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奎因奎因批评模态逻辑的武器是所谓的等词可替换性原则。根据他的表述,“这一原则规定:给定一个真等同陈述,可以用它的两个词项中的一个替换另一个出现在任一真陈述中的的词项,得到的陈述仍是真的。”(Quine,2004,p.360)显然,这一原则在模态语境下是失效的,因为将真等同陈述“行星的数目=9”中的一个词项“行星的数目”替换另一个出现在真陈述“9必然大于7”中的词项“9”,得到的陈述“行星的数目必然大于7”却是假的。照一般意见,“9大于7”是数学真理,是必然的,而“行星的数目大于7”是事实真理,不是必然的。(同上,pp.363-364)等词可…  相似文献   

2.
标点符号是一套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正确地运用标点符号,能使书面语言更好地发挥交际作用。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就得知道每一种点号和标号的用法及其作用。仅以句末点号为例:句号:一般用在陈述句末尾,表示陈述语气;问号:一般用在疑问句末尾,表示疑问语气;叹号:一般在感叹句末尾,表示感叹语气。同样一句话,句末点号不同,所表示的语气就不一样,句式也不一样。如。①他来了。②他来了? ③他了来!例①句末用的是句号,表示的是陈述语气,是对“他来了”这个事实的陈述说  相似文献   

3.
四、实验哲学传统科学哲学家十分强调观察事实在控制理论增长中的作用,并以一种日益复杂的方式试图在理论陈述和观察陈述之间建立起逻辑的联系。但是,他们很少注意观察陈述如何从实验实践中产生,只有简单地从哲学上假定已经确立的观察陈述是科学研究的可靠的经验基础。库恩的著作揭示了这样的事实,观察陈述不能从事实陈述中建立,理论陈述也不能由观察陈述唯一确定;这促使人们关注观察事实的本性和起源。实验哲学开始注意获得观察事  相似文献   

4.
1976年,普特南在题为“意义与知识”的洛克讲座中开头就指出:“真理的本质是哲学中极为古老的问题。”该问题无疑引起了普特南的极大兴趣。在我看来,在极少数能抓住问题症结的哲学家中,他是出类拔萃的。然而本文要讨论的不是这个问题,而是一个前提性的问题,即我们究竟是如何获得真理概念的? 按照弗雷格以及随后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的看法,假如真理概念在某一思想的内容中具有中心地位,那么它的应用中的不确定性又是怎么回事呢?这种不确定性的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关于自然语言陈述条件式的真值这一悬而未决的问题。对弗雷格、《逻辑哲学论》,实际上还有戴维森来说,说明一个陈述应该为真的条件之间的差别,必须反映对该陈述的解释的一种差别;或者,反映以该陈述表达的思想的差异。然而,对陈述条件式有争议的哲学家无疑都以完全一致的方式理解这些陈述条件式。他们之间的分歧在于如何把真理概念应用到这些条件式中。如果弗雷格等人是正确的。如果实际上大家对陈述条件式的含义看法一致。为何在使用真理概念时曾出现不确定性呢?  相似文献   

5.
一、分析与解释当奥尔巴赫在《模仿:西方文学的现实表现》中写到,尽管荷马可以被分析,但不能被解释时,他是在提醒读者注意,并非所有的口头陈述都体现解释的结构。他还告诉读者,有的陈述为了被看懂,就必须加以解释,例如圣经及其继承者们的陈述。尽管《模仿》一书早已出名,但是它的读者没有充分注意到,使奥尔巴赫能够深刻地理解西方文学的恰恰是他严格地区别分析和解释、缺乏或忽视解释和有意识地进行解释。假定不懂得奥尔巴赫有意识地  相似文献   

