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卞敏 《学海》2003,18(2):25-28
反映论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在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中 ,反映论不仅是联结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中介 ,而且是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统一的纽带 ,因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反映论以承认被反映对象的客观实在性为前提列宁的反映论思想 ,首先是以承认被反映对象的客观实在性为前提的 ,反映论建立在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础之上。列宁指出 :“不言而喻 ,没有被反映者 ,就不能有反映 ,但是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①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这是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原则。从广义上说 ,…  相似文献   

2.
王振武同志的文章,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他说:“反映论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般原则。”接着文章指出:显然,我与赵璧如同志的“分歧在于:《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的反映论思想在原则上主要是一般唯物主义的还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我认为,既然涉及的是对列宁反映论的理解,就应以列宁对反映论的理解为根据。在此书中,列宁多次把自己讲的内容称谓‘一般唯物主义’”。特别是此书前三章的内容是这样。于是,王振武同志提出的问题是一个原则问是题,即列宁反映论的实质,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质究竟是什么?我们对王振武同志的回答是不能同意的。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间,我国学术理论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列宁的反映论把认识过程归结为反映过程“是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的引申”,“它失去了对认识过程的辩证的生动的理解。因此,对反映论要重新研究’”。这种观点有的是以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中的某些论点作为依据的。这是一个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问题。究竟应当怎样正确地理解列宁的反映论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呢?在这篇论文中,我试从心理学中的哲学问题的角度,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心理本质新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 (一)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做了扼要的说明:“马克思说:‘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他又说:‘从来的哲学家只是各式各样地说明世界,但是重要的乃在于改造世界。’这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第一次正确地解决意识和存在关系问题的科学的规定,而为后来列宁所深刻地发挥了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之基本的观点。”(《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624—625页)  相似文献   

5.
在《哲学笔记》中,列宁曾说: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列宁全集》第38卷,第357页)。在这里,列宁提出了被人称为“三者同一”的思想。《哲学笔记》问世后的半个世纪以来,中外哲学界对这一思想做了广泛的研究探讨。但  相似文献   

6.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列出了一个“应当构成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知识领域”的图表(《列宁全集》第38卷,第399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页码)。这个图表,实质上是列宁关于构成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知识来源的研究纲要。在当代科技革命和社会主义实践  相似文献   

7.
最近,为纪念列宁的伟大著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出版50周年,苏联《哲学问题》、《共产党人》等杂志均出版了专辑或辟了专栏,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莫斯科大学等科学研究机关,还出了纪念文集。在《哲学问题》杂志1959年第5期纪念专辑中,除礼论“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与现代思想斗争”外,还发表了十五篇内容丰富的论文,其中有莫·罗森塔尔的“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伟大贡献”,莫·卡马里的“列宁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符·凯门诺夫的“列宁对马赫主义的批判和现代资产阶级艺术的危机”,阿·叶戈洛夫的“列宁的反映论和美学中的修正主义”以及哈里·威尔斯的“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与反对美国实用主义的斗争”,等等。  相似文献   

8.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指出,物质是第一性的,感觉、思想、意识是第二性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是唯物主义路线,并强调指出:“这就是一般唯物主义的观点,特别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单行本,第42页)在同一本书的另两处,列宁又说:“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础的观点。”“这种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同上书第131,134页)毛泽东后来发挥了列宁的这个思想,提出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公式(《毛泽东选集》第261、273页)。这样,作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就有了两个公式,一个从物质到意识(感觉和思想),一个是从实践到认识。长期以来这两个公式就共存于我们的哲学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9.
关于认识辩证过程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创立了科学的认识论,从根本上解决了认识的辩证过程问题。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在批判旧哲学中对认识的辩证过程  相似文献   

10.
对思辨逻辑的认识论加以辨析,是阐发《资本论》中认识论和辩证法思想的重要一维。本文从列宁《哲学笔记》中"不理解黑格尔的逻辑学就不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这一观点出发,尝试探讨三个问题:一是通过阐释黑格尔的逻辑学,可以为理解《资本论》中认识论和辩证法思想提供哪些资源;二是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认识论属于何种认识论,作为辩证法的认识论属于何种认识论;三是如何通过《资本论》所展现的超越资本逻辑的辩证法,来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  相似文献   

