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曦 《世界哲学》2016,(4):136-144
欲望满足理论是解释"人类福祉"概念的主要理论策略。相对于替代理论方案来说,欲望满足理论具有优势。它既不像快乐主义理论那样承诺了一种纯粹的主观主义,又不像客观主义理论那样屈从于"家长制"的批评。通过"欲望"概念所兼有的命题性涵义和态度性涵义,欲望满足理论同时能够说明"生活之善"的"真实性"和"个体性"。但是,"欲望满足"受制于某种第一人称界定的"受益条件",从而存在自身的理论困难。为了克服这些困难,一些学者试图发展出"信息充分条件下的欲望满足理论"。这个表面看起来是一种修正方案的论证策略,却将欲望满足理论带向了彻底失败的境地。  相似文献   

2.
邹迪 《美与时代》2013,(6):52-53
梦想升仙也许是从古到今人们始终无法摆脱的欲念,也正是此欲念,才把许多幻想变为了现实。而梦想升仙只不过是人们将现实生活中受到启发的东西在脑海中逐步升华为对未来美好的想象,并通过绘画形式表达出来。绘画是空间的艺术,其凭借的语言是多种多样的,但大体上不外乎写实、夸张、象征三种手法。象征是人类最古老最基本的一种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也是最巧妙的表达方式,其借物传神,就是不从正面去表达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而是借用其他物象隐喻地表达。无论是表达抽象的理念,或者表达一种不可见的神秘升仙观念,只有象征使其传达才能成为可能。汉画像石将三种艺术手法结合起来,把人的欲望、想象和生活状态表现了出来。由此可见,汉代升仙画像石同汉代社会生活和文化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体现了浓厚的现世情怀。  相似文献   

3.
"才"是程颐在释<易>时所使用的独特概念.从根本上说,"才"来源于<易传>中的阴阳观念.但程颐在使用这一观念时摆脱了以非统一、即对立的关系来理解传统的阴阳,而是在一种更独立的意义上去使用阳或阴的观念--"才".在<程氏易传>中,"才"象征着某种不屈于人生欲望的克已能力,同时它又是某种在政治生活中拯救时局的才能.可以说,"才"之观念反映了程颐易学的某些特色.  相似文献   

4.
敬畏伦理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伦理与“敬畏”早期的人类,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先民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以其本能的方式充分发挥着自己的想像力,尽情地释放着自己不断增长的各种欲望。尽管当时的人类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极其低下,但力图控制自然的欲望却很强烈。原始巫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并成为先民们满足欲望的一种特殊方式的。各种巫术活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提高人类的想像力、扩展活动空间、满足日益增长的欲望起到了推动作用,但也相应地导致了人类欲望的进一步放纵。这种放纵,带给人类更多的是生活的无序和动乱。先民们基于对无序、动乱的担心与恐惧,对…  相似文献   

5.
人类早期的象征思维与古代的巫术——仪式和神话等宗教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早期的象征思维源自于古代的原始信仰,并且通过巫术-仪式以及神话等方式表现出来。其中,"综合性"是指古代的仪式和神话在表现原始信仰和象征思维的过程中系统地运用语言、舞蹈、音乐、造型和色彩等因素的特征;"情感性"则是指古代的巫术-仪式中的特定事物和行为以及神话因素皆是以"象征地"展现人类内心的情感和欲望为主要目标;仪式-神话的"奇异性"来自于原始思维和信仰的基本属性,同时,也与早期人类以"有形"来展示"无形"的象征思维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6.
道教人生观与生态智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对全球性的环境恶化问题进行反思时,许多有识之士指出:人类的生存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类自身的问题,是人类生活方式的问题。正是那种向外索求式的、以满足各种欲望为目的的生活方式导致了对环境的掠夺和破坏。人类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恶化问题,必须在生活方式上来一...  相似文献   

