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德性诚信与制度诚信是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两种不同的诚信建设模式,是传统德性伦理与现代制度伦理两种不同研究范式的体现。德性诚信主要靠道德舆论、习俗、良心、信念等非正式制度维系,制度诚信主要靠法律、法规、规章等正式制度维系。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德性诚信转向制度诚信,是礼俗社会转向法理社会、人际信任转向制度信任、信任担保由人品转向契约等社会变迁发展的结果。当前的社会诚信建设,需要在传承中国德性诚信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顺应现代诚信建设制度依赖的趋势,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现德性诚信内规与制度诚信外治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
曹刚 《学海》2004,(3):172-176
诚实信用原则从一个道德原则成为一个法律原则的过程 ,是一个道德法律化的过程。一方面 ,诚实信用在当事人之间以及当事人和社会利益之间确立了一个“度” ,使得民法的正当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得到不断的确证 ,从而成为民法中的“帝王条款”。另一方面 ,诚实信用作为民法的基本原则 ,是以具体的法律制度为载体的 ,在道德特性转淡的同时 ,有着显著的法律特性 ,这个过程具体表现为从德性诚信向契约诚信、从主观诚信向客观诚信、从人格诚信向制度诚信的三个转化。通过上述考察 ,为我们思考道德的运行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共同体的美好是以相关的公民德性之存在为条件.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公民具有正义的德性.和谐社会公民的德性包括恪尽职守、平等、守法、诚信、友爱等道德品质.致力于公民德性的教育,应当是以社会正义而非社会成就为旨归;应当着力关注人的德性的发展;应当使学校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伦理学中,围绕德福关系问题形成的主要理论观点有:功利论、德性论、义务论,与此相关的还有正义论。为摆脱其各自的局限性,可以将上述几种分析框架结合起来,形成综合的伦理学理论框架:道德规则的功利论,旨在按照促进人的幸福的要求选择社会的道德规则体系;道德行为的义务论,旨在将遵守具有幸福指向的道德规则作为人们无条件的道德义务;道德人格的德性论,旨在通过道德人格的提升使个体具有履行无条件道德义务所需要的德性;道德关系的正义论,旨在通过合理的社会关系的建构和调整使社会在总体上达到有德者有福,无德者无福。四个方面有机衔接,从而实现德福统一。  相似文献   

5.
诚实信用既是道德原则 ,又是法律原则。作为道德原则 ,诚实信用在当事人之间以及当事人和社会利益之间确立了一个“度”,使得民法的正当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得到不断的确证 ,从而成为民法中的“帝王条款”。作为民法的基本原则 ,它以具体的法律制度为载体 ,在淡化道德特性的同时 ,具有显著的法律特性 ,具体表现为从德性诚信向契约诚信、从主观诚信向客观诚信、从人格诚信向制度诚信的三个转化。通过上述考察 ,为我们思考道德的运行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即要解决当代社会道德需要制度化又不能制度化的悖论 ,就要跳出就道德论道德的圈子 ,必须在一个更高的、更宽泛的含义上来理解道德的制度化问题 ,用制度的正当化来取代道德的制度化 ,使道德在法律等其他社会制度中运行。  相似文献   

6.
从帛书《易传》考察“文言”的实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对帛书《易传》的考察,“文”的实义,是指外柔内刚的德性,而表现为谦德。这种意义的德性,称为“文德”,是就政治人格而言的德性。故“文言”是“‘文’之言”的意思,义为“有关为政者(或从政者)德性的言说”。  相似文献   

7.
环境正义德性是环境正义原则、规范内化为人的内在品格,从而使个体达到自觉追求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真正实现类本质而成为类存在的一种精神样态。从环境正义德性的蕴涵就可以看出,环境正义德性的价值包括两方面: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环境正义德性的自我价值是指环境正义德性本身就是一种内在价值,即类主体自身的价值。环境正义德性的社会价值是指环境正义德性的外显价值,即对人——自然——社会和谐的类结构价值。为了塑造环境正义德性,我们需要通过环境意识之真、环境正义之善、环境感受之美教育,对主体人格进行精心培育,使主体人真正形成自觉、自律、自由的类意识,使主体人树立以人为本的环境价值观,最终促成环境正义德性的养成。  相似文献   

8.
诚信的三个限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诚信作为一种德性或规范并非绝对普适,而是有其限度。它至少面临着三个方面的限度:个体理性的限度、根本利益的限度和社会正义的限度。对于缺乏起码的理性行为能力的人,社会不能提出诚信要求。诚信不可能出现在没有任何共同利益尤其是根本利益相互冲突的双方之间。社会正义是诚信的一条重要边界,诚信应当在正义的范围内活动。逾越正义的诚信是自我背叛、自我否定的诚信,因而不是真正的诚信。深入认识诚信的限度,是为了更适当地要求诚信和更合理地践行诚信。  相似文献   

