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要点解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指南是依据流行病学和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的最佳证据而修订的。指南的要点是:从110/75mmHg开始,人群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病发生危险呈连续相关;正常高值血压(120~139mmHg/80~89mmHg)应改善生活方式以预防高血压发生;2002年调查我国有1.6亿高血压患者,但知晓率、治疗年和控制率很低;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是预防脑卒中及心脏事件的根本。  相似文献   

2.
指南是依据流行病学和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的最佳证据而修订的.指南的要点是:从110/75mmHg开始,人群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病发生危险呈连续相关;正常高值血压(120~139mmHg/80~89mmHg)应改善生活方式以预防高血压发生;2002年调查我国有1.6亿高血压患者,但知晓率、治疗年和控制率很低;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是预防脑卒中及心脏事件的根本.  相似文献   

3.
卒中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随着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增加而升高。降压治疗对预防卒中及心血管事件(包括心力衰竭)是有效的。过去的几十年来,降压治疗给不同亚组人群都带来了不同的益处。但是,正如不同时期的临床诊疗指南所强调的那样,对于老年人,尤其是80岁以上,获益的临床证据还不充分。老年高血压患者多有其他伴发或并发症,不仅需用降压治疗,还应有伴发疾病的特殊处理。在这一人群最佳的目标血压是最大治疗获益时的血压。2014年中国专家建议指出,对于≥65岁的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为150/90mmHg以下,如可以耐受,收缩压可控制在140mmHg以内,对于80岁及以上者不应低于130/60mmHg。  相似文献   

4.
了解近几年各种高血压药物应用的变化情况。2005年入选门诊或住院的50岁~80岁的高血压患者163名,每4年随访1次,历时8年。入选患者平均年龄(64.42±7.86)岁,男性40.49%;三次监测(2005年,2009年,2013年)的平均血压分别为(164.98/91.98±20.92/12.90)mmHg,(141.77/80.85±14.11/11.65)mmHg和(141.77/77.63±11.78/12.07)mmHg。高血压药物的应用三次问诊分别为ACEI 12.27%,14.29%和7.63%;ARB 2.45%,11.11%和28.81%;β受体阻滞剂31.90%,30.95%和30.51%;钙拮抗剂48.47%,64.29%和61.86%;利尿剂25.15%,19.84%和13.56%。近年高血压的控制水平提高;药物的应用情况主要变化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的应用大幅下降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明显增加,应引起注意。另钙拮抗剂仍然是应用比例最高的药物。高血压患者近年规律运动的意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病又称原发性高血压,是指反复持久的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而导致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并以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全身小动脉痉挛,血压持续增高至160/95mmHg或以上为主的临床症候群。这是一种公认的心身疾病。 一、临床表现 高血压病可分为缓进性(良性)和急进性(恶性)两种。缓进性高血压病较为多见,患者多在40岁以上,病程发展较慢,舒张压波动于95~120mmHg之间,可达一二十年以上而不发生严重症状,比较常见的早期症状为头痛、头晕、耳鸣、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烦躁及全身无力等。急进性高血压病较为少见,患者多为青年,病程发展很急,血压显著升高,尤其是舒张压可持续在130~140mmHg以上,并迅速出现心、脑及肾方面的症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是冠心病致死的危险因素。有效地控制血压可以显著地降低糖尿病病人心血管事件的发病率与病死率。高血压糖尿病病人的血压控制目标为〈130/80mmHg。为了达到这一血压水平,糖尿病病人的降压治疗包括合理的非药物治疗与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中应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和小剂量利尿剂,并且注意联合用药。  相似文献   

