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广锠 《法音》2006,(10):11-15
玄奘法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佛教理论家、翻译家。他对中国佛教、中国文化乃至亚洲文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鲁迅曾称玄奘这样的优秀人物为中华民族的脊梁。本文拟仅就玄奘提出的“五种不翻”略述己见。一、“五种不翻”的出处根据目前所得资料,近代以来,我国最早对玄奘“五种不翻”进行研究的是梁启超。他在《佛典之翻译》一文中指出:“翻译之事,遣词既不易,定名尤最难。全采原音,则几同不译。易以汉语,则内容所含之义,差之毫厘,即谬以千里。折衷两者,最费苦心。”[1]然后举鸠摩罗什、玄奘为例说明之。其中关于玄奘的文字如下:而奘公亦谓:“五…  相似文献   

2.
正我父亲年轻的时候做过侦察兵,退伍后从事刑侦工作,是一名出色的侦查员。作为老幺的我,从有记忆开始,他便不再年轻。眼角的鱼尾纹很深,眼睑也不那么清晰平展,但目光明亮,不是年轻的那种澄澈的,小溪般的明亮,而是有一种剑锋锐利的雪亮。眉毛不是很浓密,但右眼有两根长寿眉垂下来,犹如护法,使眼神越发得威严。他的同事,朋友,熟人都说他的目光很厉害,似乎能杀人。父亲自己也很引以为傲,他给我们讲过去的战斗  相似文献   

3.
2月12日上午,雨后的印度那烂陀空气格外清新湿润,身处旱季的人们内心充满着喜悦,他们同时迎来了期待已久的玄奘纪念堂修复完善竣工庆典,迎来了一大批来自远方的中国朋友。作为展示中印传统友谊的窗口,玄奘纪念堂项目在200“6中印友好年”结束之际圆满完成,在2007“中印旅游友好年”即将开幕之际举行竣工典礼,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玄奘与般若学的问题上,奘于早年已有研习般若类经典之经历。至其归国译经,还可看到般若学对玄奘的影响和玄奘对般若思想的理解及其理论建构的意愿。同时,从《维摩诘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可更深入地看到玄奘与般若学的关系。从玄奘弟子的著述中,也可逆推得玄奘讲授般若经典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2007年是中印两国政府确定的中印旅游友好年。2月12日,中印两国在印度佛教圣地那烂陀举行了玄奘纪念堂落成仪式,中国外交部部长李肇星、中印双方宗教及文化事务官员,以及两国近百名佛门弟子共同出席了这一盛典。这不仅是佛教界的一件盛事,也为中印文化交流写下了新的一页。2月26日晚,国家宗教局副局长、修复完善玄奘纪念堂项目总负责人齐晓飞,纪录片《玄奘之路》导演金铁木,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纪念堂竣工典礼中国佛教代表团成员湛如法师作客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今日关注”栏目,接受了主持人鲁健的专访。  相似文献   

6.
1991年12月4日,首都及河南的近30位学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座谈会,讨论加强玄奘思想研究和修复玄奘故里等问题。玄奘是唐代高僧,我国著名的佛学家、哲学家、因明家和翻译家,世界文化名人。他不畏险阻,舍身求法,西天取经,声隆五印。他学成回国,先后译出《因明入正理论》和《因明正理门论》两部新因明经典著作,开创了中国汉传因明传统,对中国逻辑史和世界因明史作  相似文献   

7.
《法音》2016,(6)
正作为一名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佛教徒,玄奘的内心时时处处有两个世界:一个是佛教的佛国世界,另一个则是承载其家国情怀的"天下"。前一个世界在玄奘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后一个世界则时隐时现。事实上,宗教不会脱离国家而单独存在,即使那些有意避开俗世、隐遁于山林的修行者,也不可能不受到国家的影响。尤其是当一个僧人置身于本国之外时,会无意间流露出国家情怀。玄奘作为虔诚的佛教徒,宗教感情是他人生的主  相似文献   

8.
目光与格局     
正有一次在西藏旅行,当越野车把我们带到了素有神仙居所之称的鲁朗时,一个游客刚跳下车来,便大声疾呼:"你们看这草地上,有多少牛粪啊,真让人受不了!"他的朋友忍不住哈哈大笑,说:"你让自己的目光抬高一点好不好?不要总  相似文献   

9.
一枚一元硬币,看来微不足道,然而这对于李泰柏,他却说值得令人思考。这天在取汽车钥匙时,李泰柏不慎丢落一枚一元硬币。硬币滚到车底。当时他估计若汽车开动,硬币便会掉到坑渠里。李泰柏及时蹲下身欲拾取,此时旁边一名值班者见到,立即代他拾起。李泰柏收回该硬币后,竟给值班者100元酬谢。李泰柏对此的解释是:“若我不拾这一元币,让它滚到坑渠,该一元币便会在世上消失。而100元给了值班,值班便可将之用去。我觉得钱可以用,但不可以浪费。”这件小事说明了李泰柏的一种理财哲学,也说明了他的思维风格,这就是用社会总净值…  相似文献   

10.
正十九构思奇特而又生动描写夸张而又真实——话说武松景阳冈打虎从篇幅上来讲,施耐庵厚爱武松,对林冲与鲁智深各用五回描写,而对武松却用了十回,被《水浒传》研究者称为"武十回"。武松本事与酒有密切关系,他对施恩这样说:"带一分酒,便有一分本事,五分酒,五分本事。我若吃了十分酒,这气力不知从何而来。若不是酒醉后了胆大,景阳冈如何打得这只大虫?那时节我须烂醉了,好下手,又有力,又有势。"武松打虎是关于他的传记里的重要情节。在景阳冈酒店里,  相似文献   

