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奇与正     
正《老子》57章言:"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这是关于"奇"与"正"关系最显豁的表达。战争贵"奇",这在《孙子兵法》中得到很好印证。孙武在《势篇》言:"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这大约就是  相似文献   

2.
美学对象的定义,美学的方法和任务,“审美”本质的定义,这是現代美学的“关鍵性”問題之一。Л.H.斯托洛維奇的这本新著就是研究这些問題的。在这本书中,作者进一步发展了他在《現实中和艺术中的审美》一书中提出的論点。在《現实中和艺术中的审美》一书中,斯托洛維奇提出了并且从理論上探討了現实的对象和現象的“审  相似文献   

3.
高亚森 《学海》2002,(6):146-149
为打破中西方文论交往中的不对等现象 ,应加强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挖掘、阐释和译介工作。刘勰文论语汇中的“奇”是建立在对具体浪漫主义文学文本的艺术欣赏、科学研究之上的 ,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 ,与后世浪漫主义文学理论术语有相通之处 ,可视为中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理论术语。  相似文献   

4.
汉儒称"六经"为"六艺"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一直以为,自孔子创立儒学以来,儒家所谓“六艺”,就既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又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但本文通过对有关史料的考证,提出了不同看法。本文认为:“六经”称谓至迟流行于战国中后期,而“六艺”称谓却只是在《吕氏春秋》中才偶尔使用,流行起来更是在汉初以后。随着“六艺”称谓的流行,汉初儒者开始以“六艺”称“六经”。汉儒将先秦“六经”改称为“六艺”,并非出于学科规范考虑,而是服务于其变“经”为“艺”、变“学”为“术”的学术转向。而这一转向之所以发生,又是因为汉初儒者有争取立儒学为国家惟一官方哲学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5.
程美秀 《管子学刊》2002,(1):76-79,84
“兵学圣典”《孙子兵法》中蕴含着许多克敌制胜的竞争谋略,本文从“攻其无备,出其不意”、“避实而击虚”、“以迂为直”三方面阐析了孙子的“奇胜”思想在现代企业的市场竞争中如何借鉴和应用的问题。学习和研究先哲的这一思想将有助于增强我国企业的市场抗争力。  相似文献   

6.
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奇"有着深刻的内涵,对文学创造和文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文学创作过程中"奇"与"正"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在文学创作或批评领域中应注意"奇"与"正"的相互转化,并灵活地以此来分析文学创作问题。刘勰将老子对于奇正的相互转化关系运用于创作文章中,就形成了《文心雕龙》中"意空翻奇""执正驭奇""望今制奇""练风结奇"四个方面的创作"奇文"的观念,反映了刘勰作文的创作标准和创作观念。根据创作观念的变化,不但能够灵活地使用"奇"与"正"来分析变化的因素,而且还能用"奇"与"正"相互转化的思想对文章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7.
人们在交往中吟诗作对,妙用修辞,往往能收到特别好的效果,尤其是处在窘境中,奇诗妙联更是解围的绝招。明朝万历年间,晋江有一位才女叫邱应仪,她的丈夫黄志清在翰林院任编修。一次,当地某富翁新落成一座高楼,请黄志清去为他写匾牌。黄根据陆游《临安春雨初霁》诗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拟取名“听雨楼”,并当众挥毫。也许是多喝了  相似文献   

8.
杨思范 《中国道教》2002,1(3):38-39
贾岛《病起》诗 :“灯下《南华》卷 ,祛愁当酒杯。”苏轼《满庭芳·归去来兮》 :“已矣乎 !吾生有命归有时 ,我初无行亦不无留 ,驾言随子听所之 ,岂以师南华而废从安期。”“南华”一词 ,前者指《庄子》一书 ,后者则指庄周 ,然不知庄子之号“南华” ,最早起源于何时 ?据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经籍考》(卷二百十一 )云 :“(《庄子》唐始号《南华真经》。”① 李叔还《道经词典》释“南华真经”云 :“唐时称庄子为南华真人 ,故庄子书号《南华真经》。”② 《汉语大词典》(第 1卷 895页 )释“南华”为“《南华真经》的简称” ,又释“《南华真经…  相似文献   

9.
作为哲学范畴的"和"--"和"的哲学阐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和”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古老观念,早在《尚书》、《诗经》、《国语》等文献中,已出现了“和”这一名词及相关思想。大体而言,“和”既有天道观的意义,也有人道观的内涵。从天道观上看,“和”主要被理解为事物生成、运行、存在的条件和方式,史伯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便是指事物的形成要以不同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统一为前提。这一思路在尔后的中国哲学中一再得到了发挥,从荀子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荀子·天论》)、《淮南子》的“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淮南子·天文训》),到董仲舒的“和者,天地之所生成”…  相似文献   

10.
“图物写貌”、“穷形尽相”都是指对事物作生动细致的描写,以达到淋漓尽致的效果.早在楚词、诸子散文中就出现了对事物的极致描写,在汉赋中更是极尽雕琢刻画之能事.刘勰《文心雕龙·才略》认为从《诗经》以来,对事物的描写十分逼真,如同雕刻一般,达到了穷形尽相的地步,并将这个现象确立成了理论命题.钟嵘《诗品序》则把“穷形尽相、图物写貌”这个理论命题延伸到了诗中,就是他的“滋味说”,认为诗歌应当有“滋味”.方法就是穷情写物.经过几代人的诠释,2“穷形尽相、图物写貌”已经成为完整的文论命题.  相似文献   

