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弗洛伊德的ego和罗杰斯的self译成中文都是“自我”。文章对弗洛伊德和罗杰斯的有关“自我”的致病机制作了分析比较。作者指出,两者有相似之处:心理疾病都是由于自我不能使人格结构得以协调而导致的。不同之处:自我的作用方式不同  相似文献   

2.
弗洛伊德和罗杰斯的理论概念、话语风格、对治疗进程的把握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对心理致病机制的论述也就明显不同。然而,仔细分析后发现,两者的心理病理观都是基于特定的人性观,围绕自我展开的,存在诸多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3.
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疗法"与中国文化的精神沟通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徐红 《心理科学》2000,23(1):121-122
1引言 罗杰斯及其开创的“以人为中心疗法”在当代心理咨询和心理发展历史上享有特别的声誉。尽管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疗法”在理论基础上以西方文化思想为主要依据,在实践中强调突出个体意识、自我依赖的观点与中国人强调集体意识、协作精神的传统存在着冲突与矛盾,但是罗杰斯与他的“以人为中心疗法”和中国文化还是很有些渊源的。 1922年,罗杰斯到北京参加世界基督教徒学生联合会,在中国的见闻使他原有的一套信念受到很大冲击。这次经历以及从中得到的感受使罗杰斯相信:人最终必须信任、依靠自己的经验,才能做真正的自己。这一…  相似文献   

4.
一般的心理学都是按照精神分析学、脑生理学以及哲学理论来划分精神活动的层次,精神分析学、脑生理学和哲学是层次学说的理论基础。弗洛伊德从治疗神经症的经验发展了无意识活动的学说,他认为,人的精神生活不都是有意识的,精神生活有无意识和有意识之分,比如,“我就可分为“本我”(ES)、“自我”(Jch)和“超自我”(über—Ich)三个层次。弗洛伊德认为“本我”只存在于无意识之中,而且其内容又只是性欲之类的东西。近代对脑的研究,使人们认识到知觉过程、言  相似文献   

5.
卢毅 《伦理学研究》2023,(1):102-108
作为弗洛伊德晚年最重要的文本之一,《(自)我与它》(Das Ich und das Es)既是弗洛伊德对其理论发展的深化与总结,也是对精神分析理论创立以来所面对的临床难题的反思与回应。然而,由于从英译本转译且尤其是对弗洛伊德思想缺乏确切把握等原因,汉语学界长期以来都以“本我—自我—超我”的所谓“三我”结构来概括弗洛伊德在文本中构建的精神装置模型,因而错失了弗洛伊德在文本中所呈现的(自)我与作为构成(自)我之基础的“非我”即“它”之间的内在张力及其效应,进而也错失了洞见弗洛伊德式主体的发生、结构与伦理地位的重要契机。结合拉康对弗洛伊德“它曾在处,我应生成”(Wo Es war,soll Ich werden)的解读,有理由认为弗洛伊德已经揭示了在布伯式的“我—你”关系或列维纳斯式的“我—他”关系之先,对作为主体的“(自)我”具有更加原本的存在奠基作用以及伦理意谓的“我—它”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创造性重构对于精神分析治疗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分析罗杰斯的“非指导”与老子的“无为”这两个概念的同异。首先,“非指导”要求悬置自己的价值观;而“无为”则要求否定具有价值观。其次,“非指导”要求悬置自我进入他人,而“无为”则要求消除自我进入自然。再次,“非指导”是从关系到个人再回到关系,“无为”则是从个人到关系再回到个人。  相似文献   

7.
沈德灿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全书分为4编12章。第1编“精神分析学派的创立”依次为:精神分析心理学概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形成历史,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评价;第2编“精神分析学派的分裂”依次为: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与评价,  相似文献   

8.
埃里希·弗洛姆(1900——1980)是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分析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学派的一个代表人物,也是法兰克福学派中具有存在主义倾向的哲学家。他曾试图把弗洛伊德与马克思“结合起来”,构造一个“受辩证法和人道主义指导的心理分析”体系。本文试图对他的社会无意识理论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9.
精神分析在中国的发展面临种种问题和考验,其中之一就是对精神分析的误解,尤其认为“精神分析就是谈性的”,以及由此而产生地对精神分析的抵触与反对。以《精神分析引论》为具体本,本力图梳理并整理出弗洛伊德所说的“性”的涵义,以此来澄清人们对精神分析的某些误解。首先,弗洛伊德不同意人们对“性”的一般见解。他认为儿童是有性生活的。婴儿的性生活分为三个阶段:口欲期、肛欲期、生殖器期。经过后天的发展和教育,成人的性生活分为两类:正常的性生活和非常态的即倒错的性生活。而倒错的性生活也就是婴儿的性生活。最后,弗洛伊德认为“性”应包括三部分:生殖机能的性、倒错的性和儿童的性,即“广义的性。”此即为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中所说的“性”。  相似文献   

