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公是中国文化史上极为重要的人物。谈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谈人文化成,都离不开周公。更为重要的是,周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独特的贡献。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周成王的叔父。他一生辅助武王和成王父子,在政治上大有作为,在文化上大有开拓。据《史记》记载,“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武王去世后,周公“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摄政之初,周公不惧流言,坦荡行事,并奉成王之命平定了管叔、蔡叔、霍叔发动的“三监之乱”,以及武庚之乱,最终使得“诸侯咸服宗周”。“及七年后,还政成王”,恭…  相似文献   

2.
孔子梦见周公确有其事。宋儒认为此梦的原因是孔子早年志在推行周公之道 ,但对此梦的发生机制不甚清楚。孔子仍然受到梦魂观念的影响 ,实际认为此梦意味着周公之灵对他特别青睐和有所启示 ,并在内心里把它作为天命在身的重要根据。孔子梦见周公的历史意义 ,主要在于中国文化的传承 ,并在后世演变成文化传承的一个精神符号。  相似文献   

3.
经典的神圣性仰赖圣王制作方可确立,而儒家传统理念中圣王的确立应以德位兼备为前提。郑玄的圣王观之核心在于周孔之辨,其尊崇周公,强调周初天命的层累完成,最终由周公制礼作乐、致太平而得以实现。周公德位合一的圣王形象与制礼作乐的太平叙事结合在一起,使其圣王身份得以凸显,亦提升了周礼的神圣地位。同时,郑玄又认为孔子虽然无位而降于周公,但其校数圣王典籍之功与恢复周礼之德,堪为圣贤。郑玄持周公作周礼致太平说,与孔子作《春秋》当新王之说相抗,使得汉代经今古文之争最终成为一大事因缘。  相似文献   

4.
在被宋明理学家们编制的儒学道统中,周公是"往圣"系统中位居孔子之前的重要人物.我们可以从孔子本人的言行中发现,周公的思想对其儒家学说的基本主张具有关键性的影响.从所谓的儒家"道统"来看,周公以前的圣人,或者为传说人物,或者事迹模糊,都缺乏足够的思想资料.  相似文献   

5.
<正> 恩格斯说过,任何一种新学说的产生,“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孔子思想固然有它深刻的时代根源,但与前人提供的思想材料也是分不开的。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孟子则称“周公仲尼之道”(《孟子·滕文公上》),都说明孔子对周文化非常重视,与周公的思想有许多相通之  相似文献   

6.
<正> 孔子生于鲁国,他的影响和名声遍及全世界。中国出了孔子,是中国人的骄傲。孔子一生想行周道于东方,没有办到;他不曾想到要当“万世师表”,却被后人尊奉为“万世师表”。这样的“历史的诡谲”,正是历史学家发挥才智,施展手段的地方。孔子没有成为第一流人物的时候,没有人想假借他的名义去推销什么主张。他成了第一流人以后,麻烦也跟着来了。有许多儒  相似文献   

7.
从《易经》与《论语》中看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及其现实意义李文炳写此文前,把我的观点提出:我同意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有关《周易》是文王、周公、孔子编写的。从宋代欧阳修提出《易经》中“传”有“子曰”而不应是孔子自己写的,是所谓“讲师”借孔...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文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前言孔子的教育理想,是使人成就为君子。孔子对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君子虽以行仁为己任,但孔子又强调”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同上)可见君子须文质两备。在孔子的文质见解中,质指孝弟忠信,文指礼乐。君子是一方面能行孝弟忠信,一方面又能实践礼乐的人。孔子的文质思想,一方面继承虞夏的忠孝思想,一方面发扬周公的礼乐思想。孔子又以文质论三代,《论语》及《札记》中四言“吾从周”,文质  相似文献   

9.
《仪礼》十七篇与周公和孔子均有一定的关系。说《仪礼》与周公有关 ,并不是像古文学派那样认为周公是《仪礼》的作者 ,而是认为《仪礼》中的部分篇章反映了宗周的典章制度、风俗人情 ,也就是说《仪礼》所载的内容肯定有一部分属于周公当年“制礼作乐”所制定和实施的遗制。说《仪礼》与孔子有关 ,也并非如今文学派那样认为《仪礼》十七篇完全是由孔子圣心独断而创作出来的 ,而是认为《仪礼》当主要是由孔子根据宗周时代流传下来的一些礼仪规制加以编订整理而纂辑成书。当然 ,这并不是说现存的《仪礼》十七篇都是孔子整理后的原书 ,因为现存的《仪礼》十七篇除了孔子整理过的内容外 ,可能还包括七十子后学所编订和增补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正> 《淮南子·要略》说:有周公之遗风,而儒者之学兴。孔子开宗立派,首创儒家学说,寻根溯源,乃植本奠基于周公。因此,周公、孔子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在伦理思想方面则更可以寻索出他们源流贯通的脉络来。要探讨周公的伦理思想,应从“德”字入手。许慎《说文解字》:“惠(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外得于人,谓惠泽使人得之也;内得于己,谓身心所自得也。”周公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在政治思想上,他主张保民任贤,明德慎罚。而且认为:只有有德者,才能推行德政。他在《尚书·康诰》中说:“敬哉!无作怨,勿用非谋非  相似文献   

11.
出与处     
正人的一生,常常要面临出处进退的问题。《论语》中,原宪问孔子什么叫"耻",孔子说:"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这和孟子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其实是一个意思。但我们也应看到,孔子一生,周游列国长达十四年之久,目的就是希望能得到诸侯的重用,让周礼得到恢复。就这个意义说,孔  相似文献   