6.
四 摆脱这种僵局的出路是什么呢?要找到这条出路,我们必须首先要问一下,是什么使我们陷入这种僵局的。简单的回答就是,我们所有困难的出现,都是因为我们倾向于对我们语言的所有句子假定一种实在论的解释,也就是说我们倾向于假设:适用于由它们所构成的陈述的真之概念,是这样一种概念,每一个这样的陈述都是确定地真或假的,而与我们的知识或认识方法无关。对于可判定的陈述,假定二值原则没有什么危害,或者根本就没有危害,因为根据假设,我们可以任意确定那些陈述的真值。正是当二值原则应用于不可判定的陈述上时,我们发现自己处在这样一种境地,即无法把认识到一个陈述什么时候已被确立为真或为假的能力,等同于有关它的真之条件的认识,因为它有可能为真,但这时我们却无法认识到它为真,或者它可能为假,而这时我们却无法认识到它为假。当我们处在这种状况时,只有具备以下条件时我们才能对认定一个说话者知道这个陈述的真之条件进行解释,这种条件就是,可以把这个陈述的真之条件描述为明确的知识,也就是说,可以以增进知识的方式阐述那种真之条件,并且可以描述说,对这个陈述的理解就在于陈述它的能力。若非如此,我们就不知道如何解释说话者关于这个陈述的真之条件的隐含的知识体现在哪里,因为很显然,仅仅根据  相似文献   

7.
浅析《论语》杂志的文体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半月刊是林语堂在1932年9月在上海创办的一个刊物,其目的,他在<与陶亢德书>一文中陈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蒯因借以反驳逻辑经验论的两个教条(相信综合陈述和分析陈述间严格的区别和每个有经验意义的陈述都有自己独立的经验内容)的武器是极端整体主义知识观,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因为 (1)蒯因认为诸科学陈述是逻辑地相互地联结在一起的,而且关于这些逻辑联系的陈述也是科学总体的一部分、。因而也逃脱不了受修改的厄运。根据蒯因的这一看法,那么我们便不能断定科学陈述间存在着这种必然的逻辑联系,结果是当处于科学织物外围的观察陈述与经验发生冲突时,这种冲突也就不一定必然影响到处于中央的逻辑数学陈述,因而对它们的修改也就不是必然的。(2)如果一切陈述都是不牢靠的,都可修改,那么蒯因的“所有陈述都是不牢靠的,都可修改”的陈述也是不牢靠的,可修改的。(3)科学诸分支的各种陈述间都存在着的某种联系绝没有蒯因想象的那样紧密,以致当某一个靠近外围的经验陈述受到冲击时,可以通过调整逻辑数学规律而保住该陈述。(4)蒯因的整体论坚持认为任何陈述与经验发生冲突时皆可通过调整科学体系的其他部分而使其成为真的,这导致相对主义  相似文献   

9.
由自我指称陈述引起的语义悖论,其标准的解决办法是把这些陈述全部当作无意义的语句不予考虑。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A.N普赖尔叹息,这种笼统的解决办法未免过激了。他极力主张采取一定的步骤,对自我指称陈述加以选择。普赖尔的方法是说,只有在显然无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同一陈述是必然的 作为一种特殊的模态种类的命题,同一陈述指的是,任何命题,其中的事物a和事物b同一,这里a和b可以是任何事物.某些同一陈述是事实上真的,某些是事实上假的,某些则是明显地必然真的.  相似文献   

11.
假设的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发生的事件,因为它们处在过去的位置上,因而不能重新创造或者加以控制。由于这个原因,通常认为在历史著作中不能接受假设的或者与事实相反的陈述。例如,J.李约瑟(Needham)说:“对这个问题进行考查,即假若某个事实的历史发现者不曾在世,这个事实是否会被另外的某个人所发现,必定是无益的,而且很可能是没有意义的。”与事实相反的陈述,就是以某个已知的实际上虚假的假定,也就是以不可能与已知事实相符合的假定为基础的陈述。这样的陈述也叫做逆事实陈述。这类陈述相当于带有虚假陈述P的“假若”条件句。就X是事实而言(不论Y是否发生),“假若X不是事实,Y就不会发生”就是一个逆事实陈述。例如,X可以是“麦克斯韦系统阐述了电动力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陈述性记忆形成和巩固的神经机制,并对经典模型进行了修正和拓展。主要观点是:陈述性记忆的存储和巩固依赖于新皮层不同脑区之间建立新的联系,内侧颞叶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当陈述性记忆完全巩固后,信息的存储和提取完全依赖于新皮质;一个完整的陈述性记忆的信息被分别存储在解剖上分离的语义记忆与情节记忆存储系统内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活跃在科学哲学阵地上的结构主义流派已崭露头角,显示出强大的生机。它的主要特点在于,通过集合论谓词下定义的方法把科学理论形式化。结构主义提出用莱姆塞-史尼德语句形式来陈述理论的经验内容,其目的是为了避免传统科学哲学在观察陈述和理论陈述问题上所带来的认识论困境。结构主义对当代科学哲学的重要贡献在于用静态的形式化结构处理科学理论动态发展的思想,至少在五个方面优于传统的陈述观:(1)用它可以毫不费劲地引入一个对  相似文献   

