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关雎>是孔子及早期儒家最重视的篇章之一,但西汉以来后儒所言<关雎>主旨却是说法纷纭.新出土的郭店楚简<孔子诗论>言<诗经·关雎>主旨是"改",即由"好色之愿"到"返纳于礼"的转变.孔子及早期儒家对<关雎>的重视,反映了孔子希望"正夫妇"之礼的愿望,以及要求人们"克己复礼"并重视婚姻家庭伦理教化的观念.  相似文献   

2.
关于儒家伦理与我们观点的再澄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哲学史>于2003年第3期刊发了黄裕生先生的<普遍伦理学的出发点:自由个体还是关系角色>(以下简称"黄文").在该文中,黄先生除了对儒家伦理提出了系统的批评外,同时还不点名地批评了郭齐勇对儒家伦理的诠释,故郭齐勇、丁为祥也就以<也谈本相与角色--论儒家伦理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兼答黄裕生先生>(<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1期,以下简称"郭文")与"黄文"商榷.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儒家伦理"普世化"的主张应运而生并得到了理论界的积极响应。然而,不论是在世界意义或本土意义上把儒家伦理直接发展成为普遍伦理,还是让其作为一种伦理资源参与普世伦理的建构,儒家伦理"普世化"都不能真正使儒家伦理再现昔日的辉煌。在当代全球性文化危机和中国传统文化"失语"的背景下,只有在冷静、客观地分析儒家伦理对当今及未来现代化进程的正负面效力的基础上,针对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扎扎实实地做好文化治疗和创建工作,才是当前弘扬儒家伦理文化应该采取的姿态。  相似文献   

4.
受访学者简介:温克勤,男,汉族,1936年9月生,天津人,大学毕业,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历任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伦理学所)所长、<道德与文明>主编、天津市伦理学会会长.主要学术成果有<中国伦理思想史>(合作)、<伦理学简编>(主编)、<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概论>(主编)、<管理伦理学>(主编)、<干部道德教程>(主编)、<毛泽东伦理思想的理论与实践>(主编)、<中华名人与治国>(主编)、<中华五千年美德丛书>(主编,获1993年度"五个一工程"入选项目奖)等十几部著作;<道德约束论>、<先秦儒家合理人生观述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道德>(获1993年度"五个一工程"入选项目奖)等论文百余篇.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学术体制中的"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以极大的兴趣读了张祥龙教授对发表于<中国学术>上的拙文<儒家经验与哲学话语>所做出的回应.我觉得我们对"现代儒家哲学"概念所存在的一些根本困境颇有同感.我以为我们在诊断症结方面,比在澄清困境时使用的策略方面所持有的分歧要小.我们的主要分歧源于我强调使用狭义哲学概念的必要,而张教授则倾向于使用广义的哲学观念.  相似文献   

6.
道教伦理对儒家纲常伦理的弥补,是思想性的、历史性的、动态的弥补。本文在前三论的基础上,从道教伦理的特有结构,以及善恶二分、刑仁并举等角度,再次就道教伦理对儒家纲常伦理的弥补功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郭熙是北宋杰出的画家,其美学思想更为直接地表现在画作上,他的山水画造诣颇高,有着十分突出的成就和贡献,历代文人学士对此多有赞语.如<图画见闻志>说他:"工画山水寒林.施为巧赡"[1].<墨庄漫录>中也记郭熙"以画得名",并盛赞他的画"雄伟清润,妙绝一时"[2].  相似文献   

8.
再论道教伦理对儒家纲常伦理的弥补功能姜生道教伦理乃是应于早期中国封建伦理的危机而产生,它标志着中国伦理思想的新进展。面对危机的形势,道教伦理对纲常伦理进行思想性和操作性的弥补;这种弥补主要通过三种形式来实现。其一,道教伦理使传统伦理思想融入道教的修道...  相似文献   

9.
熊十力先生融<周易>乾坤二卦中<彖>辞为一体,演"乾坤一元"新论.乾代表生命、心灵,是宇宙大生之力用.坤代表物质、能力,是宇宙广生之力用.他认为"乾统坤,坤承乾"的"乾坤一元"思想是孔子易学的精髓,并以"乾坤一元"解说宇宙生命的演化形成过程.熊十力沿袭了宋明以来三教合一的精神,其<乾坤衍>站在儒家本位,批判性地融合了儒道二家思想,揭示了儒家易学的时代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哲学史上,儒家学说为其主流思想.在儒家内部,"道统"起着划分哲学思想与学术派别界线的作用,是儒学发展的一个内部动力."河汾道统"说在北方影响甚大,它促成了北方儒学的繁荣和发展,然而,由于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错误地提出王通及<文中子>为伪,所以使得流传千余年的"河汾道统"说在责伪声中湮没,更有甚者,认为它是哲学史上的笑话.其实,"河汾道统"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它上继韩愈,下启朱熹,对儒家发展和传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对"河汾道统"说的地位和影响进行哲学和史学的分析,有利于我们梳理中国哲学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从而使我们更好地把握儒家思想发展的主动脉.  相似文献   