11.
俞吾金同志在《“蜡块说”小考》一文中,认为柏拉图最先提出“蜡块说”,并且把“蜡块说”当作“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进而又说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柏拉图认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内哲学动态》一九八○年第九期)这是我们不能苟同的。在古希腊哲学史上,原子论唯物主义的伟大代表德谟克里特,第一个用蜡块比喻解释认识论问题。德谟克里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不可分割的物质微粒即原子。宇宙万物是原  相似文献   

12.
对人类认识系统的追踪溯源──夏甄陶主编《认识发生论》评介王锐生,程广云研究认识的起源和发生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问题中应有之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辩证法本来就应该包括认识论,辩证法与认识论是一致的。列宁早就指出,按照马克思的理解,辩证法“...  相似文献   

13.
反映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唯物主义、意识的实践活动性质的思想、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功能是与对反映论的论证和发展联系着的。因此,在阐述认识论的所有著作中以及在该时期出版的辩证法理论著作中,反映论问题都这样或那样地涉及实践。象从前一样,在这个领域,最有前途的是把分析反映的历史一哲学传统与概括具体科学  相似文献   

14.
列宁的反映论是科学心理学的认识论基础,它在批判了马赫主义和其它一切唯心主义以及与他们一致的修正主义者,从各个方面、各个不同角度,不厌其烦地阐述存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个基本原理。列宁写道:“物、世界、环境是不依赖我们而存存的。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映象,不言而喻,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  相似文献   

15.
列宁的物质定义新探卞敏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中,给物质概念下过著名的定义。在对列宁物质概念的研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列宁的物质概念不同于恩格斯的物质概念,即列宁的物质概念是认识论范畴,而恩格斯的物质概念是本体论范畴。如果...  相似文献   

16.
中山大学黄春生同志著的《<资本论>中辩证法、认识论、逻辑的同一性》一书,最近已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对列宁提出的“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应用于同一门科学”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是作者在对哲学系和经济系的研究生多次进行教学的基础上写成的。据了解,关于这一专题的专著在国内迄今仍未出版过。作者力图从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和系统方法  相似文献   

17.
认识定义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面临着许多应当研究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几年来,我国学术界的很多同志在探索和研究这些新的课题,并发表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同时也产生了不少分歧意见。在讨论中,有同志认为:传统的认识论把认识过程归结为反映过程,“实在太简单、太含糊、太决定化了”,它失去了对认识过程的辩证的生动的理解。因此,对反映论“要重新研究”。本期发表的王振武同志的文章也提出了类似的意见。作者认为,“反映概念不能揭示人类认识的真实情况”,它“是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的引申”;“人工智能已经完全、彻底地否定了反映概念,而把选择作为认识的本质特征”,所以,认识应由反映进到选择。 上述看法涉及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些带根本性的理论问题,很值得研究和讨论清楚。例如,怎样看待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提出的唯物主义反映论思想?“反映”概念是否排斥了认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动的反映论能否体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等等。为了促进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从本期起开辟“关于认识是不是反映的讨论”专栏,希望大家给予关心和支持。  相似文献   

18.
一列宁在1908年写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先后给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下过两个定义,他在第二章和第五章分别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这个概念,正如我们已经讲过的,在认识论上指的只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并且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列宁选集》第2卷,第89、192页)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我国学者曾就列宁的两个物质定义进行过热烈的讨论甚至争鸣。我和吴晓东也曾撰文,运用普通逻辑和辩证逻辑对…  相似文献   

19.
该文指出,长期以来认识论被了解或归结为反映论,其主要任务在于阐述人类对外部客观世界的反映活动,而人类所特有的评价活动和决策活动,通常是被排除在认识论研究的对象领域之外的。传统认识论逻辑体系的这一构造性的缺陷,阻碍了人们对于各种认识活动的全面把握,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正>编者按:本专题刊发的这组文章接续了"第五届《哲学分析》论坛:回到事情本身何以可能?"对张一兵教授学术观点的讨论。孙正聿教授在《"靶子"·"灵魂"·"血肉":〈哲学笔记〉和〈回到列宁〉》一文中强调,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的"三者一致"是贯穿列宁《哲学笔记》的"灵魂"所在,并进一步提出文本解读有望达到的深层一致性,取决于我们对于文本的"靶子、灵魂和血肉"的把握。日本学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