14.
刘壮虎先生曾对本文提出一些批评和建议,持此致谢。引言逻辑真、必然性和分析性是逻辑哲学和哲学经常讨论和涉及到的重要概念。今天逻辑真和必然性都得到了逻辑语义学的严格刻画,唯有分析性还是个空白。这并不表明分析性的重要性弱于其他两个概念。50年代,奎因的一篇檄文《经验论的两个教条》曾在西方哲学界掀起了一场待续十余年的激烈争论。其中所反对的第一个教条就是分析陈述与综合陈述之间存在根本的区别。奎因首先区分了两类分析陈述,逻辑真的分析陈述以及依赖同义性概念或其他处理的第二类分析陈述,它们分别以以下两个陈述为典型…  相似文献   

15.
关于理论评价问题,五十年代以前西方哲学界的正统看法是:理论必须由观察陈述来判决。五十年代以后,这种观点受到了许多批评,批评的焦点集中在经验事实和理论之间的关系上面。主要证据有五条。1、没有中立的观察语言,2、观察陈述是可误  相似文献   

16.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说明这样一种方法,就是用亚里士多德首先研究并称为模态逻辑的一个古代的逻辑分支来阐明一个现代的逻辑分支,即由 D.希尔伯特开创而由 K.哥德尔实现的对于数学自身的数学研究。模态逻辑研究的基本概念是必然性和可能性:一个陈述称为“必然的”,如果它必定是真的,称为“可能的”,如果它可能是真的。比如,因为在2000年可能有一场战争,陈述“在2000年将有一场战争”是可能的,但它不是必然的,因为那时可能没有战争。另一方面,“在2000年将有一场战争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自我观察法,又称内省法、反省法、自我分析法、自我陈述法、主观观察法。它是一种个体对于自身的心理现象进行观察并加以陈述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在具体表现形式上,它可以是口头报告的,也可以是书面报告的;可以是实验性的,也可以是非实验性的。  相似文献   

18.
毛特纳曾有一个著名的观点 :“要是亚里士多德说汉语或者达科特语 ,他肯定会获得一种完全不同的逻辑 ,或者肯定会得到一种完全不同的范畴学” (Mautner,S 4 )。这一观点常常被理解为逻辑论证意义上的语言相对主义。毛特纳本人和后来坚持语言学或逻辑 -语言学相对性论点的人也持这一立场。不过 ,这一陈述首先是不够清楚 ,而必须加以澄清的。此外 ,它在某些方面也使人误入歧途。首先 ,我们必须追问 :这一陈述是否涉及印欧语言或欧洲语言规范中的一门具体语言或一个结构族 ?逻辑形式的结构是否受特定的前提如主谓宾结构或者主谓结构 (S是P)的…  相似文献   

19.
正一个人要脱颖而出,三招或许就可以了。听说光明眼镜店的店长要升任公司的副总经理,陈述暗自欣喜,自己应该成为新店长了。然而,在店长临走的前一天公布了新店长的人选,不是他却是李立。这下,陈述坐不住了,他去了总公司,总经理明白他是来"讨说法"的,说:"是的,你是光明眼镜店唯一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而李立连本科也不是。先不说这些,请先让我们看一段录像。"一些画面  相似文献   

20.
有些逻辑书说,定义有两类:一是真实定义,真实定义就是揭示事物特有属性的定义;一是语词定义,语词定义就是规定、说明语词意义的定义。用词语或句子规定、说明语词的意义是不是定义? 本文仅就这个问题谈些不成熟的看法。在《分析后篇》里,亚里士多德说,定义是表明“某物究竟是什么”和事物的本质的。他指出,如果一个陈述可作纯粹换位且能揭示实质的(即回答“某物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它就是定义;如果一个陈述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