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藏》外丹经出世朝代的考订,此前学界多有独到见解,而尤以陈国符先生据经文用韵情况考订最具特色。总的来说,《道藏》外丹经出世朝代的考订虽有固法可循,却又法无定法,要在依经文透露的信息,综合运用各法及史料线索详加考订,以期在迷雾重重的《道藏》经文里,辨明原委,将其中的时间脉络一一厘出,使得经文的出世朝代逐渐地清晰起来。  相似文献   

2.
《全唐文》卷九一六和宋潜说友纂修《成淳临安志》卷七八《寺观》四皆录有《心师铭》一文,前者以此文为唐释辩才所撰,而后者以此文为宋释辩才所撰。本文从《心师铭》的思想内容、题记与两位辩才的关系等方面,考订认为《心师铭》的撰者应是宋释辩才,并指出此文“著作权”之得订正在净土宗研究史上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俞琰初学儒家,读朱熹《周易本义》、程子《程氏易传》,汇通易学义理与象数,积数十年之功而辑《周易集说》,四易其稿,孜孜以求合于圣人之义,其间多有发程、朱所未发者,是其正传易学之个人贡献。及至壮年而遇异人指点,偶获别传易学读法,破解太极图环中之秘,而独得金液还丹之妙。俞琰阐发邵康节易图之学,推阐魏伯阳《参同契》内丹修炼之法,而作《周易参同契发挥》、《易外别传》等,是其"援易入道"别传易学之贡献。  相似文献   

4.
庄子称“南华”,书称《南华真经》,虽由来已久,但其得名之始、得名之由,一直聚讼纷纭、迄无定论。南宋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云:“窃详‘南华’之号,其来久矣。似是上天职任所司,犹东华、南极之类,不可以人间义理臆度,故诸解无闻焉。谨表出以备解题一难,俟传识考订之。”  相似文献   

5.
李颗,明天启六年(公元1627年)生,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卒,字中孚,陕西周至人,学者通称二曲先生.《二曲集·历年纪略》云:“先生家世甚微,贫不能早学,九岁始入小学从师发学,读三字经.”后因身体有疾辍读,随母舅读《大学》、《中庸》,旧疾时发时辍.因家贫,不能具束修,故不被学塾收受,只好自读圣书,由《大学》、《中庸》而至《论语》、《孟子》,逢人便问学正句.“自是母为人纺棉得米,则杂以糠秕、野蔬,併日而食.先生拾薪采蔬之暇,  相似文献   

6.
严可均《全三国文》从《列子·仲尼篇》张湛注中辑佚的何晏《无名论》,存在着重要的疑问。本文通过辨疑,考订《无名论》辑佚杂有张湛的随文注语。依据考订,澄清了何晏《无名论》的文献面貌。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何晏"贵无"说的理论特质和思想地位加以判断,肯定了其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已习惯于用“朴学”(或“实学”)指称清代的学术思潮,恰如用经学、佛学、理学、心学来指代汉、唐、宋、明各代的学术一样。与此相对应,某一人物也往往成为该种学术的集大成者,如朱惠与理学、王守仁与心学。如果乾嘉之风可标志清代的学术特征,那么戴震又似可当此时期的代表。乾嘉学派的共同特征是围绕古典文献做实证(考订)的研究,戴震亦如此。但他又称毕生用力最甚在《孟子字义疏证》,该书恰恰又是作者企图突破考订(或更确切地说,是借用考订为手段)探求新的义理。时人和后代对此毁誉交并,而戴氏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亦由…  相似文献   

8.
巴蜀易学素有渊源,两汉为滥觞期,六朝为续传期.唐代为总结期,两宋为高峰期,元明以下则为流衍期.自两汉迄清末,历代巴蜀易学著作约有180余种;数量虽然不多,然特征却很鲜明,流派众多,“四道”毕备,其“尚辞”者则有苏轼之《苏氏易传》,“尚象”“尚变”者则有李鼎柞之《集解》、来知德之《集注》,其“尚占”者则如汉严遵,而尤以卜筮易、道家易源远流长.至于《易》《老》兼治者,则有严遵、扬雄;发明图书易者,则如陈抟、胡世安;其以佛陀解《易》者,则有苏轼、龙昌期.至于仿圣拟经,由扬雄开其先(撰《太玄》),而王长文(攫《通玄经》)、卫元嵩(《元苞》)诸人继其事,成为巴蜀易学之一大特色.后之治《易》《玄》,谈《图》《书》者,皆以蜀学发其轫.刘成炘曰:“易学在蜀(伊川语),如诗之有唐矣.”(《蜀学论》)信然.  相似文献   

9.
江氏在其《后天为杂卦之根说》云:“谨按:画卦至四画,始有十六互卦之象。此则就三画卦去一画生一画,反复推之而十六卦已定于此,是又为互卦搜寻根源,古今所未发者也”。又引“《启蒙附论》曰:合而观之凡阳卦相变者,《震》变《坎》、《艮》也,《坎》变《震》、《艮》也,《艮》又变《震》、《坎》也;凡阴卦相变者,《巽》  相似文献   

10.
唐君毅认为《大学》“格物致知”义的演进,即是把科学之知与中国传统德性之知相融合的尝试.以道德理性为根本,融合朱熹与王阳明对《大学》的解释,重订《大学》文本次序,彰显“本末”、“终始”在《大学》中的意义,并用“俱时而呈现之同一关系”、“更迭而呈现之相斥关系”、“目的与手段之相从之关系”、“交互并在之关系”揭示出知识之知和德性之知的内在关系,构造出一个立体上升的结构关联体系,是唐君毅重释“格致”理念以融通科学的内在理路.他强调科学与人文在具体情境中发用,成为化解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冲突的有益尝试,也是唐君毅在诠释中华文化传统时表现出的时代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