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就是爱     
张有正 《天风》1996,(11):2-3
经文:“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3∶16) 我们的信仰,是讲爱的信仰,因为“神就是爱”(约壹4∶8)。在全部圣经中,有一节最宝贵的经文,是历世历代信徒最熟悉的,完全体现了神对人的爱,那就是约翰福音3章16节,马丁·路德称这节经文“是福音中的福音”。  相似文献   

2.
爱,是天主十诚的总纲,是基督福音的核心,是人生处世一切思言行为的最高准则。但往往是:当你泛爱世人或爱与自己无利害冲突的人容易;而爱一个与自己有矛盾有损害的人就难了。我们常会听到如是之说,“任何人我都可以谅解,就是容不了  相似文献   

3.
利百加 《天风》2014,(10):34-35
“一言兴国安邦”、“一言祸国殃民”、“言多必失”、“祸从口出”……这些古话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一个人应当谨慎自己的言语.经上说:“谨守口的,得保生命;大张嘴的,必致败亡.”(箴13∶3)“智慧人的口说出恩言;愚昧人的嘴吞灭自己.”(箴1 0∶12)“若有人自以为虔诚,却不勒住他的舌头,反欺哄自己的心,这人的虔诚是虚的.”(雅1∶26)“只要随事说造就人的好话,叫听见的人得益处.”(参弗4∶29)可见,信徒谨慎自己的言语口舌是多么重要!然而,当我们运用神的话语时,常常会出差错、走极端,容易把“谨守口舌”理解为“沉默不语”或是“闭口不言”.正因如此,信仰有时也会产生极端与偏激.  相似文献   

4.
马云有句名言:“当你成功时,你说的所有话都是真理。”的确,无论古今中外,成功者都以为自己手握真理,特别爱煲“心灵鸡汤”,当然,他们也有这个资格,且销路一向不错。谁要不信,他立马可以现身说法:我就是最好的例子。颇像旧时街头卖大力丸的汉子。  相似文献   

5.
~~款包括偷窃、霸占、吃高利贷、侵吞孤儿钱财、侵占寡妇再嫁的钱财等,诸如此类不劳而获的财产均为不义之财,严重影响社会正常秩序,是伊斯兰教绝对不允许的。正如《古兰经》云:“偷盗的男女,你们当割去他们俩的手,以报他们俩的罪行,以示真主的惩戒。”(5∶38)“真主准许买卖,而禁止利息。”(2∶275)“你们应当把孤儿的财产交还他们,不要以你们的恶劣的财产,换取他们的佳美的财产;也不要把他们的财产并入你们的财产,而加以吞食。这确是大罪。”(4∶2)“侵吞孤儿的财产的人,只是把火吞在自己的肚腹里,他们将入烈…  相似文献   

6.
孙金 《天风》2005,(6):34-34
神就是爱(约壹4:16),这是上主永恒不变的属性。也贯穿着整本圣经。这位爱的上主他的慈爱不但在《新约》圣经中彰显,在《旧约》圣经中他的慈爱照样已经显明。我们可从《何西阿书》中来看上帝的慈爱。当以色列民悖逆神的时候,他们随从外邦人拜偶像,在“米斯巴”和“他泊山”敬拜假神。他们离弃了他们列祖的上帝。然而作以色列民“丈夫”的耶和华上帝,却要用仁义、公平、慈爱、怜悯聘他们为“妻”。  相似文献   

7.
倪光道 《天风》1997,(10):27-28
在教会里,我们不难看到一个希奇的现象:不少弟兄妹妹常常为自己的亏欠深深叹息,甚至很灰心,而这些深感亏欠的人又都是比较爱主,比较追求的人。正因为这样,一般的信徒听到他们所叹息的话,会觉得不可思议:“如果你们还说自己太亏欠,那我们怎么办?!”所以有人干脆对他们说:“  相似文献   

8.
在教会里,我们不难看到一个希奇的现象:不少弟兄妹妹常常为自己的亏欠深深叹息,甚至很灰心,而这些深感亏欠的人又都是比较爱主,比较追求的人。正因为这样,一般的信徒听到他们所叹息的话,会觉得不可思议:“如果你们还说自己太亏欠,那我们怎么办?!”所以有人干脆对他们说:“不要  相似文献   

9.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而“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与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所不同,它是以带有某些特殊色彩的体检形式表现出来的”(《普通心理学》下册第41页曹日昌著)这就是说,一个爱学生的教师,不仅在他接触学生时会流露出自己“爱”的态度,使学生具体地感受到它的存在与温暖,而且在教师自己内心也伴随以“爱”的体验,有着“爱”的感受。热爱学生的教师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心体验。作者根据大量资料和直接与教师交谈的情况认为,可以把教师的这些体验归结为“三感”,即亲近感、期望感和理解感.而且就其深度来看,从肤浅到深切,也有很大差异。如果一个教师根本不爱学生,他就会毫无所“感”了,如果只是一般的对学生喜欢、不讨厌,那他在行为表现上以及反映到他的整  相似文献   

10.
失眠琐记     
一爱是使人与人、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宪法。爱也是整个宇宙的圣经。当我们可以感受到爱与被爱时,所有的恐惧都会消失;当我们感受不到爱与被爱时,哪怕是表面上很强悍,心里也会充满恐惧。许多时候,能让我们超越自己的力量,不是名利,也不是财富,甚至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是,而是血管里涌动的、一次次漫过心底的爱。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具神力的。  相似文献   

