的习俗,传说这是因为楚汉战争时期,刘邦为了躲避项羽的追捕而藏到一个井中,藏好后有几只鸟飞到井边栖息。追兵看到井边有鸟就不怀疑刘邦藏在里面。刘邦躲过此难,就规定每年的正月初一放生鸟类,以示不忘救命之恩。  相似文献   

7.
诗意地栖居——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荷尔德林这句诗因海德格尔的阐发而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对于一个向往自由的灵魂来说,诗意栖居的渴望是无法泯灭的。诗意栖居体现着生活的终极意义,也是我们对日常生活的精神内在要求。文人士大夫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精英群体。坚守神圣使命的压力和生之多艰的困扰常令他们在追求现实人生的同时又渴望拥有艺术化的人生。  相似文献   

8.
齐文化中具有“以民为本”的思想传统,这一思想传统由开国之君姜太公发其端,经由管仲、晏要等继承和发展,至稷下学官进一步发扬光大。齐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不仅是齐国富强的指导思想之一,而且对中国古化民主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我正在编著《中国文化两大系统》一书,为了庆贺《中国哲学史》杂志的创刊,特先发表其中的一小节。  相似文献   

10.
王晓华 《管子学刊》2013,(2):109-112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士”的出现,他们对于政治、生活、现实都保持着一种独特的认知方式与情感体验,并由此形成一种士文化。他们向往着“达则兼济天下”,但更多时候处于“穷则独善其身”的境地。英国贵族文化是随着贵族阶层的出现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生存方式。作为一种文化形式,直到今天它还无处不在地影响着英国人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形态,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共同特征,如对社会责任感的注重,对思想自由与精神充盈的追求,对人的价值与尊严、人格独立的强调等。同时,作为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态,两者又有一定的差异。分析比较这两种不同文化形态,对于把握中西方文化的精神内核,将传统文化运用于现代化建设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代文化学理论认为:在文化的发展中,文化不仅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发生联系和作用以不断推进自身的发展,而且其自身内部亦处于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这也是形成文化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在文化自身因素的相互作用及其发展中,有一条起着支配作用的重要规律,这就是...  相似文献   

12.
一佛教是重视文化哲学的宗教,同时又是重视实践修持的宗教。按照佛教修行的程序,分为信解行证四个阶段。信解属于文化哲学的研究,行证则属于修持和证悟。佛曾预言:佛入灭后,其教法的流行次第,分为三个时代,即正法时、像法时和末法时。正法时五百余年,是教法、修行、证果三者完全具足的时代。像法时的一千年,虽没有证果的人,但教法和修行二者还存在的时代。到了末法时的一万年,就只有教法存在而缺修行和证果。其后就出现连教法也消灭的时代,这叫做法灭时代。佛教文化研究的主要对象,自然是佛陀所说的经典。佛教经典总括为三藏,根据内容一般分为经藏、律藏和论藏。关于三藏有  相似文献   

13.
商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阶层。但是除了在史书当中被涉及以外,在14世纪以前,文人很少关注这个社会集团。明清以后,随着商业资本的发展,文人笔下关于商人和商业的描绘才逐渐多起来。但是由于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主要在于伦理方面,较少对商业和商人做理论的探讨,所以见之于文字的商人形象往往是在小说和笔记当中。这倒也有助于让我们了解古代主流意识对社会末业的态度,为今天探讨儒学与商业的关系提供些意见资料。我们先看几则关于商人形象的描绘。 1.《红楼梦》第二十四回,贾府旁支子孙贾芸想在建大观园工程中谋个差…  相似文献   

14.
<正> 如果我们将中国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那末区域文化可被一般地理解为中国文化之整体的一个构成部分,但“部分”却未必是残缺,它仍应是完整并且自成系统的。这种完整性与系统性藉以体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某些学术精神之前后贯彻的一致性。不同时代的思想学术,尽管其仪态纷呈,风貌各异,但在其各自的代表者那里若能寻绎出某些共同的精神实质,我们便可视之为该  相似文献   

15.
<正> 音乐是最易引起心弦共鸣的艺术形式之一。它能令人情思绵延,或热血澎湃,甚至能诱人情不自禁地击节顿足,翩翩起舞。佛教音乐,古雅、清净、庄严、静穆,曲调优美深沉,有著独特的宗教氛围,使人沉浸于光明祥瑞、清净安宁、庄严肃穆的感染之中,收摄浮躁涣散的心神,从而引发出潜移默化的宗教体验。佛教把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叫做娑婆世界(娑婆,乃梵语音译,为"堪忍"之义),娑婆  相似文献   

16.
古代两河流域医学深受宗教神学的影响,认为疾病是由于人们冒犯神灵或道德禁忌引起的,或是某种恶魔或精灵加害的结果,对此常常采用巫术方法治疗。巫师在治病的时候要举行一定的仪式并念诵咒语,咒语详细记录了患者的病状、治病的药方以及巫术实施的步骤。医疗巫术本质上是感应巫术,接近于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巫师操作巫术借助象征进行治疗,正是象征的效力保证了幻想与行动的协调和同步发展,从而取得预想的效果。古代两河流域医疗巫术并不排斥科学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药物学知识在帮助患者康复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的类推思想与中国古代宗族社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援类而推的方法 ,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建立在“类”概念基础之上并广泛使用的一种思维方法 ,在形成这种思维方法的过程中 ,有一个“类”概念的发展过程 ;它的特质的确立 ,与中国古代的宗族社会有密切的联系 ,并因此具有了它的历史必然性与思维必然性。  相似文献   

18.
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实际上都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信仰世界:一种是自觉的信仰,另一种常常是自然的信仰。自觉的信仰是由道理、学说为基础的,人们追求宗教中的精神世界,希望借助宗教的信仰使自己的生活拥有超凡脱俗的境界。自然的信仰是大多数普通人的信仰,这个信仰是以能不能应验,有没有实际用处为基础,信仰者希望宗教能给自己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给自己释厄解困,求得福祉。自觉的信仰大多是被叙述为高明的宗教思想和道理,比如说佛教般若学说的“空”、唯识学说的“八识”、以及简单的“十二因缘”、“四谛”、“三学”等等道理;但是在普通民…  相似文献   

19.
后奥运时代来临,中国同世界各国的竞争变为了文化的竞争。在奥运留给国人的激情中,国人感知并体会到传统文化的感召力,从心底深处迸发出一种中国情结。我们应通过对中国情结这一大众意识形态对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传承的推动作用的发掘,将民族服饰文化传承这一课题在新的时期所具备的意义明朗化,从而抓住契机,续写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20.
孝的本义是“善事父母”。因为人为父母所生养而成长 ,应该给以回报 ,所以孔孟主张对父母尽孝。先秦儒家还提出父慈子孝的对等关系 ,在道德人格上是平等的。秦汉大一统以后 ,移孝作忠 ,伦理向政治伸延 ,君父对臣子形成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汉朝称以孝治天下 ,建立察孝廉、奖孝悌的制度。对孝道的提倡 ,用以造就一批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孝悌家庭 ,对以家族为本位、家国同构的中国古代 ,儿女尽孝能和睦家庭 ,进而安定社会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有一定的正面作用。同时把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 ,所谓忠臣出于孝子之门 ,对于维护汉皇朝的统治亦有安定的作用。但是历朝的孝治政策亦有负面效应。由于朝廷奖励孝子 ,有的人就弄虚作假 ,败坏社会风气 ,把孝道作为沽名钓誉的工具。有的虽然真心尽孝 ,但措施不当 ,形成愚昧行为。正面与负面就形成中国古代孝文化的两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