11.
"仁"是早期儒家学说中的重要范畴.这一范畴既表明了儒家所理解并推崇的最高德性,又界定了儒家所主张的人们生活中普遍适用的行为规范.在儒家学者看来,如果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能够自觉地坚持"由仁义行",其结果则可为"行仁义".换言之,一个人若能够具备由"仁"这一范畴所表达的美好德性,实践由"仁"这一范畴所界定的伦理规范,其行为就会是道德的行为,亦即能获取自己圆满的人生价值.在儒家学说中,这种以"仁"范畴表达和论释的人的美德与行为规范及二者统一的伦理思想,值得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借鉴与思考.因为人的德性与人的德行统一,德性是德行的基础,具备良好的德性,可导引行为的道德;坚持德行,则可以完善和彰显人的美德,正是今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倡导与追求的伦理意识.而这样的伦理意识早已蕴含在儒家以"仁"范畴为中心建构起来的仁学系统之中.  相似文献   

12.
董仲舒是西汉著名儒学思想家,他对儒家的伦理纲常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提出了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三纲五常"思想。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有糟粕也有精华,我们必须以一种客观公正的历史眼光来对之进行评述,方能发掘其思想的理论精髓。  相似文献   

13.
梁漱溟所倡导的乡村建设运动是20世纪前期中国乡村社会现代化的初步尝试,他清醒地意识到,"公德"观念的缺乏不仅对民众的精神状态造成了消极影响,而且阻碍着现代意义上的团体生活的发生.因此,他主张通过"乡村自治"的方式造就团体生活的必备品德,使农民在获得现代性物质利益的同时,养成关注和维护公共利益的基本素质,依靠公德的柔性力量推动乡村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但是,对传统道德力量的过度自信及趋利避害的考量,使他在维系团体生活的价值取向上终究未能摆脱向传统儒家伦理的回归.  相似文献   

14.
林桂榛 《哲学动态》2008,4(4):71-74
"亲亲相隐"的是非问题是一个聚讼不已的古老话题.世纪初学界又出现一场关于"亲亲相隐"的集中讨论,围绕刘清平教授<美德还是腐败?>等文提出的儒家"亲亲相隐"主张与"腐败"之关系,<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复旦学报>等刊文近40篇.  相似文献   

15.
日本学者沟口雄三注意到中国的"公"与"私"独有的伦理色彩,但他将这种伦理色彩归因于先秦道家"天"的观念并不准确。先秦的"公"与"私"从最初的具体身份指称,转变为表示"公正"与"偏私"的抽象道德概念,在先秦文献中有迹可循。"公"的伦理色彩并非全然来自道家之"天"。从《礼记·礼运》可以看出,虽然"公"在儒家语境中获得伦理色彩,但它的基础在于儒家对"共"的理解,与道家"天"的观念无关。  相似文献   

16.
方以智易学中的"密衍"思想,主要体现在"<河图>变<洛书>"的过程中,认为<河图>强调五行相生,而<洛书>强调五行相克,二者展示了儒家所推崇的生生之德.由"金火易位"出发,方以智等人深化了对"五行尊火为宗"与"金生水"等命题的认识,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全新观念.  相似文献   

17.
关于儒家道德伦理的特殊性与普遍性,这在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时时被提起的问题.自从黑格尔在其<哲学史讲演录>中以"常识道德"定位<论语>①以来,这一问题就一直徘徊于中国文化界;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就几乎成了中国哲学研究者不得不时时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与时偕行趣时变通--《周易》"时"之观念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围绕着<周易>经传中关于"时"的观念问题进行辨析,综合考察了易学史上对"时"之观念进行象数模拟和义理思考的主要形式与内容,并分析了<周易>"时"之观念的现代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儒家对《易》的经典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店楚简、上博楚简、马王堆帛书等出土资料的发现推翻了今本<易>成书于战国中期以后、<易>在焚书之后的秦汉之际以至汉代才成为儒家经典等说法.关于<易>之经典化的问题,要把它当作"孔子圣人化"的儒教形成运动之一环来考虑.儒家将<易>视为经典的原因是<易>的性质方便赋予孔子为王之资格,<易>被视作经典的开始时间最有可能是在春秋末战国初,即西元前400年左右.帛书<易传>展现了儒家将作为先王之书的经典与孔子两者之间联系起来,并以此为手段,展开为了伪装孔子具有圣人资格的儒教运动.然而这一运动在儒家内部有若干不同流派,将其与<易>结合或将其与六经全部结合也只是其中之某一派别.  相似文献   

20.
徐嘉 《道德与文明》2007,1(6):11-14
传统儒家伦理的和谐性主要体现在仁爱原则以"推及"的方式贯穿始终,在由"家"到"国"的过程中,以血缘亲情为基础,使"家"的伦理规范自然过渡到"国"(民族)的伦理规范,达到了家、国之间的和谐统一.宋明时期更将仁爱扩展为"民胞物与"、"万物一体",使人的伦理意识由家庭、社会、自然一直推广到天地万物.这种伦理规律的和谐性、家庭观念的神圣性与仁爱原则的超越性对于建构现代和谐伦理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