10.
熟悉心理学史的人都知道,心理学同医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其表现之一是,许多学派的心理学家都论述了某些医学问题,这些理论与方法已被用于医学。例如,精神分析、行为矫正和生物反馈心理治疗就是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对医学的应用的产物。人本主义心理学也不例外;至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国内已有较多评论,本文仅简介它的医学应用——“罗杰斯治疗”。罗杰斯治疗(Rogerian Therapy)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倡导者C、罗杰斯(CarlRogers)所提出的一种心理治疗,它属于经验主义(存在主义——现象学——人本主义)的心理治疗流派。这一流派的心理治疗家们认为,只有联系到通过自我调整而现实化了的  相似文献   

11.
黄艳 《大众心理学》2022,(12):45-46
<正>一、生平简介:与“精神分析”理论共成长同亲历(一)安娜·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理论的出生之缘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1895—1982)是儿童精神分析的创始人,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其父亲是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安娜是家中排行第六的最小孩子,她的出生是在计划之外的,且其父亲在得知妻子怀孕时始终希望是个男孩;  相似文献   

12.
“哥白尼的变革”:意图和结果在资产阶级的文献中,常常称弗洛伊德是“当代科学的革新者之一”,“对人的现代理解的创建者”,“对文化的理解作出最伟大贡献的”学者。把弗洛伊德和哥白尼、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相提并论,把他的学说推崇为“哥白尼的变革”,说它不仅改造了科学,而且改变了整个西方文化。不过,弗洛伊德的这些崇拜者在这方面的确没有什么创建。弗洛伊德本人就不止一次地把自己的学说和哥白尼、达尔文的革命性的发现  相似文献   

13.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也是西方著名心理学家。普汶在他的《人格心理学》一书中,把弗洛伊德称为“盖世无双的天才”。埃汶在他的《个性心理学导论》一书中,认为弗洛伊德“为全人类开拓了心理的新希望”。波林在他的《实验心理学史》一书中,把弗洛伊德看成是“最伟大的创设者,时代精冲的代言人”。他甚至认为三百年之后写心理学史时,如果不提到弗洛伊德的名子,就写不出一本好书。可见弗洛伊德的声誉之高,影响之大。本文主要介绍一点弗洛伊德的个性心理学思想,供读者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4.
权欲的潜流     
弗洛伊德有两个最得意的学生,一个是阿德勒,一个是荣格,他们都认为“梦是种具有预期性的东西”也承认精神分析的技术,但是他们都不同意弗洛伊德的“唯性论。”阿德勒接受了尼采的“超人哲学”,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受“向上意志”的支配,实际上也就是受所谓“权力意志”的支配。在他看来,一个人生来就有一种内驱力,将人格各方面汇合成一个总目标,这个总目标就是优越性,就是要求高人一等,同时,由于自我本身的内在需要,对他人的估价,也常在无意中比“上下”,比“胜负”,比“优劣”,或者是比“强弱”,换句话说,人们的一切动机,不论好歹,都是向着一个方向,追求征服,追求优  相似文献   

15.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受无意识和本能所控制的;而打着“回归弗洛伊德”旗号的拉康则认为人是社会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自我欺骗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艺敏 《心理科学》2007,30(6):1445-1448
西方哲学、心理学等领域对"自我欺骗"开展了有影响力的研究。早期的理论家关注自我欺骗的意识特征。弗洛伊德通过指出意识和无意识可以由动机推动,开创了自我欺骗研究的新阶段。众多研究者采纳了弗洛伊德的思想,解释了为什么自我欺骗在自我服务偏向、社会称许性、进化等行为中起重要作用。自我欺骗作为一种个体普遍经验到的心理现象,其可能是自我服务偏向的本质所在。文章最后分析了心理学界开展自我欺骗研究的意义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选择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当个体走上人生这个大舞台之后,有三种选择:(1)充当社会分配的角色,随大流;(2)选择自以为可以效仿的人物作为“楷模”。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说,叫做“自我”典范;(3)“我就是我”,独来独往,我行我素,超然而立。 人生下来就是社会的人,总要以各种方式和社会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把“独来独往”、“我  相似文献   

18.
周恩来巧解“13”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到上海时,下榻于锦江饭店。尼克松夫妇被安排在15层,基辛格在14层,国务卿罗杰斯和其他官员住在13层。周恩来总理去看望罗杰斯及其助手们,当电梯在“13”处亮起红灯时,  相似文献   

19.
荣格与罗杰斯的人格及其治疗观的比较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荣格与罗杰斯的理论的背景渊源,他们人格理论中的意识、无意识、自我及前者的自性化或后者的自我实现的潜能,他们的治疗目标、态度及方法作了一个浅显的比较,以期在共性与个性之中有所发现。  相似文献   

20.
熊哲宏 《心理科学》2004,27(6):1465-1466
我们知道,关于无意识的研究由来已久。19世纪末20世纪初,“无意识”的观念已逐渐深入人心,以至于那时詹姆斯对弗洛伊德说“心理学的未来将取决于你们的研究工作”。然而,虽然可以说弗洛伊德“发现”了无意识,断言我们的生活是受我们不知晓的、不能控制的力量所驱使的,但弗洛伊德式的无意识却历经100多年而未得到实验室的验证和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