11.
女人问男人:“你会爱我多久?”男人说:“永远。”什么是永远?已经愈来愈少人说永远了。我们能够爱一个人比他的生命更长久,却不可能比自己的生命更长久。我们爱的人死了,我们仍然能够永远爱他,但是也只能够爱到我们自己生命终结的时候。  相似文献   

12.
当城市的伤痛浮现于繁华,当女人的幸福脱离于享乐,你是否发现一种属于城市的“心”流感正在蔓延……症状一:同居的越来越多,爱情却越来越少描述:小区的高楼大厦栖息着一对对故作老成的小鸳鸯,似乎每个人都心满意足地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我们可以和许多人有感觉,然而却越发恐惧婚姻,不能踏实笃定、心甘情愿地只爱一个人;有能力营造千万种浪漫,却没有信心营造一份平实的生活;可以肆无忌惮地同居,却不敢用心用情地谈谈爱情……分析:“只爱一点点”的现代爱情宣言一下子把甜蜜局限在情窦初开的青春岁月,有了情、有了性、有了模拟的婚姻——同居,…  相似文献   

13.
前些天听到一位老弟兄说:“传道人不应在台上指责信徒为什么在台下打盹睡觉,而应当先考虑一下自己讲的内容。”也有的信徒反映说:“我们希望教会能重视讲台的工作,因为大家来一次不容易。”信徒反映的话语虽不多,但分量却很重,他们都是十分爱主爱教会的肢体。我深感这些话对我  相似文献   

14.
“每人正好得到他所需要的那一份。”(出16∶18)我想这句圣言里的“正好”一词是非常关键的,这说明圣恩的赐予从来都是恰如其分、适得其所的。你看,当以色列人看到降下的玛纳,“他们采集食物,有人多拿,有人少拿。但当他们用‘曷默尔’来称食物时,搜集多的人并没有剩余;搜集少的人也没有缺  相似文献   

15.
陈贤君 《天风》2007,(10):38-39
“通过他们的爱,使我在基督里一样好处都不缺,我认识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就在于神要籍我的身体彰显他的爱,使弟兄姊妹们通过服侍我来服侍主耶稣,通过爱我实践他们对基督的爱。”  相似文献   

16.
我们总是以为,我们会找到一个自己很爱很爱的人。可是当我们回首,才发觉自己曾经多么天真。假如从来没有开始,你怎么知道自己会不会很爱很爱那个人呢?其实,很爱很爱的感觉,是要在一起经历了许多事情之后才会发现的。茫茫人海可以找到一个心爱的人,这是多么大的福气,或许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应该也不会糟糕到哪里去,所以要知福惜福好好珍惜,多说关怀话,少说责备话。如果你懂得珍惜,你会发现你获得的越来越多,如果你一味  相似文献   

17.
俗话说:“爱是教育的源泉,爱是生命的基础”,教师只有充满了爱,才会对自己的学生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主动地去寻找他们的优点和长处,才会有追求教育改革创新的理念。作为一名班主任,我现在才切身体会到“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这句话的深刻内涵,现在才发现作为“引路人”的我们只有怀揣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哺育、去关爱他们,让每一位孩子的心中都充满对同学、对父母、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他们的心中也就注入了爱的源泉!  相似文献   

18.
陈明:今天的话题是爱和恨.先把爱和仁爱区分一下.爱和仁爱是不完全相同的.爱包含着把对象当作满足自己目的的手段来爱.比如爱钱啊,还有某些人对异性的爱也是这样的.很难说与仁爱是一回事.仁爱呢,“仁”字本身是两个人的意思.是指人与人之间一种互相亲和的关系.它是从孝里面来的.它是怎么来的,我们中国文化特别强调孝,孔子说:孝悌为仁之本,后有人注解仁为“不专入己念来施予”.就是说不从自己出发来“给”,要求把对方当成目的,把自己与别人当成一种关系,譬如,父亲慈,儿子孝,是双方的,双向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般的原则.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另一个地方说过,以其所爱给及于所不爱,这就是博爱,这可以说是一种普通的做人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爱与被爱     
如果我是一棵树,我就有了19个生命的年轮。年少的我对生命的感悟虽然不深,但在接受着“大地”和“阳光”的哺育时,也愿意奉献出自己生命中的绿色。因为我知道,被别人爱是一种幸福,而爱别人则更是一种快乐。常常感觉到自己是最幸福的人,因为我生活在这爱与被爱之间。  相似文献   

20.
作为审美范畴的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审美范畴的仁樊美筠“仁”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人,一般都将“仁”视为一个哲学范畴,或者伦理范畴。这当然没错。但笔者认为“仁”也是一个美学范畴。其根据如后:首先,从“仁”的实际内涵来看,什么是“仁”?《论语·颜渊》篇说:樊返问仁。子曰:“爱人”。这就是说,仁就是爱人,爱是“仁”的基本内涵,因此,“仁”又是仁爱,这种爱是一种博大精深的爱,上穷碧落,下达黄泉,内容十分丰富。它既表达了人对天地万物的真挚同情:“子钓而不纲,戈不射宿”(《论语·述而》;又表现了人类对自己同类的深切关怀:“泛爱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而爱是什么呢?爱正是美感的基本构成要素。很难想象,没有对人、对物的喜爱,还会有对他(它)们的欣赏。为什么会出现“情人眼里出酉施”的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爱。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1729—1797)曾经这样说过:“我把美叫做一种社会的性质,因为每逢见到男人或女人乃到其它动物而感到愉快或欣喜的时候,……他们都在我们心中引起对26他们身体的温柔友爱的情绪,我们愿他们接近我们。”①相反,原始社会的人类为什么不能够欣赏自然事物的美呢?简单说来,主要是因为当时社会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