7.
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临床特点及诊治方面的经验,以早期诊断、根治,改善预后。对确诊的原醛53例临床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类型、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男女比为1:1.65,30~49岁年龄段最多。50.9%高血压首发,15.1%低钾血症首发,并发高心痛9.4%,尿毒症1.9%,脑卒中13.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系统激素检查,血浆醛固酮/血浆肾素活性比值(ARR)>200者80.7%,ARR>400者占半数,血浆醛固酮(PAC)>140pg/ml者占84.6%。CT及MRI阳性率高。术后病理肾上腺皮质腺瘤占85%,结节性增生占15%(其中原发性肾上腺增生占12.5%)。手术后血压及血钾均较前改善,非手术者口服安体舒通有效。原醛是可治性内分泌性高血压之一,建议高血压和/或低血钾者应常规检查RAA系统激素,并争取行影像学检查,以使原醛得到早期诊治,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临床特点及诊治方面的经验,以早期诊断、根治,改善预后.对确诊的原醛53例临床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类型、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男女比为1:1.65,30~49岁年龄段最多.50.9%高血压首发,15.1%低钾血症首发,并发高心病9.4%,尿毒症1.9%,脑卒中13.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系统激素检查,血浆醛固酮/血浆肾素活性比值(ARR)>200者80.7%,ARR>400者占半数,血浆醛固酮(PAC)>140pg/ml者占84.6%.CT及MRI阳性率高.术后病理肾上腺皮质腺瘤占85%,结节性增生占15%(其中原发性肾上腺增生占12.5%).手术后血压及血钾均较前改善,非手术者口服安体舒通有效.原醛是可治性内分泌性高血压之一,建议高血压和/或低血钾者应常规检查RAA系统激素,并争取行影像学检查,以使原醛得到早期诊治,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将150例H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3组,均给予福辛普利10mg/d,对照组不给予叶酸片,叶酸治疗A组给予叶酸0.8mg/d,叶酸治疗B组给予叶酸5mg/d,用药1年后三组血压均显著降低,未见明显差异。叶酸片与福辛普利联合降压,未见到叶酸有协同降压的作用。叶酸片能显著降低血Hcy水平,但与剂量无明显相关性。服用叶酸1年未见脑梗死的发病率有下降趋势。目前外源性补充叶酸成为治疗H型高血压的一种辅助方法,但叶酸补充剂量的大小及疗程还未达成共识。本研究旨在观察福辛普利联合不同剂量叶酸对老年H型高血压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根据血压昼夜节律,观察给药时间对血压晨峰的影响。25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24h动态血压监测分为超杓型(n=49)、杓型(n=127)和非杓型(n=80)3组;各组再分为清晨服药组和晚上服药组。用药6周,比较用药前后血压昼夜节律及血压晨峰的变化,发现在改变血压昼夜节律及降低血压晨峰方面,超杓型组清晨服药优于晚上服药,非杓型组晚上服药优于清晨服药;杓型组清晨服药与晚上服药均能降低晨峰值,提示根据个体血压昼夜节律选择服药时间能更好地控制血压晨峰。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拟探讨5-HTTLPR基因多态性与母亲早期养育压力对中国汉族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交互作用机制和性别差异。355名6个月婴儿及其父母参加了本研究。在婴儿6个月时,收集婴儿的口腔脱落细胞和母亲养育压力数据;在48个月时,再次邀请父母分别报告儿童的问题行为。结果发现:(1)当母亲养育压力较高时,s/ss/l型男孩的外显问题行为显著高于l/l型男孩;但当母亲养育压力较低时,两组男孩没有显著差异;(2)当母亲养育压力较高时,l/l型女孩的内隐问题行为显著高于s/ss/l型女孩;但当母亲养育压力较低时,两组女孩没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5-HTTLPR基因多态性与母亲养育压力在预测男孩外显问题行为和女孩内隐问题行为时的交互作用机制均支持素质-压力模型。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治疗决策与个体化和系统论湖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93级博士生(410011)钱来森高血压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的世界流行性疾病。我国最近资料统计表明成人患病率达11.8%,现有患者8200万人,每年有25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还有许多病人因中风、心衰、...  相似文献   