11.
敬安禅师(1851-1912),又称寄禅、八指头陀,是声望卓著的奇僧,德高望重.他先后担任湖南六寺和浙江一寺的主持,出任中华佛教总会的首任会长.他凭着刻苦求学和诗歌创作的天赋,从23岁开始写诗,历经39个年头,写了1900多首诗,有《八指头陀诗集》十卷、《八指头陀诗续集》八卷、《嚼梅吟》一卷、《白梅诗》一卷,成为海内外著名诗僧.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奇象记忆研究发展概况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卿素兰  王洪礼 《心理科学》2000,23(2):238-239
无论国外还是国内 ,都有人在潜心研究快速高效记忆的策略及其理论 ,奇象记忆便是研究者们在此类记忆研究中非常重视的内容。奇象记忆也称奇幻联想记忆 ,是指为了达到良好记忆效果而人为地制造识记材料间的奇象和谐音的联想来进行记忆的方法。奇象是指大脑对感知过的事物在脑海里留下的形象 (或表象 )进行改造、修饰、加工 ,或虚构奇形怪象而产生的一种在自我头脑里鲜明可见、生动强烈、印象深刻的奇幻想象形象。它是奇幻联想记忆的主要支柱和线索 ,离开奇象 ,奇幻联想就难以进行。奇象记忆的主要特点是奇幻 ,即在制造奇象、谐音的联想时 ,尽…  相似文献   

13.
动与行同义。《周易·系辞》上说:“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周易》中有“天行”,有“终则有始”、“消息盈虚”、“反复其道”等特点。“利涉大川”属于“天行”。行动合于天时,故曰“时行”。动而合于天道,故曰“中行”。又有“志行”与“独行”, 守道不回之义。“果行”指勇决。“上行”指遵循天理。另外,还有“说行”与“安行”,皆与“吉行”同义。  相似文献   

14.
关于传统医学文化的"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历史遗产和医学文化的积淀甲骨文中已有气字。写得略带波纹 ,就像现在的“三”字[1] ,是山川之间飘逸云雾气的象形字。除了云气 ,《说文》段注说它还有“廪气”之义[2 ] ,指粮仓中的米粮 ,引伸为食物。即吃饱了才有气力。前者指物质 ,后者则指物质产生的功能 ,寓有能源补给等义。大致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自然界的六气、精神方面的勇气、浩然之气 ,以及既可指物质 ,又寓有精神意义的“精气”已经相继出现。《老子》有“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的名言 ,“一”指太极 ,“二”指阴阳 ,“三”指阴阳会和之气[3] 。所谓“一阴一阳之…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文心雕龙.神思篇》为基础,从“神与物游”、“言意之辩”的命题出发,同时综合陆机的《文赋》、钟嵘的《诗品》以及叶燮的《原诗》等篇目,对其进行基本的阐释与理解。从而对文学的创作理论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盛赞《管子·问》篇,“以文章言,此篇可与《楚辞·天问》并美,确是奇文”。奇在何处?赵用贤谓,奇在“文法累变而不穷”(并见《集校》),此乃舍本逐末之见。笔者以为《问》篇之奇,在于它的正文原是一篇真实的春秋时代齐国国家社会调查统计纲目,尤其在于六十几句设问准确真实地反映了该文产生的时代、社会的基本面貌。本文尝试作一下披沙捡金、出玉于璞的工作,以期揭示《问》篇及其时代的原貌。  相似文献   

17.
著名的预测大师S先生说:“《周易》是我国的预测学、信息科学的起源和基础。《周易》中阴阳八卦符号和六十四卦的卦象、爻象,不仅是宇宙间万物万事的密码标志,而且是一个储存量很大的信息库。可以说,是一部既简单又无形的万能预测器。” “八卦具有独特种奇的超前预测、超前反映的功能。它既能上测天下测地,又能中测人事;  相似文献   

18.
1993年9月,65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士和一些非宗教组织的代表,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世界宗教议会”上通过了一份《全球伦理宣言》。《宣言》认为,各种宗教之间已经有一种共同之处,它可以成为一种全球伦理的基础;这种“全球伦理”, “指的是对一些有约束性的价值观、一些不可取消的标准和人格态度的一种基本共识”; 《宣言》指出:“没有新的全球伦理,便没有新的全球秩序”。  相似文献   

19.
奇僧佛图澄     
佛图澄,天竺僧人,本姓帛氏,西晋末年怀帝永嘉四年(311)来洛阳,自云百岁有余,能服气摄生。腹旁有一孔,用絮塞住,夜间拔絮露孔,光照一室,洛阳百姓称他为奇僧。当时中国历史正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战乱动荡阶段,史称“五胡十六国”(304~439),与南方东晋政权并峙。五胡,指匈奴、鲜卑、竭、氏、羌五个少数民族而言。十六国,也不是固定的成数,据《晋书·载记》里的十六国为五凉、四燕、三秦、二赵及县与蜀等十六国。诸国的兴起,并不在同一时间内,乃是在两晋时代(265~420)陆续出现、先后灭亡的。十六国之一的后起,仅仅存在…  相似文献   

20.
明末清初一代奇才金圣叹,是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江苏吴县人.他本姓张名采号若采,少时即倜傥不群,出言无忌,为文怪诞,由此于岁试时被黜.次年,他灵机一动顶上“金人瑞”的名字再去应考童子试,居然得了头名.仍复儒冠.滑稽的社会可笑的事情不禁让人喟然长叹,于是他毅然改名换姓金圣叹.金圣叹工诗善文,尤喜欢批书.他曾对《离骚)、《庄子》、《史记》、《杜甫诗》、《西厢记》、《水浒传》等历史名著一一作评,并将其合称为世间“六才子书”,而对“四书”、“五经”漠然置之.这在当时轰动一时.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金圣叹参与了名震全国的苏州文庙抗粮哭庙案,以反对吴县知县任维初贪贿浮征、滥用非刑,为民请愿.结果他被捕遭杀,时年仅53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