7.
生活叨语     
△人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欲望是动力之源,没有欲望的人,便毫无希望可言,有欲望才有进步,有大欲望才有实现大理想的可能。但欲望的弹性极大,无法用标尺去度量,欲望一旦无限膨胀,  相似文献   

8.
生活叨语     
人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欲望是动力之源,没有欲望的人,便毫无希望可言,有欲望才有进步,有大欲望才有实现大理想的可能。但欲望的弹性极大,无法用标尺去度量,欲望一旦无限膨胀,就是贪婪,这时的欲望就成了罪恶和悲剧之母。对欲望火候的拿捏调节,全在于我们自己。  相似文献   

9.
如果用某种动物做坐骑,我觉得人到40岁以后应当骑驴。骑驴的节奏很缓慢,适合养身静心。驴是一种出行的交通工具。在古代,武士骑马,文人骑驴,陆游的"细雨骑驴入剑门",读这句诗时,我就担心,路湿蹄滑,稍不小心,会闪失一个趔趄。驴背上摇晃,才会有时间琢磨那些难以琢磨的问题。孔子坐驴车周游列国,正因为驴蹄嗒嗒,撵车嘎吱,人生的顿悟,驴车上偶得。所以说,诗人的灵感来源于酒,酒精刺激大脑中枢,神经处于亢奋的状态,思维是跳跃的。而哲  相似文献   

10.
人为什么要有道德?(上)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万俊人 《现代哲学》2003,20(1):65-75
本文从道德哲学的角度提出“人为什么要有道德?”的问题,并尝试给出某种解答。通过“善(好)生活”、“利益(关系)”和“人性(潜能)”三个核心概念,作者力图阐明道德之于人类生活的内在性,并从人类的生活目的、行为方式和人性潜能三个基本方面,揭示人类道德生活所内含的美德一目的论与规范一道义论之双重维度。  相似文献   

11.
休谟主张从人性内在的情感欲望出发来解释人们的道德行为,但这种解释走向了一种道德相对主义,无法为人们的道德生活提供普遍的价值规范。正义不同于道德,正义作为一种公共性规范对所有愿意合作的人应具有普遍约束力。休谟在解释正义问题上特别强调理性慎思的作用,当然休谟的解释并不是重回理性主义的老路,不再是强调理性主导并支配情感,而是把情感作为行动的动机,凸显理性慎思对情感欲望的调整和引导作用。本文最终试图证明,休谟不是单纯靠情感来解释正义,而是基于情感与理性慎思的相互作用来解释人类实践中正义原则的建构。正义的建构是人们综合情感和理性因素反思平衡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何谓Autonomy?     
Autonomy①一般被理解为个人根据自己的理智推理和动机欲望过自己生活的能力,而这些理智推理和动机欲望都不是操控性和歪曲性的外部力量的产物。对于康德而言,Autonomy的观念专注于人类理性意志。在《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一书中,康德解释说,人类思想所固有的自由意志正是  相似文献   

13.
孙冬 《学海》2012,(3):166-171
本文结合拉康和列维纳斯关于"他者"和"无限"的理论来分析南京作家赵刚小说中不可言明的欲望以及主体和他者之间冲突和紧张关系。拉康意义的"他者"在赵刚的小说中可以分为想象他者、象征他者和真实他者以及作为真实界残余的小他物。他们是提示主体内在匮乏的欲望客体、是无法穿透之晦暗之物、是他人和秩序符号等。赵刚小说中的时间和空间表现出明显的异变,这种异变也同样体现在主体与他者的关系上面。  相似文献   

14.
人为万物之灵,故生而就有欲。什么是欲呢?欲就是人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者是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和欲望。若是一个无欲无求,则会被认为非痴即傻,因此有欲是正常的,凡是合法合理又有所制约,而且对人类有裨益的欲望,皆是无可非议的。婴儿出生后就有食欲,时间不长就想要奶吃,这也可以就是生而有欲吧,再如致富欲、求知欲、创作欲等等,这些都是人生不断进取的本能和善良的企盼,也是通向幸福的阶梯。故此,凡是正常合理的欲望,不但无可非议,还是我们应该鼓励和提倡的。然而,欲也需要有限度,有节制,否则,任其泛滥就会铸成大错,…  相似文献   