12.
<正> 梁启超一生写过许多评论孔子的文章,他对孔子的看法也与其政治主张一样,是多变的,从十九世纪末到本世纪二十年代,至少经过了四次较大的变化。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基本上追随康有为,是一个坚决的保教派。1898年写的《读<春秋>界说》更发挥了康氏的观点,认为“《春秋》立三世之义,以明往古来今天地万物递变递进之理,为孔子范围万世之精意。”此为其第一阶段之思想。1902年,梁启超发表了《保教非所以尊孔论》,由提倡保教变为反对保教。同时,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指责孔子是思想自由、言论自由之“蟊贼”,由尊孔变为批孔。此  相似文献   

13.
《天风》2015,(8)
<正>洪仁玕(1822-1 864),广东花县(今花都市)人,洪秀全族弟。鸦片战争后中国第一位提出变法维新思想的改革家。曾在香港居住多年,1859年到天京(即南京),获封为军师、干王,一度总理朝政。他于1853年受洗归主,并被香港基督教界视为早期重要的华人传道人。他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第一位提出变法维新思想的改革家,在太平天国领袖中他文化程度最高。他也被香港基督教界视为早期重要的华人传道人,并注释过《哥林多前书》。他的一生堪称传奇,先是私塾老师,后是牧师,最后官至王爷。他就是洪仁玕。  相似文献   

14.
程霞 《孔子研究》2013,(5):117-123
模、楷二树作为周公、孔子墓树,成为与周公、孔子形象密切相关的政治文化符号。以西汉淮南王刘安《淮南草木谱》的记载为开端,模、楷二树并列且各具人格形象特征。模树以树叶的色正为特征,代表了顺应四时的理想王者品格;楷树以枝干的质直为特征,代表了直道而行的理想士人品格。之后,诸多文献中关于模、楷二树的记载出现了迥然不同的差异:模树形象并没有得到新的塑造,楷树形象则从多角度得以发掘,出现了丰富且奇异化的记载。在理解与周公、孔子相关联的政治文化的同时,模树与楷树形象的差异及变迁也应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5.
模、楷二树作为周公、孔子墓树,成为与周公、孔子形象密切相关的政治文化符号。以西汉淮南王刘安《淮南草木谱》的记载为开端,模、楷二树并列且各具人格形象特征。模树以树叶的色正为特征,代表了顺应四时的理想王者品格;楷树以枝干的质直为特征,代表了直道而行的理想士人品格。之后,诸多文献中关于模、楷二树的记载出现了迥然不同的差异:模树形象并没有得到新的塑造,楷树形象则从多角度得以发掘,出现了丰富且奇异化的记载。在理解与周公、孔子相关联的政治文化的同时,模树与楷树形象的差异及变迁也应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6.
范长生又名蜀才,是隐居青城山的高道,成汉政权封为西山王、尊称天地太师。精于《易》,后人辑为《周易蜀才注>。或分析《易传》辞语,阐扬易理,或剖析卦爻象,发明易义;其卦变思想,补救虞翻之偏;在易学训诂学上亦颇多贡献。充分反映巴蜀易学同道教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7.
霍泉水神庙     
山西省洪洞县东北三十五里的水神庙初创于唐代,是传说中霍泉水神的祀祠。据史料记载:唐德宗在贞元年间遣丞相李泌封李冰为明应王,以护霍泉。李冰为战国时水利家,曾被秦昭王封为蜀郡守,他一生兴办了许多水利工程,其中以都江堰最著名。当地传说,霍泉水源头下边是一个聚宝盆,水从盆中涌出,如喷玉吐银,汹涌不止。千百年来霍山泉灌溉着万亩良田,养育几十万民众。聚宝盆的事被山妖知道后,企图将其盗走。水神明应王得知后便披挂上  相似文献   

18.
<正> 文化大革命的风暴结束之后,转眼间,又经过了十一年的岁月。1973年的夏天所开始的激烈“批孔”运动,在今天看起来,的确就像是一场恶梦一样。当时,孔子被当作是大恶人,不允许辩解。然而,当时的日本孔子研究,则是抱着冷静的态度。大致说来,日本学者对孔子都抱有好感,可是又认为从孔子以后开始的儒教,对整个漫长悠久的历史而言,却是功罪相半。特别认为儒教的道德学说,因其不能和新的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它视为是古老的封建伦理,而对它敬而远之。“批孔”运动时,我所考虑的,乃是孔子  相似文献   

19.
学界有人认为,孔子"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主张是现代人徇私枉法、任人唯亲等权力腐败行为的思想根源。这一观点不仅幻想了古代文本与现实不义的逻辑关系与因果关联,而且对孔子"相为隐"主张进行了望文生义之严重误读。孔子的"父子相为隐"是指当事人有不当行为时其亲属选择沉默而不去检举告发也当被谅解,"隐"指不显不见、不作为的"知而不言",非指积极作为的窝藏、藏匿等。孔子称"父子相为隐,直在其中矣"并非鼓吹作伪证或鼓吹藏匿罪犯等,而是反对直躬者及叶公以控告或举证自己亲属为荣的伦理观,认为在讼亲案上选择不证亲属有罪而沉默状或更符合伦理中道与正义。孔子这种思想与中外法律中的一些规定相契合,体现出了孔子思想的深刻现代性。鉴于人性原则及古今中外法律常规,建议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设立"亲属举证豁免权"。  相似文献   

20.
对蔡尚思同志孔子观的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6年6月,蔡老以《孔子一生都尚礼》为题发表于《哲学研究》。从这篇文章的命题看,他以孔子一生尚礼来说明礼是孔子思想核心,反过来说,不是其核心的范畴孔子就未必一生都尚。我认为,这样说的本身就是可以商榷的,因为他没有把仁、礼、中庸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