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翎 《法音》2012,(7):13-19
一密教(Guhya-yqna)狭意上是指佛教发展到后期出现的一种宗教形态。学者将之划分为陀罗尼密教(公元三、四世纪盛行)、持明密教(或持明乘vidyadhqrazi-yqna,公元四、五世纪至六、七世纪盛行)、真言密教(或真言乘mantra-yqna,公元七、八世纪盛行)、瑜伽密教(金刚乘vajrayāna,公元八、九世纪盛行)[1]、无上瑜伽密教五个流派(公元十、十一世纪盛行)[2]。西藏佛学家布顿·仁钦朱(1290-1364)依据经典则将之分为四部:所作怛特罗部,即事部(kriyā)、行怛特罗部,即行部(caryā)、瑜伽  相似文献   

2.
<正>一众所周知,藏传佛教总体上可分为显密二乘,前者所依据之教法体系统称为"经部"(mdo sde,亦称"契经"),而后者所据则统称为"续部"(rgyud sde)。面对这体系庞杂的两部教法,如何将其分类整理、判定次第,是西藏人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我们所见,藏人在宗义学(grub mtha')体系的框架下将经部明确地判出了中观(dbu ma)、唯识(sems tsam)等部居~((①)),针对续部,他们也同样做出了次序井然的判别。对于当今学界而言,要想系统而全面地把握藏传佛教中密教体系的历史演变及其内容架构,就必须对其  相似文献   

3.
敬礼大尊者燃灯·吉祥智师徒传承诸师!此中释《菩提道灯论》有四义:一名义;二翻译敬礼;三文义;四结尾义。甲一,名义。处语:婆底巴塔扎的榜,汉语:菩提道灯论。甲二,翻译敬礼。敬礼曼殊室利童子菩萨。甲三,文义分三;乙一,趣入论门分二:丙一,供赞敬礼三世一切佛.及彼正法与众僧。丙二,立誓造论应贤弟子菩提光,劝请善显觉道灯。乙二,所人论体分二:丙一,略示三士道由下中及上,应知有三士,当书彼等相,各各之差别。丙二,广释分二;丁一,择三士道之次第分三:戊一,释下士道之次第若以何方便,唯于生死乐,但求自利益,知…  相似文献   

4.
唐思鹏 《法音》2003,(5):11-16
三、超诸寻思是胜义谛上面说过,胜义谛相是离言语的不二相,若欲实证胜义谛者,也就无法用言语概念来推比寻思拟议而证了。所以《解深密经》中佛陀说:胜义谛是诸圣者内自所证、无相所行、不可言说、绝诸表示、息诸诤论;而诸凡夫依于寻思,对胜义谛一者辗转所证,二者有相所行,三者行于言说,四者有诸表示,五者起诸诤论。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谛超过一切寻思境相。1、胜义谛是内自所证非展转所证胜义谛相是诸圣者内自所证的境界,所谓内自所证者:唯识常言:众生各一宇宙,各一满分世界。何谓满分世界?《成唯识论》卷七云:“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  相似文献   

5.
哈磊 《宗教学研究》2004,(1):162-165
作为部派佛教的一支,有部承认佛乘(菩萨乘)的存在,并从各个方面对佛、菩萨、波罗蜜道及三乘差别进行了深入详细地阐述与分析,本文所做的只是对相关材料的归纳与梳理.  相似文献   

6.
胜义谛又名真谛、第一义谛,此对世谛或名世俗谛而言。谛是真理的意思。真理有二:一是相对真理,二是绝对真理。世俗谛多为相对真理,胜义谛多为绝对真理。相对真理由世间有漏智慧所通达,绝对真理由出世间无漏智慧所亲证。故胜义谛者,世尊在《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中说:“若自内证最胜义智所行境界,非安立智所行境界,名胜义谛。”[1]此中的“义”即是境,“胜”即殊胜的无漏智慧,意思是说,真如实相的绝对真理,是最胜智慧所行(证)之境,故名“胜义”。胜义谛既是绝对真理,当然绝对者,非转变性,非虚假性,常恒如如,故又名“真谛”。真谛于诸谛中第一…  相似文献   

7.
佛言祖语     
唐玄戕 《法音》2004,(9):1-1
天王当知,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能得如来十身差别。云何为十?一平等身,二清净身,三无尽身,四善修身,五法性身,六离寻伺身,七不思议身,八寂静身,九虚空身,十妙智身。尔时最胜便白佛言: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何位能得如来十身?佛告最胜:天王当知,诸菩萨摩诃萨行  相似文献   