13.
探讨隐匿性高血压与脑卒中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纳入2017年1月~2018年6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行诊室血压及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420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血压监测结果将其分为高血压组(HT组140例)、隐匿性高血压组(MH组140例)、正常对照组(NC组140例),对三组的临床资料与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与NC组比较,HT组及MH组糖尿病史[27(18.29%)、24(17.14%)比8(5.71%),均P0.05]、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15.03±6.77)μmol/L、(15.00±6.06)μmol/L比(13.64±5.02)μmol/L,均P0.05]、脑卒中人数[37(26.43%)、38(27.14%)比22(15.71%),均P0.05]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T组与MH组相比这三项指标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正常对照组为参照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隐匿性高血压(OR=1.697,95%CI:0.901~3.129,P=0.013)、糖尿病(OR=2.327,95%CI:1.013~5.347,P=0.017)及同型半胱氨酸(OR=1.083,95%CI:1.030~1.138,P=0.002)为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隐匿性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4.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镇痛镇静治疗的临床疗效。将21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患者术后应用舒芬太尼+地佐辛+咪达唑仑镇痛镇静,对照组单纯应用咪达唑仑,观察两组治疗效果。试验组患者术后镇静-躁动评分、血压达危险值例数、颅内压监测值、72h的NIHSS值、48h内再出血率、7d病死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开颅术后应用舒芬太尼+地佐辛+咪达唑仑镇痛镇静,可减少患者术后躁动,稳定血压及颅内压,保护神经功能,降低颅内再出血率、病死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5.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体位性血压变化与左室结构及功能的关系。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1月在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老年病房住院及门诊≥60岁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6例,分为体位性低血压(OH)组、体位性血压正常(ONT)组、体位性高血压(OHT)组三组。观察三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射血分数(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的心脏超声指标,并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分析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体位性血压变化与左室结构及功能的关系。结果显示,与ONT组比较,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OH和OHT组的年龄、高血压病程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ONT和OHT组比较,OH组LVEDD、IVST、LVPWT、LVMI值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H组EF、FS值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协方差分析剔除年龄和高血压病程因素影响,OH组患者的LVMI仍明显升高(P0.05),EF、FS值仍明显降低(P0.05)。提示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OH与左室结构和功能有相关性,提示OH可加重左室结构改变和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6.
探讨择期介入治疗心血管病患者术前术后焦虑抑郁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连续调查我院心内科行择期介入治疗的住院患者100例,分别于术前及术后记录患者静息血压和心率,填写贝克抑郁量表、状态焦虑量表、自制担心评定量表、SF-36生活质量调查问卷;SPSS 17.0软件对焦虑抑郁影响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介入患者术后血压(141.2±10.6)mmHg /(75.1±11.9)mmHg 较术前(145.4±18.0)mmHg/(79.8±12.2)mmHg 显著下降,心率(72.1±11.6)次/分也较术前(78.2±12.9)次/分显著降低;术前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情绪(43.4±8.4),焦虑水平与学历、血压及心率均呈正相关(P<0.05),与年龄、生活质量呈负相关(P<0.05);介入术后患者焦虑水平显著下降(41.2±7.6,P<0.03);抑郁水平在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本结果提示择期介入治疗心血管病患者术前存在明显焦虑,焦虑水平与年龄、学历、血压、心率及生活质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了解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晨峰现象对主要靶器官结构及功能的潜在损害。114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分为晨峰组和非晨峰组,均常规检查血脂谱,空腹血糖,放免法测定尿微量白蛋白,计算体重指数(BMI)、左室质量指数(LVMI)、颈总动脉(CCA-IMT)和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CA-IMT)、心电图测量计算QT离散度(QTcd)。晨峰组的24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均显著高于非晨峰组动态血压监测水平(P<0.05),而且晨峰组的睡-谷晨峰变异幅度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晨峰组的LVMI、CCA-IMT、ICA-IMT、QTcd和尿微量白蛋白指标均高于非晨峰组(P<0.01)。两组在BMI、血脂谱、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清晨高血压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潜在危险因素。长期晨间血压负荷升高使得机体全天处于血压高负荷状态,更易使心肌重构肥厚和心电生理特征改变,增加心律失常发生率;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因此遏制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晨峰高反应是降压达标和减缓靶器官损害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8.
对吉林省516名公务员的血压及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进行描述性分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法筛选危险因素.公务员正常高值血压现患率为34.9%.正常高值血压人群体重指数、腰围、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血清肌酐、血尿酸、心-踝血管指数水平以及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均高于正常血压组低于高血压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正常血压组高于高血压组.男性、血脂紊乱会显著增加正常高值血压的患病风险.应加强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监测及干预,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9.
观察夜间收缩压与体质量指数对高血压患者新发房颤的预测价值。通过对2013年3月~2016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279例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为新发房颤组和窦性心律组,采用Logistic回归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夜间收缩压和体质量指数与高血压患者新发房颤的关系。夜间收缩压升高、肥胖为高血压患者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夜间收缩压升高与体质量指数均可以独立预测高血压患者房颤的发生。体质量指数判定发生房颤的ROC曲线下面积要高于夜间收缩压,将二者联合的ROC曲线下面积均高于各自的预测值(P均0.05)。夜间血压升高、肥胖为导致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故应积极采取相关措施,控制夜间血压,控制体质量,这样可有效防止房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了解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晨峰现象对主要靶器官结构及功能的潜在损害.114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分为晨峰组和非晨峰组,均常规检查血脂谱,空腹血糖,放免法测定尿微量白蛋白,计算体重指数(BMI)、左室质量指数(LVMI)、颈总动脉(CCA-IMT)和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CA-IMT)、心电图测量计算QT离散度(QTcd).晨峰组的24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均显著高于非晨峰组动态血压监测水平(P<0.05),而且晨峰组的睡-谷晨峰变异幅度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晨峰组的LVMI、CCA-IMT、ICA-IMT、QTcd和尿微量白蛋白指标均高于非晨峰组(P<0.01).两组在BMI、血脂谱、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清晨高血压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潜在危险因素.长期晨间血压负荷升高使得机体全天处于血压高负荷状态,更易使心肌重构肥厚和心电生理特征改变,增加心律失常发生率;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因此遏制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晨峰高反应是降压达标和减缓靶器官损害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