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万古尘寰一刹那,方觉处处是家乡”,十年前,我在《佛教文化》上发表的文章中有一首七律,其中最后两句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万古尘寰尚且是一刹那,何况是十年的光阴。《佛教文化》在2002年的雨季,第二次脱胎换骨,面目一新。主编还是十年前的那个主编,发行还是十年前的那个发行。十年前因期刊而成就的读友,凭着期刊的殊胜因缘,今天又重新见面了。是十年前的《佛教文化》与您结下了法缘,十年法雨,《佛教文化》从坠地之婴儿变成了行将弱冠的少年,虽然十年间《佛教文化》之言行充满了稚气,但是您用您的慈悲,善待着期刊编辑的不成熟,我们深深地感谢您的宽容。我们非常怀念十年前数万的读者,我们相信会与老读者再续十年前之旧缘,并且,还将不断地与新读者结下新缘,与新、老读者在一个坛场中共饮法露。《佛教文化》的编辑思路会比十年前更宽;发行渠道会比十年前更广。  相似文献   

2.
几年前,由于工作关系,我们读到了一部名为《有神论的新载体和新时代、新宗教运动》的书稿,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钟科文先生。 1996年5月,此书以《气功与特异功能解析》为名公开出版。钟科文先生在书中主要批评的是以科学的名义神化、巫化气功与特异功能的现象,并从宗教发生学角度提请人们注意那些打着传统“气功”和“人体特异功能”招牌,宣传有神论的活动。细读此书,不难发现类似今天“法轮功”这  相似文献   

3.
<正> 《佛教文化》一八万四千法门之舟楫《佛教文化》一三大语系佛教之园地《佛教文化》期刊是由国家宗教局主管、中国佛教协会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综合性双月期刊。是以全面、系统的方式介绍中外佛教文化、学修体验、艺术种类、佛教文史、佛教文化交流等为主的佛教文化刊物。《佛教文化》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家以"佛教文化"命名的专业性期刊杂志。自1992年创刊以来,深受海内外广大信众和佛教文化艺术爱好者的欢迎和青睐。  相似文献   

4.
1988年1月,新闻界掀起一股张宏堡热。1月2日,《中国青年报》报道:《神奇的故事——气功大师张宏堡小记》;8日,《北京青年报》报道:《张宏堡掀起气功热》;22日,《中国电子报》报道:《张宏堡在中共中央党校开办气功班》;31日,《天津日报》报道:《中华养生益智功风靡京城知识界》。 1988年1月,《武魂》杂志第1期,发表了张洪林“气功外气发放之我见”的文章。这是张洪林针对当时“外气”浪潮,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第1篇批评“外气”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张洪林首先批评了“内气外放”的观点,同时也指出所谓“外气”就是受暗示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院20059月6日《关于公布2005年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的公告》中公布的145名院士候选人中有—位身份特殊的人物,他就是“国际严新气功学会”科学顾问佘振苏。作为院士候选人,我们感兴趣的是佘振苏对于严新气功这样的神秘事物的笃信。佘振苏笃信严新气功,是由他的《严新气功与人生事业——我的学功过程》透露出来的,这篇收录在《严新气功文集》亲历文章  相似文献   

6.
敬告读者     
2003年的《佛教文化》已经出版到第三期了。前两期发行以后,我们收到了许多读者来信,也读到了好多善意的批评与充满关爱的建议,从采用纸张到期刊的版面,从栏目的设计到来稿的选登,都有读者谆谆告诫我们,苦口婆心地劝谕我们,批评我们,当然也有不少读者表扬我们,说了我们的期刊不少好话,赞扬我们的办刊思想,感谢我们刊载的文章。所有  相似文献   

7.
梵音     
王宇 《佛教文化》1993,(4):17-17
常常遇到这样的朋友——他会说,我不懂佛教文化,而且和它没什么关系。然而,促膝短谈不过十几分钟或几十分钟,他却开始承认,只要是一个中国人,一个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的中国人,不可能与佛教文化没关系。更有趣的是,许多人回到家一问,原来自己的老父亲或老母亲竟然谙熟佛教文化,甚至能把《金刚经》倒背如流!而这,也竟然是他们从来都末曾关注过的,因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问之后,他们的心境忽然大变,他们忽然觉得佛教文化与自己的关系是那么亲近,那么久远,那么值得深思。是的,浸透了我们列祖列宗认真思索、严肃探讨、辉煌创造之心血的佛教文化,在人生旅途上真该多想想它了。  相似文献   

8.
《佛教文化》期刊是由国家宗教局主管、中国佛教协会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综合性双月刊杂志。是以全面、系统的方式介绍中外佛教文化、学修体验、艺术种类、佛教文史、佛教文化交流等为主的佛教文化刊物。《佛教文化》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家以佛教文化命名的专业性期刊杂志。自1992年创刊以来,深受海内外广大信众和佛教文化艺术爱好者的欢迎和青睐。  相似文献   

9.
在金陵协和神学院编辑部工作的这些年,不时会有同学和同工问我,怎样的文章可以算得上是好文章呢?我也曾给出一些零零散散的建议和意见。前几年我在豆瓣人气作者舒明月的《大师们的写作课》一书中《所有的写作,都是为了被阅读》一文中读到她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觉得颇为赞同。她认为"四有文章"才是"好文章"。  相似文献   