15.
无论是人类的童年还是个人的童年,歌唱和舞蹈大都是一体化的.歌也罢舞也罢,都是人类表达某种情感、愿望的方式,这种情感、愿望的表达是全身心性的,而无法说某些方面归歌唱、某些方面归舞蹈.  相似文献   

16.
知识,命运和幸福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1 思想的欲望和相关性如果某种哲学与生活问题失去相关性 ,就一定缺乏意义。它可以随便是什么 ,人们也就可以不经心地对待它甚至不理它。我曾经论证说 ,最大的问题未必是最重要的问题 (参见拙著 ,1 997年 )。经典哲学研究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往往引起思想的欲望 ,但毕竟太远 ,太远就缺乏与生活的实际相关性 ,因此不是最重要的问题 (尽管可以思考 ,就像纯数学的谜题 )。人的生活意义只能在生活本身 ,而不可能在生活之外 ,假如在生活之外就恰恰意味着生活本身没有意义或者很不重要。因此只有切身性的问题才真正非面对和思考不可。切身的世…  相似文献   

17.
德勒兹从微观视角出发,放弃了马克思以生产力或人的生存状况为人类社会划界标准的立场,根据欲望的运作机制及管理方式把人类社会划分为原始的领土机器、野蛮的专制机器、文明的资本主义机器三个阶段。领土机器是一种组织结构较为松散的社会集团,用大地作为管理欲望的手段,记录着生产对象以及生产方式。专制机器用抽象的符号取代大地的符号,启用了全新的编码体系及登记方式,对欲望实行超编码操作,这构成了国家的本质操作,法律是超编码的工具。资本主义机器通过吸取欲望流的剩余价值获取利润,资本的本质可以描述为数学意义上的微分关系。"欲望社会形态"思想某种程度上承继了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可以解释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情况。  相似文献   

18.
在道德生活中,人们总是无法回避"人应该怎样生活"这一苏格拉底问题,其实质是要解决美德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人们往往通过反思正义、智慧、节制等具体美德是否促进幸福来论证上述问题,但是鲜有人系统地论证"忠诚"与幸福的关系。忠诚对幸福的影响要么被忽略了,要么被视为对幸福不那么重要。我们试图从儒家伦理、美德论、功利论、义务论和积极心理学等维度论证忠诚对人类幸福具有某种促进作用,但是尚未找到充分的证据证明忠诚与幸福具有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9.
可持续发展的权利观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它不仅承认人是权利的主体,还承认地球上所有生命物种都是权利主体,使权利主体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相应的权利范围也应从人扩大到整个自然界。新权利观对人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人类要更加理性地运用自身的权利,限制自身的权利欲望,尊重动物的生存发展权,处理好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互利互惠发展。一、现代权利解读1.人类权利溯源“权利是一个历史范畴”。人的权利实质上体现了人类对自身的生存环境及某种可达到的条件和要求的认识和期待,反映了人类对人与人…  相似文献   

20.
《思维科学通讯》2006,(4):16-31
(一)艺术思维对象 艺术思维的对象是什么?一般答案是:人的生活。确切一些的答案我以为是:艺术思维的对象是人们人文感受到的那一部分人的生活。接触到现实生活,人们会产生种种感觉。如果伴随这种感觉还引发某种心理反应,如爱和恨、喜和优等等,使这种感觉更加深刻,这就是感受。如果说单纯感觉还是人的感觉器官的自然生理功能,感受则是被人的意识强化了的感觉。如果某种感觉是被某种人文意识——即人所生成或接受的与人类生活有关的某种文化为内容的意识——所强化的感觉,那么这就是人对事物的一种人文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