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诺贝尔奖得主师生关系的探讨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研究重要的但却未引起重视的内容。通过典型的师生关系类型分析其本质、成因以及对科研工作者的启示,五种有代表性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师生关系分别是霍普金斯与桑格形成的引路人关系、布莱克本与格雷德形成的合作者关系、卢里亚与沃森形成的继承人关系、科赫与艾克曼形成的质疑者关系以及瓦克斯曼与萨兹形成的陌生人关系。通过剖析这些伟大学者师徒间的关系,以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2.
今年5月8日至11日,苏联科学院、苏联医学科学院、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以及苏联和俄罗斯联邦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部联合召开了全苏高級神經活动生理学和心理学哲学問題会議,参加会議的大約有一千位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等等。  相似文献   

3.
在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05年的历史中,美国分别占了颁奖年度的52.08%,获奖成果的44.87%,获奖人数的48.91%.形成这些科学家学术优势积累和美国国家科技竞争优势的学术条件背景是:适宜的宏观政策,充足的经费投入,成功的人才政策,根本的教育改革和创新的科技管理.  相似文献   

4.
为解析"中国人为何与诺贝尔医学奖无缘"这一命题,医学界尤其是医学哲学界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在屠呦呦获奖之后,有必要对相关研究进行反思式的梳理。通过系统文献检索,以相关文献为依据,运用文献计量学等方法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发文量、发展态势、核心作者、核心期刊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医学界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研究同整个科学界对诺贝尔奖的研究处于同步发展态势;作者众多且核心作者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研究形成了明显的影响力;《医学与哲学》等期刊做出了突出的学术贡献。认为国内学者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关注度将会持续升温。  相似文献   

5.
自俄国生理学家伊·彼·巴甫洛夫在本世纪初创立著名的“条件反射学说”以来,大半个世纪过去了。作为一个学说,巴甫洛夫学说在生理学界、心理学界甚至在哲学界所引起的极大反响、广泛传播和高度评价,在科学史上是少见的。在苏联,巴甫洛夫学说被作为金科玉律,作为马克思主义在生理学的体现,依附于行政力量,畅行无阻,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我国解放后,也曾掀起一股巴甫洛夫热,巴氏著作到处被引用,言必称巴甫洛夫。事实  相似文献   

6.
孙晔  魏明庠  李翼鹏 《心理学报》1982,15(4):98-104
巴甫洛夫是一位伟大的生理学家。他在本世纪初创立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无论对生理学还是心理学都发生过很大影响。他的条件反射学说的理论与方法,迄今仍然是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武器之一。这个学说的彻底唯物主义精神,曾深受革命导师列  相似文献   

7.
段志光教授的新作《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成功之路》研究内容堪称大手笔、研究逻辑安排大布局、研究方法采用大数据;整个研究自始至终贯穿着探讨生物医学杰出人才成长规律、造就一批诺贝尔奖级生物医学科学家、产生一批诺贝尔奖级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成果、推动我国生物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大目标,是国内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研究领域中当之无愧的巅峰之作。《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成功之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揭示了诺贝尔奖级生物医学科学家成长的一般规律,为培养一流生物医学科学家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应激学说是本世纪三十年代由加拿大生理学家汉斯·塞里提出的一个概括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近些年来,应激(Stress)这个概念在心理学(例如,社会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等等)和社会科学各个领域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可是,由于各研究者对此概念的理解不同,造成了许多混乱。在不同的场合,Stress有时被用来指“刺激”,有时又被用来指有机体对外界的“反应”,还有兼指刺激和反应,表示刺激与反应间的相互作用。这给读者们带来了许多不便。加拿大Manitoba大学心理系的Mikhail副教授从心理生理学的(Psychophysiological)角度将塞里学说与心理学的应激理论统一起来,可为我们理解“应激”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期,随着蛋白质空间结构的解析和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形成了核酸和蛋白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分子生物学时代,然而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微观,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意识到认为将复杂的生物现象还原称简单的组成部分(细胞或分子)就能充分解释生物现象的观点有失偏颇.分子与整体,微观与宏观必须结合与统一,这一点已显得日益重要和紧迫.由此,生理学作为一门相对古老的研究结构与功能关系,尤其是整体功能的生命学科,在这一时期获得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0.
论分子生物学时代的生理学探索——微观与宏观的统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中期,随着蛋白质空间结构的解析和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形成了核酸和蛋白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分子生物学时代,然而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微观,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意识到认为将复杂的生物现象还原称简单的组成部分(细胞或分子)就能充分解释生物现象的观点有失偏颇。分子与整体,微观与宏观必须结合与统一,这一点已显得日益重要和紧迫。由此,生理学作为一门相对古老的研究结构与功能关系,尤其是整体功能的生命学科,在这一时期获得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有如下解释:造血干(祖)细胞缺陷;造血微环境功能缺陷;免疫功能紊乱.这些解释显示着深刻的哲学意义,正确地应用哲学思维将有助于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医学与自然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耗散结构理论作为更高层次的研究复杂系统的系统科学的一个分支理论,对复杂的生命系统的研究起着指导作用.它可以用来解释许多生理学方面的基本生命活动现象,因此耗散结构理论对生理学的研究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马骁 《宗教学研究》2007,(1):206-208
个人思想中的“宗教信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让神经系统得到放松,从而使人获得舒适感。对这种舒适感的渴望,是宗教需求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Summary

In the early stages of research concerning domestic violence and its effects on children, scholars have focused almost exclusively on isolated psychological variables.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events that might inform the research community about the effects of physiological factors surrounding such exposure on children's subsequent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go beyond a narrow 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that would exclude such important variables, a broader research agenda that includes multiple partners must be forged. The understanding of multiple etiologies and sequelae of domestic violence requires the use of comprehensive conceptual models that can bring together multipl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under a broad umbrella.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developmental ecological perspective that allows for a more thorough and accurate examination of the influences of domestic violence on child development by simultaneously addressing child and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相似文献   

19.
20.
Existing norms for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are rooted in anachronistic practices of bygone eras making them needlessly inefficient. We outline a path that moves away from the existing model of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in meeting the purpose of public science—knowledge accumulation. We call for six changes: (a) full embrace of digital communication; (b) open access to all published research; (c) disentangling publication from evaluation; (d) breaking the “one article, one journal” model with a grading system for evaluation and diversified dissemination outlets; (e) publishing peer review; and (f) allowing open, continuous peer review. We address conceptual and practical barriers to change and provide examples showing how the suggested practices are being used already. The critical barriers to change are not technical or financial; they are social. Although scientists guard the status quo, they also have the power to change i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