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11月3日晚,可容纳观众一千多人的杭州剧院座无虚席,由台湾佛光山星云法师率领的近百名台湾佛光山梵呗赞颂团团员和杭州佛教梵呗团的90名法师,在此联袂上演了一场精彩纷呈的两岸佛教文化交流音乐会。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两岸梵呗团演出了钟声偈、戒定真香、三宝颂等十余  相似文献   

2.
台湾佛光山数十年来“人间佛教”思想的不断丰富与实践,使得当代“人间佛教”的发展呈现出最具代表性的“星云模式”。论文基于星云大师“人间佛教”思想及在佛光山的深入实践,梳理和总结了当代人间佛教的“星云模式”,并认为以佛法建设为中心的弘法利生模式、以佛教社团为中介的资源动员模式和以人间佛教为纽带的社会信仰模式,是当代人间佛教“星云模式”的三大要件,是佛光山“人间佛教”思想得以实践,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更体现了星云大师博大精深的佛教社会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慧能“得法偈”中“佛性常清净”到“本来无一物”的改动,历来颇多争论。而慧能偈与神秀偈的对勘以及‘坛经》中“心”、“佛法”等概念的辩析则足以表明,“佛性常清净”完全可以理解为“本来无一物”,后者表示了禅宗史对慧能禅理解的深化。  相似文献   

4.
中唐佛教居士庞蕴自参马祖道一、石头希迁二大师以后 ,享誉禅林。他的“心空”、“日用”、“空诸所有”三偈表现了其一生禅悟的境界 ,在禅林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庞居士每个境界都通过诗偈表现出来 ,能供不同层次的人参悟 ,故此三偈在禅林中的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5.
2004年2月1 5日至29日,中国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圣辉大和尚率大陆佛教音乐团赴台湾与佛光山梵呗团共同举办“海峡两岸佛教音乐展演”活动。两岸僧人分别在高雄佛光山、高雄文化中心、台北林口体育馆、台北国文纪念馆演出四场,均获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6.
缘起与性起     
《法音》1992,(4)
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佛法浩瀚深广,法门八万四千,有无一以贯之者?曰:若论一贯佛法者,当数缘起法。此法可谓全部佛法的基本原理,佛教义理之纲宗,被视作佛陀之法身。缘起义的至极理趣,名曰“性起”。佛法,若广而言之,则三藏十二部教海,洋洋亿万偈,直饶说得天花乱坠,地老天荒,犹说他不尽。若略而言之,则可总摄于一“缘起偈”。昔日印度各地建塔造像时,皆在塔基或佛像内安置此偈。《造塔功德经》载其偈云:“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  相似文献   

7.
《佛教文化》2009,(2):22-23
2009年4月1日,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闭幕典礼在台北小巨蛋体育馆隆重举行,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长老在闭幕典礼上宣读“世界佛教论坛第二届闭幕宣言”。  相似文献   

8.
缘续叩钟偈     
子夜,窗外雪簌簌地下着,屋内灯光暖暖地照着,一种似曾相识的静谧。我不由打开录音机,“当——”钟声响起,“洪钟初叩——,宝偈高吟——,上彻天堂——,下通冥界——……比丘尼清远的声音袅袅荡开,刹那间我恍惚又回到宝岛,沐浴在慈光寺小舍的灯光中,静品慈光的偈唱…… 慈光寺是我们大陆学者一行在台湾的“家”,它并不大,住起来却也温馨。每次参访我们都从这里出发去各地,再一一回到这里。早晚清唱叩钟偈是慈光寺的特色,在一个月的暮鼓晨钟生活中,叩钟偈不知不觉地沉淀到心灵深处。 记得初到慈光是到达宝岛的第五日深夜,奔波几日的我们立刻沉沉睡去。不知几时,“嘭,嘭,嘭”尖锐的敲击声打破沉寂。不约而同,大家惊坐而起,  相似文献   

9.
《法音》1989,(2)
人有人的性格,物有物的性格,天地日月有天地日月的性格,树木花草有树木花草的性格,甚至每一机关团体,都有每一机关团体的性格。人和物性格如此,佛光山是一融和传统与现代佛教的道场,所以佛光山亦有佛光山的性格,今将佛光山的性格略述如下: 第一、佛光山有人间的性格:我们的教  相似文献   