11.
药王山造像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燕 《中国道教》2001,(6):32-37
一 地理及概况 耀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南距西安约100公里,东为铜川,西邻旬邑,西北连淳化,南面三原、富平。境内有沮河、漆水河,沮河源于县北长蛇岭,流至城南,汇入石川河,全长约70公里,漆水河源于铜川市北,由黄堡镇入耀县,在城南汇入沮河,从富平入石川河,在耀县境内流程为10公里。药王山造像碑大多发现在漆、沮河两岸地区。境内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十余座,石灰岩分布广泛,当地的老百姓把一种叫做“青石”的石灰岩作为石雕的原料。因为这个地方原属华原,所以,用青石制做的石磐,就叫“华原磐”,在唐朝很有名。今天这一…  相似文献   

12.
佛言祖语     
《法音》1988,(1)
复次佛子,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丘一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  相似文献   

13.
按照佛教史的常识理解,玄奘是一位开宗立派的唯识宗祖师,他以《成唯识论》为中心,进行护法一系唯识学的弘传。然而这种常识理解其实经过了人为的刻意"制造"。制造玄奘面孔的背后,是窥基一系创立法相唯识宗的历程。首先,玄奘作为公众人物,以求法僧形象被神圣化。但在这背后,玄奘在慈恩寺的门人则进行着玄奘译经僧形象的神圣化工作,以此为宗派形成提供信仰上的保证。其次,玄奘圆寂后,慈恩寺僧团又有普光、法宝与窥基两系的对立。普光、法宝在当时处在中心位置,他们以"唯识论师"指称弘传《成唯识论》的窥基一系,并予以批判。由此可以推测《成唯识论》并没有被奉为玄奘师门内的权威文本。实际上,正是窥基通过建立《成唯识论》的传法谱系,制造了玄奘与《成唯识论》的特殊关联。在建立继承性谱系的基础上,完成自身建构唯识宗的用意。最后,唯识宗内形成了包含排他性教理教义和特殊性修行生活的特有知识界限。  相似文献   

14.
《法音》2016,(9)
正本刊讯9月6日至9日,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系列活动——中国(瓜州)第五届玄奘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瓜州隆重召开。此次研讨会由中国玄奘研究中心、甘肃敦煌学学会、瓜州县人民政府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玄奘研究中心、敦煌研究院、中国佛教协会、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等研究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及瓜州县当地的研究者100余人与会,共提交论文39  相似文献   

15.
玄奘(600~664)法师,洛阳缑氏县(今偃师县)人。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下简称《慈恩传》)和《续高僧传·玄奘传》载,他俗姓陈名祎,出身于儒学世家,幼年跟父亲学《孝经》等儒家典籍,“备通经典”,“爱古尚贤”,养成了良好的品德。父亲去世后,二兄陈素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即长捷法师。玄奘十一岁那年,便随长捷入寺受学《法华经》、《维摩经》等。“年十三,依兄长捷出家于洛”(《塔铭》)。  相似文献   

16.
敦煌遗书P3931号写卷,为五代甘州回鹘国的一宗汉文文献汇抄,包括49件文书。其中第4件文书是印度普化大师五台山巡礼记,为五台山的失传史料,作者缺名。今将其文释录标点于下,以公同好。大周昭王代,佛山西天;汉明帝时(衍)朝,法传东夏。自后,累有三藏,携瓶来至五峰。玄奘遇于德宗,波利逢于大圣;前无垢藏幸遇庄皇,此吉祥天喜逢于今圣,师乃生长在摩竭陀国内,出家于那烂陀寺中;唐标三藏普化大师,梵号啰么宝利祢缚。早者,别中天之鹫岭,趋上国之清凉。历十万之危途,岂辞艰阻;登百千之峻巅,宁惮劬劳。  相似文献   

17.
<正>一、戒律的特色:教规不违国法早在2500多年前,佛陀在制定戒条时便遵循"教规不违国法"的大原则。以不偷盗戒为例,该戒是佛陀在王舍城制定的,起因是一位比丘盗未生怨王的木料,被未生怨王抓住后呵责说:"汝当合死!"在呵责这位比丘后,佛陀询问曾在朝廷任大臣的迦楼比丘,依据摩揭陀国的国法,偷盗多少将被处以极刑。迦楼比丘回答说:"满五磨洒。"这在《四分律》中有明确记载。佛陀  相似文献   

18.
收住目光     
正周末,去社区残疾人活动中心当义工。我教一个中年男人使用电脑。他身高大概只有一米多点,双脚残疾,没有脚板。他的脑子很灵活,有些东西我只教一遍他就会了。我说,你很聪明呀!他向我憨笑,激动地问我:真的吗?我拍拍他的肩膀,朝他微笑点点头。过了会儿,他低声说,每次走在大街上,都会有许多目光盯着我,让我十分难堪和自卑。我多想大声告诉他们"请不要看着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玄奘是一位具有里程碑式的翻译家,他将转梵为汉的佛典翻译事业推进到全新的高度,开启了佛经翻译的新纪元。本文以玄奘所译佛典及著述中对梵语声明学的译介与弘扬为研究对象,探求他在会通华梵语言文化传统方面的成就与特点。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梵、藏、汉多文本对勘的方法考察《药师经》,提出以玄奘为代表的汉译具有三方面的特点。其一是在译文中加入印度原典中不存在的内容。这些内容有的承袭自前人译本,有的是玄奘依据上下文所撰;其二是汉译是参考多个梵文写本后综合其义做出取舍的结果;其三则是汉译为了使内容更适合本地读者的需求,表述上更符合中国习俗,会对一些词语的翻译做出处理,使其更为"中国化"。最后本文提出了在对勘研究和汉译佛经研究方面的两点思考,即参考多个写本的必要和对玄奘译经的多角度检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