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理适应能力,指的是一个人在心理上进行自我调节、自我平衡,以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能力。人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常常要面对环境变迁、理想与现实不一致、目标受挫之类的事,这需要人主动调整自己、使自己的心理保持平衡。心理适应能力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代表着一个人的成熟程度,同时也是决定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之一。为使心理保持健康,建议大学生对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进行必要的自我检测,  相似文献   

2.
学习适应性是指克服各种困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一种倾向,即学习适应能力,它是人的适应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学习适应性问题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业,提高和发展多方面能力,形成健康人格,成为高素质人才以服务于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其目的就是通过有效干预转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不适应,提高其相关的成绩。健全他们的人格,增强学习心理适应性。  相似文献   

3.
学习适应性是指克服各种困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一种倾向,即学习适应能力,它是人的适应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学习适应性问题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业,提高和发展多方面能力,形成健康人格,成为高素质人才以服务于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其目的就是通过有效干预转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不适应,提高其相关的成绩。健全他们的人格,增强学习心理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能力的关系,运用《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和《大学生就业能力自评量表》对河西学院6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研究发现:1.大学生心理资本总体均值大于量表的理论中值;在心理资本的各因子上,不同民族的大学生在韧性因子上差异非常显著(p0.05),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自我效能感、韧性和希望因子上差异显著(p0.05),文理科大学生在韧性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2.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总体均值及各因子的均值均大于量表的理论中值;在就业能力各因子上,不同民族的大学生在实践能力与适应能力上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年级大学生在人际沟通能力、适应能力上差异显著(p0.05),不同专业学生在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人际沟通能力、适应能力上差异显著(p0.05)。3.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能力显著相关,且大学生心理资本各因子对就业能力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可以通过加强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积累进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明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之间存在的关系,本研究采用父母养方式自评问卷(EMBU)和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量表对江西师大500名大一、大二学生进行施测。结果表明:心理适应能力强与心理适应能力一般的人在父母情感温暖、惩罚严厉、拒绝否认,母亲的过度保护母子上存在显的差异。说明父母的养育方式对子女的心理适应能力有巨大影响,这一研究结果为父母应采取何种教养方式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钟建军  陈中永 《心理科学》2007,30(5):1151-1154
第二语言学习过程是社会互动情景中的言语活动,"热"的社会化过程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形成第二语言情景下的文化心理参照系认知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是第二语言的言语能力重要内容;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言语变异现象部分源于学习者的社会心理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7.
奥运安保工作强度大、要求高的特点和可能面临的各种情况将使长期处在紧张险恶环境中从事高强度工作的官兵的心理面临着挑战。因此,我们只有加强心理咨询和心理防护,提高官兵心理适应能力,才能使官兵发挥主观能动性,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提高奥运安保整体效能。  相似文献   

8.
奥运安保工作强度大、要求高的特点和可能面临的各种情况将使长期处在紧张险恶环境中从事高强度工作的官兵的心理面临着挑战。因此,我们只有加强心理咨询和心理防护,提高官兵心理适应能力,才能使官兵发挥主观能动性,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提高奥运安保整体效能。  相似文献   

9.
徐海东 《社会心理科学》2005,20(5):153-155,167
国际维和民警由于任务和环境的特殊性,必须具备过硬的心理适应能力以适应维和任务带来的巨大压力。维和民警的心理适应能力建设,是维和民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对国际维和民警执行任务中的压力和心理适应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并运用先进的心理适应理论和正确的机制措施有效地增强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才能保证其完成自身的神圣职责。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汉、裕固族中学生心理应激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特点及其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社会适应能力量表对274名汉、裕固族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汉族中学生学习压力大于裕固族中学生,裕固族中学生人际关系压力大于汉族中学生,但仅在丧失因子上差异显著。2.汉、裕固族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整体较差;3.汉族中学生心理应激与社会适应能力呈显著负相关,裕固族中学生心理应激与社会适应能力呈较低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心理健康与智力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所谓智力是指人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能力的有机综合。上述各种心理能力,则是构成智力的各种要素。近年来,国内关于如何发展学生智力的研究和讨论,大多偏重于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各种智力因素上,而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智力发展的重要影响。关于什么是心理健康的问题,虽然目前在心理  相似文献   

12.
“90后”大一新生适应性及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分析"90后"大一新生心理适应能力及心理健康状况,为更好地开展"90后"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心理适应能力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四川大学和四川师范大学2009级800名新生进行调查。结果①有54.9%的学生心理适应能力较差,仅有3.3%的学生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②"90后"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低于全国青年常模,除躯体化和敌对因子外,其它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常模(P0.05);③不同心理适应能力的"90后"大一新生在SCL-90各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性别比较时,只在恐怖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90后"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学校应结合"90后"学生的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90后"大一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及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3.
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寻求各种积极措施,通过“克服自卑——改变性格——正确评价——家校结合”的模式,对其施加良好的心理影响,进行有的放矢的心理辅导,培养学生在逆境中的健康心理素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协调发展,消除心理障碍,增进身残学生的群体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4.
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寻求各种积极措施,通过“克服自卑——改变性格——正确评价——家校结合”的模式,对其施加良好的心理影响,进行有的放矢的心理辅导,培养学生在逆境中的健康心理素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协调发展,消除心理障碍,增进身残学生的群体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5.
能力健康概念认为健康是个体在面对社会、生理和心理挑战时的自我管理和适应能力,判断一个人是否健康,要看他是否具备相应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能力以履行他所属的社会共同体赋予他的社会义务,并从中确立和实现自身的价值。这个概念既克服了生物医学健康概念把人等同于一般生物的简单性,也克服了世界卫生组织健康概念的理想化、难以操作化的不足。在老年病、慢性病以及其他不可治愈的疾病占据疾病谱主要位置的今天,能力健康概念启示我国健康服务业需要把帮助患者重建生存和发展能力纳入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保持和增进人的健康是医学的主要目的,是医学工作者全部工作的出现点和落脚点。健康的真谛是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适应能力,一旦失去了这种能力,健康就不复存在,死亡就到来的。医学的目的就是利用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心理的,社会的理论的技艺,启发,认识,建立这种健康的理论和调节能力,增进人们的健康感和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7.
在研究生的教育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存在很多研究生抱着“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心态,或者面临各种困惑与挑战,他们缺乏信心与责任,学术腐败,社会适应能力差等等现象。当下,我国的改革和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科研院所既是科学研究的基地,也是高科技人才培养基地,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科研院所研究生教育,引导和增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提高研究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8.
世界卫生组织(WHO)1948年宪章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满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说明,过去的健康概念已经不适应今天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了。只有身体、心理都得到充分、和谐发展,并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才是真正健康的人。具体表现为:  相似文献   

19.
<正>适应能力对青少年来讲尤为重要。心理适应能力是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之一。面对未来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只有具备较强适应能力的人才能够获得更充分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才能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人们常说"适者生存",意指只有能随客观环境与条件的变化而  相似文献   

20.
儿童心理虐待是指抚养人对儿童长期、反复采取的不利于儿童心理健康的行为,可能导致儿童产生心理问题。已有研究显示心理虐待影响儿童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及成人后的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中国对儿童心理虐待还不够重视,对此,通过总结国内儿童心理虐待危害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分析心理虐待对儿童各方面能力的消极影响;讨论儿童心理虐待在国内研究的不足及今后的研究趋势,即国内关于受心理虐待儿童的研究方法,儿童的年龄阶段及心理虐待的类型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