8.
玄奘的老师胜军居士立一比量:"诸大乘经皆佛说(宗);两俱极成、非诸佛语所不摄故(因);如《增一》等阿笈摩(喻)。"玄奘法师从小乘萨婆多部以及该派别的代表作《阿毗达磨发智论》的角度,对胜军的因支展开辩难,认为胜军比量的"因支"犯了"两俱不成""随一不成""自不定"等过失,应将因支的"两俱"改为"自许",以避免过失。笔者认为,胜军比量的关键在于"喻支"所列举的《增一阿含经》,该经有三乘佛教的记载,还有小乘人在听闻大乘佛法时对大乘名相的纪录。大乘佛法含摄并且超越小乘佛教的理论体系,真正通达小乘佛理的信徒会承认大乘佛教不是"非佛语"所能含摄。大小乘"两俱极成",认可大乘是佛说的观点是可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9.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玄义二港(《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隋释智(岂页)说,门人灌顶记。(岂页)有《观音义疏》,已著录。此玄释《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义。自普昙无谶游化北涼,值沮渠蒙逊有疾,以问于谶。谶云,观世音与此土有缘,乃令持诵,所患即愈。于是此品久于部外别行,亦称《观世音经》,故此书亦简称《观世音别行玄义》,以别于《法华玄义》也。亦以五章明义:初以人法、慈悲、福慧、真应、药珠、冥显、权实、本迹、缘了、智断十义通释观世音及普门之义,有列名、次第、解释、料简四科。次以境智因缘别释观世音,境智有思议、不思议之分。思议复有理外、理内之别,一一各有天然、相待、因缘、绝待四种不同。观世音从不思议境智得名,世音是境,观即智也。观有次第三观、一心三观之差,先历教释,后观心释。以十普别释普门,初以六义明门:一  相似文献   

10.
一、有关慈贤的史料慈贤为辽代译经大师。但其生平,在《佛祖统纪》和《佛祖历代通载》等书均无记载,仅在近代喻谦所撰《新续高僧传》卷一《宋京师传法院沙门释吉祥传》中附见其事。传云: 慈贤,中印度僧,持梵书来宋,诏入译经院。所翻《妙吉祥平等瑜伽秘密观身成佛仪轨》一卷,《妙吉祥平等观门大教王经略出护摩仪》七纸,《佛说如意轮莲花心如来修行现门仪》九纸弱,亦只是根本心、心中心三咒。后更有《数珠身》及《解界》等五真言,《金刚摧碎陀罗尼》。慈贤善于密部,所翻四部皆密部也。又译《妙吉祥平等  相似文献   

11.
张煜 《法音》2005,(2):13-17
《续比丘尼传》六卷,民国释[1]震华(1908—1947)撰。震华法师俗姓唐,江苏兴化人,曾任上海玉佛寺住持。“师长于诗,擅画竹兰,颇有才艺。又精研佛史,尝编《佛教人名大辞典》,稿成,未及行世而示寂,世寿三十九”。《续比丘[2]尼传》上续梁释宝唱的《比丘尼传》,著录梁、陈、北齐、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比丘尼二百零一人,附见四十七人。该书之写成颇为不易,据他的学生超尘法师回忆,作者曾用三年时间,积稿盈尺,值一·二八抗战爆发,稿为弟子携走遗失。后又追忆前作,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再成此书[3]。而是书之写作,正体现了经过现代…  相似文献   

12.
1.人类的优越性能寂静意故名人。以五趣中能寂静意无如人者。故契经云:人有三事胜于诸天:一勇猛,二忆念,三梵行。 (《法苑珠林》卷五引《婆沙论》语) 何故人道名摩(少免)沙(译为意)?此有八义:一聪明故,二为胜故,三意微细故,四正觉故,五智慧增上故,六能别虚实故,七圣道正器故,八聪慧业所生故。 (《法苑珠林》卷五引《立世阿毗昙论》  相似文献   

13.
元照文集宋代有二十卷,而现知仅有《续藏经》收入的道询编《芝苑遗编》一卷以及不明编者的《芝园集》二卷与《补续芝园集》一卷。日本成篑堂文库藏有抄写于延文三年(1358)的元照文集五册,共十九卷,分别为道言编《芝园集》十七卷和道颀编《芝园文后集》二卷。这两部文集前人尚未关注,本文对此进行了介绍,探讨它的底本来源、成书时间以及与续藏经本元照文集的关系,并略述其所存篇章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4.
《法音》1982,(5)
房山石经,由于它在文化史上的价值,早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和研究。近几年来,我们在整理石经拓片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典籍是早已失传的版本。这里拈出的《释教最上乘秘密陀罗尼集》(后简称《陀罗尼集》)和《一切佛菩萨名集》(后简称《名集》)就是其中的两种。这一发现,为研究唐代以来的密教史和辽、金佛教史提供了重要史料。(一)《陀罗尼集》三十卷,上都安国寺传密教超悟大师赐紫三藏沙门行琳集,有自序,撰于大唐乾宁五年(898),第三十卷末刻经题记云:“皇统七年(1147)岁次丁卯癸已朔二十三日酉时造此陀罗尼集记,当寺书经沙门惟和笔,同蓝镌字比丘刻。”《千字文》编号为[俊]、[义]、[密]三帙。全书完整无  相似文献   

