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为分析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MV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进行完全血运重建术后长期的临床疗效,我们收集了2004年5月~2008年5月589例接受PCI的冠心病患者,其中实施完全性血运重建(CRV)461例(78.3%),不完全性血运重建(IRV)128例(21.7%),对比分析两组病例PCI术后随访1年以上的结果.结果显示IRV组患者中完全闭塞病变、3支血管病变的比例均高于CRV组(P<0.01);CRV组PCI成功率明显高于IRV组(94.8%vs 87.5%,P<0.05).提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完全性血运重建能够获得更好的长期临床疗效论.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完全血运重建的长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分析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MV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进行完全血运重建术后长期的临床疗效,我们收集了2004年5月~2008年5月589例接受PCI的冠心病患者,其中实施完全性血运重建(CRV)461例(78.3%),不完全性血运重建(IRV)128例(21.7%),对比分析两组病例PCI术后随访1年以上的结果。结果显示IRV组患者中完全闭塞病变、3支血管病变的比例均高于CRV组(P0.01);CRV组PCI成功率明显高于IRV组(94.8%vs87.5%,P0.05)。提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完全性血运重建能够获得更好的长期临床疗效论。  相似文献   

3.
越来越多的冠心病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但是这些患者表现出的焦虑抑郁情绪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的影响却少有报道。研究发现,焦虑和抑郁对心脏事件发生后的恢复有不利的影响,而接受 PCI 治疗的患者情感障碍的发生率是比较高的。主要心血管事件与这些负面影响是相关联的,研究表明密切监测这些患者的情感状态可以明显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4.
概述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术后患者合并心理障碍的较高发生率以及心理障碍对冠心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影响,分析 PCI 术前术后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的原因、产生机制及影响因素,强调心内科医生应及时识别 PCI 术前术后患者出现的心理障碍,并以“双心医学”方式对其进行心理精神医学及心血管专科医学治疗,同时对心血管专科医学治疗效果不明显的冠心病 PCI 患者,进行相关的鉴别诊断后也要进行心理精神医学的诊断和治疗,以便有利于 PCI 术患者的康复和预后,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  相似文献   

5.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冠心病治疗及急性心肌梗死(AMI)血运重建的有效手段。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而被临床广泛接受和应用。在冠心病患者中糖代谢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有研究显示高血糖是引起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糖尿病患者PCI术后必须进行严格的血糖管理。根据目前研究结果,可能血糖目标定为餐前血糖7.8mmol/L,且随机血糖10.0mmol/L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6.
如何遵循指南,结合冠心病患者实际情况和具体病变.恰如其分地为患者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使获益最大化,而风险最低化,是每一位心血管介入医生的追求和面临的问题.应正确和严格选择冠心痛患者PCI适应证,合理运用PCI的各种手段,牢固树立冠心病全面治疗观念.PCI仅仅是冠心病全面治疗的一个组成部分,必要的介入、外科治疗和合理药物治疗的联合应用,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最有效治疗方法是再灌注治疗,主要包括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溶栓治疗.只有结合患者、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再灌注治疗方案,才能使STEMI患者获益最大化,改善其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8.
探讨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骨桥蛋白(OPN)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患者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发生的预测价值,并比较二者对ISR预测的准确性。收集2014年5月~2015年5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成功施行PCI并自愿随访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患者206例,术后随访1年,根据复查CAG的结果将入选者分为再狭窄组(n=28)和无再狭窄组(n=178),复查CAG时检测两组患者血浆hs-CRP、OPN等生化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再狭窄组患者hs-CRP及OPN水平均高于无再狭窄组,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hs-CRP及OPN水平对PCI后发生ISR有独立的预测价值,当hs-CRP及OPN取最佳临界值时OPN对IRS诊断的特异性、准确性及阳性预测值均高于hs-CRP。相对于hs-CRP,OPN对PCI后发生ISR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尤其是其诊断的特异性、准确性及阳性预测值更具优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遵循指南,恰当进行冠心病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如何遵循指南,结合冠心痛患者实际情况和具体病变,恰如其分地为患者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使获益最大化,而风险最低化,是每一位心血管介入医生的追求和面临的问题。应正确和严格选择冠心病患者PCI适应证,合理运用PCI的各种手段,牢固树立冠心病全面治疗观念。PCI仅仅是冠心病全面治疗的一个组成部分,必要的介入、外科治疗和合理药物治疗的联合应用,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探讨平板运动试验(TET)结合颈动脉斑块检测在诊断冠心病的临床意义.对166例疑诊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TET,颈动脉斑块检查,以CAG的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TET,颈动脉斑块检查,TET结合颈动脉斑块检查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特异度.比较三者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特异度.三者敏感度分别为71.4%、64.3%、96.0%.特异度分别为65%、60.0%、82.4%.后者较前两者敏感度、特异度P<0.05.TET结合颈动脉斑块检查可显著提高冠心病的诊断率,不失为CAG前的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临床诊断冠心病的两种常用手段即运动平板试验和冠脉CT进行分析,鉴于目前临床普遍存在重视采用冠脉CT,甚至达到滥用的地步,而逐渐忽视平板运动试验的现象,紧密结合临床,客观分析两者的特点,阐述各自优缺点。希冀通过本文以帮助临床医师正确选择应用,避免偏颇,最终达到将两者有机的结合,真正适合临床需要,提高冠心病患者的检出率,有利于更好地对冠心病进行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12.
探讨甲亢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于我院住院诊断的甲亢合并ACS患者(甲亢组)64例及甲状腺功能正常的ACS患者(对照组)56例,分析其临床及冠脉病变特点.甲亢组静息性心绞痛、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率,纤维蛋白原(FIB)、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零病变及冠状动脉痉挛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甲亢合并ACS患者常发生静息性心绞痛,冠心病危险因素与甲状腺功能正常患者有所不同,零病变及冠脉痉挛比例高,冠状动脉痉挛可能是其发生急性心肌缺血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3.
由于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稳定型冠心痛的治疗方案在不断地更新与变化。以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被广泛应用到稳定型冠心痛的治疗上。但最近的COURAGE试验(the clinical outcomes utilizing revascularization and aggressive drug evaluation trial)使得这一治疗手段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被质疑。我们必须重新考虑稳定型冠心病治疗方案的临床抉择。  相似文献   

