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冀朋元  王成礼 《学海》2006,(6):117-120
行政人是“经济人”的特殊形式,其“经济人”的本质属性及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失衡是行政人道德风险产生的内在动因。要避免行政人道德风险的产生,就必须建构以“经济人”假设为逻辑起点,以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均衡相等、内控与外控相结合的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2.
败德行为与不对称关系有着内在联系。不对称关系弱化了对主体行为的约束 ,降低了败德行为的实施成本 ,从而对品性不良者选择败德行为形成激励。不对称关系是多种多样的 ,其性质和程度不同 ,败德行为发生的性质和方式也有别。在积极培育主体健全的道德意识的同时 ,通过建立一套民主化和公开化的社会机制 ,尽可能使行为主体之间形成一种对称的权力、信息、利益等关系 ,是遏制和克服败德行为 ,形成良好社会道德秩序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条件。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的道德性及其制度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般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有效率的经济模式。在市场经济中,活动主体是所谓“经济人”。按照经济学家的理解,“经济人”是指根据自己的理性来从事经济活动、选择经济行为的个人。而经济学家所假设的理性,在经济学范围内被赋予独特的涵义。路斯和莱法曾从博弈理论的逻辑出发,将“经济人”的这种理性定义为:“在两种可供选择的方法中,博弈者将选择能产生较合乎自己偏好的结果的方法,或者用效用函数的术语来说,他将试图使自己的预期效用最大化。”①“经济人”的理性所设定的目的,是符合“经济人”的个人偏好的目的。或者说,“经济人…  相似文献   

4.
董书章 《心理科学》2001,24(5):623-624
经济学对竞争与垄断的分析借用了价格均衡,停留于需求、供给以及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价格的均衡只取决于供求函数。供大于求,价格低;供少于求,价格上涨。价格在供求的规则面前,没有回施余地。卖方竞争将促使价格下降至边际成本=边际效益,高于边际成本的边际价格吸引更多的竞争者,低于边际成本的价格将使一些卖方退出竞争。对买卖双方垄断价格分析,经济学经常以劳动市场为典型例子,在考虑供方受地理位置、专业化限制的同时,买卖双方同样根据“边际效益一边际成本=最大化”拟定价格,达到买(卖)方对卖(买)方的剥削目的。  相似文献   

5.
从时代语境出发,对制约医患关系的“经济人”假设加以反思。指出“经济人”假设对人“自利”性的强调以悬置伦理道德属性为代价,决定了该假设不适宜作为具有“利他”性质的医患关系的指导价值观。当前医患矛盾的根源在于“经济人”假设不恰当地泛化应用。最后提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6.
分析医保支付方式对医生行为的影响,探索完善医生代理人作用的最优医保支付方式。根据经济学中的成本效用理论推导中性医保支付方式的经济学原理,从而验证经济中性支付方式存在以及对医生行为影响的可能性。证明采取以医疗服务数量无关的预付制为基础,混合以边际成本小于边际费用的按成本支付制度可以实现医保支付的中性。这种支付制度不仅能促进医生完善其代理人作用,而且有助于抑制医生诱导需求和参保人的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7.
孟宪平 《学海》2012,(2):10-22
非制度化行为及其效用既决定于行为者的主观努力,也决定于制度的有效性和约束力,还受到社会习俗和传统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如果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非制度化行为的变量参数、博弈形式、策略选择、成本核算、心理预期等是行为主体优先考虑的因素。非制度化行为的策略选择与利益驱动有关,其运行方向决定于不同个体或团体的力量对比和博弈能力,它的成本和收益是一定条件下的帕累托优化或纳什均衡。非制度化行为的策略选择还与行为主体的"情景信任"、"品质信任"等因素有关,其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用是推动行为主体跨越制度边界的重要因素,其中不仅有"风险厌恶"基础上的"效用最大化"追求,也有"风险偏好"引起的行为偏激。非制度化行为中,行为主体对基本变量的把握、对行为策略的选择、对行为效益的权衡以及对行为风险的判断是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8.
关于“经济人”假说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经济人”假说是构建西方经济学大厦的重要基石 ,“经济人”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 ,并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人大体经历了古典经济人、新古典经济人、泛经济人三个发展阶段 ,不同阶段的经济人具有不同的伦理特性和科学价值。全面、辩证、动态地分析、评价经济人的伦理特性 ,对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经济人”的价值理念刺激了医疗行业的逐利行为,我国公立医院公益性淡化已然是事实,医生的“公共性”日渐缺失.医患之间的信任危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严峻,很重要的原因是医生的价值取向的迷失.医生确实面临多价值选择冲突,但过分强调“经济人”特性,而忽视公共性的重要,已然导致了种种恶果.所以,应当重视医生“公共人”的角色定位.医生和医院要回归对医疗职业本性的认识,让医生成长为“为了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而工作”的“公共人”,让医院回归“为社会公众谋取利益,追求社会效益目标”的公益性.  相似文献   