10.
《法音》1992,(2)
王仲尧先生《论佛教文化交流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一文,概要回顾了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历史,指出历代高僧积极传播佛教文化的努力,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有巨大促进作用。这些文章都有相当的深度,可读性较强。象这样的稿件,必能赢得读者的喜爱。  相似文献   

11.
一《佛教文化》编辑部诸位老师 :您们好!你们工作忙 ,所以我长话短说 ,就读近两期《佛教文化》的印象 ,提点建议 ,好吗?我觉得读《佛教文化》很沉重 ,很累 ,没有趣味读下去。首先简单自我介绍 ,我姓韩 ,大专、学文史 ,虽未皈依 ,心中作佛弟子已六七年了 ,佛经也少有收藏。可我想大家可能同意我的看法 ,当今的人 ,对古文毕竟陌生 ,偶尔一读 ,会很吃力 ,繁体字都认不下来。《佛教文化》无论纪念先贤大德 ,抑或搞个专题 ,均无可厚非 ,但其中文章很可能与作者的文化修养有关 ,多数古意盎然。我看得懂 ,看得进 ,也偶尔稍有领悟。但不知对更多更…  相似文献   

12.
今天我能在此读到郭正谊在1991年发表的&;lt;从“宇宙语“说起&;gt;之文章,非常高兴.“我们迫切希望气功界能以气功的真谛,正本清源,自我调理,纠正“走火人魔“的偏差,在科学的道路上发扬光大.“我从郭先生这十年来的呼声中,清晰地感到了气功界真正的科学春风.……  相似文献   

13.
菩提一叶     
《佛教文化》创刊号上,我们曾献给大家一段很重要的经文。今天本栏目要摘给大家的菩提一叶,还是从这最基本的教义说起。  相似文献   

14.
时值阳春三月,人们在“猫”过一冬之后,纷纷走向户外活动。在北京的各个公园和皇城根下,你会时常见到一群群的人们在那里练气功,练完功之后往往还要留在那里聊上好一阵子。聊的内容有一个非常普遍的话题,就是“佛教和气功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似乎是当代中国人一个水远说不尽的话题,《佛教文化》杂志近几期来对此加强关注,也是情理中事。本期安排的《再谈佛教与气功》则代表了读者群中又一部分同好的意见。与此相关联的,“佛教是不是迷信”更是一个引起越来越多当代人感兴趣的话题,《佛教并非宿命论》继上次《佛教不是迷信》一文之后,或许再次引发您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佛教书讯     
《佛教文化》1991,(3):102-104
1990年本刊学术动态上曾报导了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正准备编印一部《嘉言书法集·佛言禅语篇》,现该书的稿件一百余幅名家书法作品已全部收齐裱好,并拍摄制版交由中国书籍出版社付印。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还准备在明年适当的时候将原作展出,以供广大佛教信众及书法爱好者欣赏。  相似文献   

16.
《中华佛典集成》简介新书评介《中华佛典集成》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的专家、学者,经过数年的整理研究编辑而成。其目的是为热心於宏扬佛教文化,开展佛教研究及其他相关学科研究的佛学界、学术界朋友们提供一部必备的佛典资...  相似文献   

17.
去年第五期《佛教文化》所刊的牟钟鉴先生一篇文章《研究宗教应持何种态度》,被国内外影响甚大的《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之后,对于宗教究竟“应持何种态度”似乎成了《佛教文化》期刊一个甚为微妙的“情结”。今年的几期卷首语,也多半是围绕这个“情结”来说的,承读者谬许。近日还有《读书》杂志的读者,拿来上面一篇我的文章《佛寺与宗教学系:相隔有多远》,与我探讨,探讨的还是这个“情结”之下的话题。坦率地说,对宗教究竟“持何种态度”固然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但是《佛教文化》没有也不可能就这个问题提出任何新的发明见解。因为…  相似文献   

18.
重要启事     
尊敬的读者: 自2005年起,中国佛教协会主办的《佛教文化》将改版并自办发行。 《佛教文化》自1992年创办以来,一直得到中国佛教界的高僧大德和四众善信们的全力支持,倾心爱护。到今天她已成为在大陆与港澳台地区都享有较高声誉的一份佛教刊物。《佛教文化》旨在传播以佛教文化为主的宗教知识,宣传以佛教正法思想为指导的人生观、生活观、  相似文献   

19.
筹办“专号”,对许多杂志来说,想必都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今年开年以来,《佛教文化》和《法音》都不约而同地各自筹办起专号来。《法音》青睐杏花春雨的江南,而《佛教文化》看中的是骏马秋风的塞北。承《法音》同仁抬举,约我为他们的江苏专号撰文,我写了一篇《尽大江东去,余情还绕》,自以为可略补写江苏佛教“只见寺庙不见人”之偏。回过头来,在筹组《佛教文化·山西专号》时,我们和山西佛教文化研究所的温金玉先生等诸位进行了反复策划,但是,真地等到我们来编辑时,我立刻想起了“看花容易,栽花难”的道理──要说起“只见寺…  相似文献   

20.
心中的莲花     
邂逅《佛教文化》,还要感谢一位好友的推荐。身边有好几位朋友,痴迷于佛教文化,常常一个电话打过来,大半天和我滔滔不绝地讲佛家道义,心中不禁疑惑,这佛教文化怎有如此魅力?巧在另外一位朋友推荐《佛教文化》这本杂志,终于让我有机会一解心中的好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