9.
儒家注重为政与为政者人格修养之间的关联。在总体上,儒家所理解的政治实践主体以贤和能的统一为指向,其中贤主要涉及内在德性。对儒家而言,人的德性关乎为政的价值方向,并从内在的方面担保了为政过程的正当性。在儒家看来,为政者品格的养成离不开后天的修为,有见于此,儒家对修身予以高度重视。修身过程展开于不同方面,德性和品格也体现于多样的关系并在以上关系的展开中获得具体内涵。与为政过程无法分离的德性和人格,同时涉及"如何培养"的问题。在儒家那里,人格的培养与"性"和"习"、本体和工夫的互动相关联,并最后落实于知与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个体诚信修养是个体实现从诚信规范的他律向自律的转化,确立高尚的诚信人格的主体性活动。塑造公民的诚信人格具体而言就是做一个道德认识求真知、道德情感求真挚、道德信念求真诚、道德意志求真笃、道德行为求真切的诚信公民。  相似文献   

11.
辛自强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12):1951-1966
在中国的市场化进程中, 我们正在面对一个确定的事实:人际信任逐年衰落。虽然已有研究一致证明信任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然而, 很少有文献阐明市场经济发展对信任的影响。整合近年来各种新获得的宏观和微观证据可以发现, 市场化对信任存在抑制作用。具体来说, 我国的市场化进程中, 市场的动力属性充分彰显, 鼓励人们逐利和竞争, 激活了人们的创富热情, 但也造成经济人信念的流行, 破坏了信任者对人性的乐观预期; 然而, 相应的市场规则和社会规则发育不足, 无法充分保护信任者。最终, 市场化在消蚀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信任, 致使信任下滑。因此, 建立基于规则的、诚信的市场经济是阻遏信任衰落乃至重建信任的必要路径。  相似文献   

12.
2002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但股指却逐级下滑,股市与宏观经济出现完全"背离"的走势,股票市场的筹资功能、投资功能及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在逐渐弱化。中国股市边缘化趋势明显。其根本原因在于广大投资者对股市监管当局信心和信任的丧失。股票市场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价值追求,推进和实施诚信监管,提高监管公信力,恢复市场信心,实现股票市场的健康稳定和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3.
道德信仰危机的成因及其克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信仰是对道德的终极关怀,是理性的非理性存在方式,是人的精神支柱。道德理想主义,制度安排不尽合理,市场经济负面效应以及社会主义低谷是道德信仰危机的重要根源。发展经济,加强制度伦理建设,强化规则意识等克服道德信仰危机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15.
社会风气·荣辱观·羞耻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善社会风气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目标。愈益泛滥的不良社会风气表明,荣耻不辨,耻感消解已成群体性的现象,出现了一种“去羞耻化”(实质是“去道德化”)倾向。“耻不从枉”,知耻而后正;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关键在于“知耻”、“有耻”,在于要激发和培育“耻感”。耻感或羞耻心是人之为人的底线,是人格的基本点,人有耻感,是保持做人尊严的自因。因此,在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尊重人格,保护和激发全体社会成员的耻感,培育公民的自尊心,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而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新的时代需要雷锋精神,雷锋精神也完全能够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时代要求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7.
采用大学生人际自立量表、人际信任量表、大五人格简式量表等工具对1345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和情境研究显示:控制大五人格后,人际开放仍能预测人际信任倾向,并能通过人际信任倾向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人际信任的认知和行为反应;人际责任仍能直接预测人际信任的认知与行为反应。这提示,在对人际信任的预测方面,人际责任和人际开放具有大五人格所不能解释的独特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人格与人际信任反应的人际信任倾向中介模型。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the debate on online trust addressing the problem of whether an online environment satisfie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the emergence of trust. The paper defends the thesis that online environments can foster trust, and it does so in three steps. Firstly, the arguments proposed by the detractors of online trust are presented and analysed. Secondly, it is argued that trust can emerge in uncertain and risky environments and that it is possible to trust online identities when they are diachronic and sufficient data are available to assess their reputation. Finally, a definition of trust as a second-order property of first-order relation is endorsed in order to present a new definition of online trust. According to such a definition, online trust is an occurrence of trust that specifically qualifies the relation of communication ongoing among individuals in digital environments. On the basis of this analysis, the paper concludes by arguing that online trust promotes the emergence of social behaviours rewarding honest and transparent communications.  相似文献   

19.
面孔二态性是指成熟男性和女性经过青春期第二性征的发展后逐步形成了面孔上的性别特征,男性化与女性化是这一维度的两个水平。本研究探索面孔二态性是否会对学龄前儿童信任行为产生影响,并从幼儿对二态性面孔的人格标签角度来解释。实验1修订信任博弈任务(Trust game),考察学前儿童信任行为是否会因搭档面孔的二态性(男性化和女性化)而不同,经历负性反馈后被试在下轮游戏中信任选择率是否会下降;实验2让学前儿童选择人格形容词来描述不同性别化的面孔,探讨幼儿对不同二态性面孔是否已形成不同的人格标签。结果表明学前儿童对女性化面孔信任选择率最高;在遭遇负性反馈后的下一轮游戏中,幼儿对他人的信任率显著下降;学前儿童认为女性化面孔更具有积极人格,而更多将男性化面孔与消极人格词汇匹配。由此,二态性面孔影响学前儿童的信任行为,在于他们对二态性面孔已形成不同的人格标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