10.
“经济人”的价值理念刺激了医疗行业的逐利行为,我国公立医院公益性淡化已然是事实,医生的“公共性”日渐缺失.医患之间的信任危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严峻,很重要的原因是医生的价值取向的迷失.医生确实面临多价值选择冲突,但过分强调“经济人”特性,而忽视公共性的重要,已然导致了种种恶果.所以,应当重视医生“公共人”的角色定位.医生和医院要回归对医疗职业本性的认识,让医生成长为“为了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而工作”的“公共人”,让医院回归“为社会公众谋取利益,追求社会效益目标”的公益性.  相似文献   

11.
汪岩桥 《学海》2007,1(3):143-149
本文在肯定“经济人”假设及其理论应有意义的前提下,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归纳西方经济学社会科学研究相关成果,结合现代世界经济活动的新特点,对“经济人”假设以及与之紧密结合的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批判。文章进一步探讨了这一理论存在问题的根源所在,认为从根本上说是脱离了人类的实践本质,脱离了人类行为的社会性特点。文章同时认为,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通过积极的理论批判和理论建设,构建综合性理论学说,是把握经济活动规律,正确指导现代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理性经济人”理论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出发点。这一理论提出以来,引发了来自个不同层面的反思和争议,至今仍然聚讼不已。虽然如此,这一理论却早已越出经济学自身,在社会科学的许多方面产生了广泛而且持久的影响。我国理论界和现实发展中真正遭遇“理性经济人”问题,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事情。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界的许多学者对“理性经济人”理论进行了相当广泛的研究,但至今还没有形成共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这一理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日益凸显,成为我国经济学研究和社会建设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理性经济人…  相似文献   

13.
汤正华  韩玉启 《学海》2005,(1):186-190
本文认为对泰罗科学管理理论是以“经济人”为人性假设、以物为本的管理的看法其实是对泰罗科学管理思想本意的曲解 ,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不能单纯理解为经济人人性假设 ,它包括着丰富的管理伦理思想。从伦理角度分析泰罗科学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伦理思想的建立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打造“无红包医院”的实践进行了经济学解读,认为该院从“成本-收益”角度入手约束员工行为,确保“无红包医院”名副其实,是一种合理的制度安排;实践“无红包”承诺,既增进社会福利又促进医院自身发展,是一个互利共赢的成功范例;通过打造“无红包医院”品牌消除非对称信息,赢得长期稳固的竞争优势,是一项富有远见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5.
试论经济人的道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方古典经济学认为 ,经济人的利己行为通过市场可以转化为道德行为。然而二百多年的经济实践并未证实这一理论 ,其根本的问题在于经济人的利他并不是道德意义上的利他。加强经济人的道德建设 ,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6.
机会主义行为产生的前提之一是信息不对称,而失信行为带来的预期收益远大于付出的成本,则强化了机会主义动机。艺术品由于其特殊性质,交易过程中的机会主义行为更为严重。综合来看,公民道德感的提升、契约精神的构建理应是治理艺术品市场中机会主义行为的根本措施,但就目前社会大环境来看,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经济人思想:经济伦理学的理论基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是古典经济学宝贵遗产中最重要部分的"经济人"思想,在经历了不断的被批评和被修正以后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经济人"思想之所以成为经济伦理学的理论基石,在于它实事求地回答了市场体制之下驱动人的行为的动机和经济活动为什么应遵循一定的伦理规则这一根本性问题.因此,经济伦理学的理论建构必须以"经济人"思想为立论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8.
齐胜利  崔小敬 《法音》2022,(5):42-47
<正>以唐代寒山、拾得公案及其诗歌为核心的天台三圣(丰干、寒山、拾得)文化对后世禅宗及高僧大德接引学人的方式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元代禅林中,对于寒山诗的阐释、引用既继承了宋代禅林的思想传统,如对于“水牯牛”“圆月”等禅趣意象的继续使用,同时也有了新的诠释和发挥。  相似文献   

19.
进化生命史理论有助于我们去分析个体是如何在综合考虑成本和收益,以及权衡不同发展模式之后,发展并形成环境决定性的生命史性状。它提供了新的视角去理解早期环境与行为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一科学问题。基于现有研究结果,研究新进展总结概括为三方面:(1)揭示生命史策略的中介心理机制;(2)提出“依恋-资源控制理论”;(3)对“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20.
郭晓薇  贺荟中 《心理科学》2003,26(6):1121-1122
1 引言股票投资者的过度反应行为是投资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1998年Barberis ,Shleifer,和Vishny基于代表性启发式等认知偏差提出一个解释股民过度反应行为的模型(取模型提出者的姓氏缩写 ,简称为BSV模型 )。该模型认为 ,在不知道资产价格的随机游走的规律 (即资产价格不可预测 ,宏观上看涨跌可能性各 5 0 % )的情况下 ,投资者往往根据股票收益反转的频率产生不同的认知偏见。在收益反转频率较高的时候 ,个体容易产生局部代表性启发式认知偏见 ,认为资产价格变化规律遵循“回复均值模式”(mean re vertingregime) ,在一个平均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