15.
圣凯 《宗教学研究》2008,50(1):80-90
摄论学派对<华严经>的研究,是以昙迁为中心人物而展开.智俨的师承:杜顺、达法师、法常、灵辨、静琳、智正,后四位皆曾受教于昙迁,都具有融合<摄论>与<华严经>的学风.昙迁<亡是非论>阐明"亡是非"、"无心"与"性起"观念中的"离相"、"不起"等观念相合,所以能够"顺性起".智俨是针对<瑜伽论>、<成唯识论>为三乘始教,而强调<摄论>为三乘终教;但是,他又将<摄论>置于"从始入终"的位置,唯识学经过<摄论>的中介作用,最后进入<地论>、<起信论>的终教.法藏通过接受摄论学派的"三无性同一无性",而提出"三性一际",最后归入<起信论>的如来藏缘起,建立了"法界缘起".  相似文献   

16.
佛言祖语     
《法音》2006,(5):1-1
(马祖)示众云: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若不然者云,何言心地法门?云何言无尽灯?一切法皆是心法一,切名皆是心名万,法皆从心生心,为万法之根本。经云: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名等义等一,切诸法皆等,纯一无杂。若于教门中得随,时自在。建立法界尽,是法界;若立真如尽,是真如;若立理一,切法尽是理;若立事一,切法尽是事。…  相似文献   

17.
万松行秀与金元佛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群  邱秩浩 《法音》2004,(4):19-26
金、元是以异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王朝,初不知奉佛,后为汉地的文化、礼仪所吸引,也热衷于佛事,不仅藉以标榜其统治的正统性,也有笼络人心的意思。明初史臣著《元史·释老传》总论有“释、老之教,行乎中国也,千数百年,而其盛衰,每系乎时君之好恶”,就是针对这一点而言的。金初,太宗有鉴于“辽以释废”[1],所以对佛教颇加裁抑[2],曾于天会八年(1130)下诏禁私度僧尼[3]。又史载天会十三年(1135)九月大名府僧李智究纠集僧众谋反,事发伏诛[4]。皇统三年二月复有东京僧法通以妖术乱众,为都统府发兵讨平[5]。揭竿之徒以宗教为号召,此类事情在金前期,屡…  相似文献   

18.
《解深密经》自刘宋求那跋陀罗创翻,中经元魏菩提留支、陈真谛两家,至唐玄奘法师,凡有四译。其中宋、陈两译仅节取全经少分。魏、唐二本为全译而品目开合略别。此经境、行、果三,赅摄无余。陀那深细,明身心之一如;如来成事,显佛地之业用;判三时之浅深,畅一乘之宗极;闸止观于瑜伽,辨了义于三性;理事悉备,要言不烦;诚大乘之纲领,法相之钤键也。昔玄奘法师于中印度那烂陀寺听戒贤法师为讲《瑜伽论》三遍,而此经除序品外,全文收入《瑜伽论》(卷75—78)中,故奘师于此经可云尽得戒贤之心传。及  相似文献   

19.
佛教传入中国,自后汉至魏晋南北朝,有关净土的经典翻译不下三十余种。净土思想,早已发生。东晋时代道安(312-385)的弟子慧远(334-416)在江西庐山,与刘遗民、周续之等123人,在般若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结社念佛,共期往生西方。东魏昙鸾(476-542)修习净土法门,昼夜专诵《观无量寿经》,并作《往生论注》二卷,阐明净土教义,奠定了后世净土宗的基础。念佛一法,普摄群机,全收利钝。古德称念佛法门:“城径中之径路,方便中之方便,圆顿中最极圆顿。”明代蕅益大师赞扬《大乘无量寿经》说:“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印光大师亦说:“九界众生离此法。  相似文献   

20.
为了宣扬护生劝善,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近年精心翻印了《护生画集》,流布人间,实在是一项有益众生的善举。《护生画集》始作于1928年,是丰子恺为老师弘一和尚(李叔同)50寿时,以漫画形式所绘制护生画50幅,弘一60岁时,依前例续绘护生画60幅。二集合订一册,共画110幅。每幅都配有弘一的墨书题画诗,意景深邃,图文并茂,堪称双绝。第二本画集问世后,弘一与子恺约,护生画当续绘;70岁绘70幅,刊第三集,……遗憾的是画未了,弘一竟在1942年(63岁)辞世! 这部漫画的宗旨就是“斥妄戒杀,显正护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