10.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大致有两条主要的传播途径:其一是僧团的传教;其二是佛经的传译和流通。就佛经而言,不仅其数量极为可观,而且其外在形式亦有艺术化的倾向,其中篇幅较短,以四、五言为主的“偈颂”与中国传统诗歌极为相似,这使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僧人对这一形式非常喜爱,他们常借偈颂传法于后学。在传法布道中,为了增加内容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僧侣们便注意在偈颂中自觉地略施文采,融入自身的情感,久而久之偈颂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由单纯地阐释佛理变为情理交融的混合体,这样一种被称为“僧诗”的诗便发展起来。与此相联系,在中国僧…  相似文献   

11.
在赵朴老骨灰撒放东海的日子里,茗山老法师撒手西归了!去年朴老逝世茗老亲临北京,在灵堂见到朴老五年前自书临终遗偈,他也写了八句临终偈:“秋水鱼踪,长空鸟迹。若问何往,往生净域。觉而不迷,生必有灭。乘愿再来,何须悲泣。”  相似文献   

12.
心如明镜台     
禅宗公案 神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祖曰:“汝作此偈,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  相似文献   

13.
在佛门中有一首流传久远的偈诵:“今日示尔修道法,即在吃饭穿衣间。一言说破无别事,饥来吃饭困来眠。”这首偈诵说出了禅宗学徒修行的基本途径与方法。禅宗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历代禅宗祖师都认为,禅宗的修行是在日常习见的行为中实现的,一切都是平淡自然。禅师们既不主张弟子们通过读诵经典而逐渐悟入佛之知见,也反对弟子们通过参禅打坐的方式来证道。  相似文献   

14.
最初作为佛教诗体的名称,"偈"是一个音译字,对应于梵文的Geya.随着佛经的传译和佛教深入中国民众的生活,道教经典也将其中的歌唱作品称作偈,文人作品中也出现了偈.翻译佛偈一般一偈由四句构成,也存在二句、六句、八句、十二句构成一偈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慧能“顿悟”说之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慧能“顿悟”说之评价孔繁中国佛教史发展到慧能,经历了一场革新,这就是慧能"顿悟"说的提出。虽然在慧能以前就有佛家提出过"顿悟",然而只是到了慧能才对"顿悟"赋予新的内容。一、从慧能的偈说起要了解慧能的"顿悟"说,首先要谈他那著名的脍炙人口的偈:普提本...  相似文献   

16.
近代佛学大师李叔同(法号弘一)在他的绝笔偈中有两句云“花枝春满,天心月圆。”这是说得道高僧已修行圆满,这时的圆寂,正是进入涅 妙境的最好时机。弘一大师在这里用“花枝”两个字,而不用“鲜花”、“绿叶”之词,这是大师深谙禅机,对人间造物的深刻体察才把“花枝”这两个字写入他的绝笔偈中,这也正是俗辈所不能者。 佛禅讲究布施,讲究奉献,讲究平常心。而花枝在俗尘中正是担当奉献的角色。用爱心呵护别人,奉献自己以一颗平常之心,对待荣辱,看待生活。 在万物充满生机的春天,大地锦绣。花朵在枝头绽放,鸟雀在校间欢唱。当…  相似文献   

17.
随着佛教的传播,偈颂与十二分教的其他文体,如譬喻、本生、因缘不断结合,产生出新的文体形式——譬喻偈颂、本生偈颂和因缘偈颂。偈颂的三种复合文体表现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强化了三种文体的文学兴味,对大乘佛教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佛教文化》2016,(6):3-3
为弘扬佛法、培育人才,促进南北传佛教交流等重要目标,台湾“中华人间佛教联合总会”11月6日在高雄佛光山召开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热心耕耘人间佛教的200多位僧信参与盛会,在会中凝聚共识,集思广益,探讨如何落实人间佛教,建设人间净土。  相似文献   

19.
闻缘起偈见解脱义妙音智在北传和南传佛教的文献中,都有舍利弗、目犍连闻偈悟道,皈依佛陀,成为佛陀的上首二大弟子———“如来双胜”的记载。如南传律藏犍度《大品》(Mahāvagga)对此事的记述大致如下:当僧伽已扩大到千人以上时,佛陀率领大比丘众来到了摩...  相似文献   

20.
《法音》2008,(12):65-65
11月8日,浙江雪窦寺露天弥勒大佛开光法会暨“2008中国f奉化1雪窦山弥勒文化节”在雪窦寺隆重举行。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长老.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长老.澳门佛教会理事长健钊长老,中国佛教协会副长戒忍、觉醒法师: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浙江省委副书记夏宝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