14.
首例成功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手术完成于1960年,随着体外循环技术的成熟,CABG手术得以不断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为代表的微创冠脉搭桥手术逐渐应用于临床.并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尽管冠脉介入技术(PCI)以其创伤小的优点在冠心病的治疗方面蓬勃发展,但是CABG在远期通畅性方面仍然占据优势地位,因此CABG仍然是冠心病治疗的效果确定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5.
首例成功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手术完成于1960年,随着体外循环技术的成熟,CABG手术得以不断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移植术(0PCAB)为代表的微创冠脉搭桥手术逐渐应用于临床,并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尽管冠脉介入技术(PCI)以其创伤小的优点在冠心病的治疗方面蓬勃发展,但是CABG在远期通畅性方面仍然占据优势地位,因此CABG仍然是冠心病治疗的效果确定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6.
虽然越来越多的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正在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但其临床疗效是否能够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相媲美,目前尚不能妄下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的治疗中各有其最佳适应证,相互之间是不可替代、但可以互补的。而且联合治疗、杂交技术和微创治疗是其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入选空腹血糖正常并通过冠脉造影(CAG)确诊为冠心病(CAD)的患者104例行糖耐量试验(OGTT ),将糖耐量正常(NGT )者、单纯负荷后2h 血糖受损者(I-IGT )与同期合并糖尿病(DM )并通过 CAG 确诊为 CAD 的患者38例对照。结果,(1)DM 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po)、高敏-C 反应蛋白(hs-CRP)、尿微量白蛋白、尿酸(UA)高于 NGT 组(P<0.05或 P<0.01),且 I-IGT 组体质量指数(BMI)最大,与 NGT组及 DM 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2)I-IGT 、DM 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重度狭窄、闭塞、弥漫性病变、病变总积分、右冠状动脉病变比例均高于 NGT 组(P<0.05或 P<0.01);(3)DM 组三支病变、弥漫性病变、冠状动脉病变总积分均高于 I-IGT 组(P<0.05)。因此,空腹血糖正常的 CAD 患者均应行 OGTT 检查,以降低糖耐量异常的漏诊率;I-IGT 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加,且随着糖代谢异常的加重而加剧,应及早干预。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通过对69例CHD患者(完成冠状动脉造影)进行Gensini评分、分组,同时设正常对照组56例。全部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并做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的HRV分析。结果显示CHD组HRV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和程度其时域指标及频域指标降低程度不同,各组对照具有显著性差异(P〈0....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理想治疗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冠心病的治疗包括针对高危因素病因和临床并发症的综合治疗。其中,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凝/抗血小板、控制血压和调脂等。血管重建术主要包括:介入、搭桥、“杂交”手术和分子生物学治疗。药物治疗是冠心病各种治疗方法的基础,而血管重建术是现代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如何合理地选择治疗方案是临床医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许多临床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常发生抑郁及焦虑。而在严重精神症状(如抑郁或/和焦虑)者中有较高的冠心病发生率。抑郁增加冠心病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影响预后。其机制有如下几个方面:对医疗措施及生活方式改变的依从性差、血小板功能异常、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以及心率变异性降低。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由于其较好的耐受性且无明显的心血管副作用而应用于冠心病合并抑郁及焦虑的药物治疗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仍需要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以确定抑郁及焦虑对冠心病预后的影响。临床上应更加关注焦虑对冠心病的影响,进一步探讨焦虑能否作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