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由”是一个包含着丰富内容的社会历史范畴。它既包括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本质力量的显现和确证,艾包括发展人类本质力量自身。作为前者,自由又包含二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依据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人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改造自然的自由;其二,通过无产阶级革  相似文献   

2.
旧唯物主义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及其周围的感性客体是物质的。这只是自然的唯物主义,而不是历史的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则认为,社会生活和历史的基础和本质,不是旧唯物主  相似文献   

3.
早在50年代乃至更早,苏联和东欧国家的一些哲学家就曾提出过应当把本体论的物质概念和认识论的物质概念加以区别的论点。东德的施特恩认为:“物质是客观实在,不过这种客观实在的属性、状态、存在形式也是客观实在,然而它们不是物质。”“不应当把物质概念和‘物质的’概念混淆,……例如,运动、空间就客观地现实地存在着,它们是‘物质的’,但不是物质。”波兰的叶·埃尔施坦断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应当有一个反映一切物体的普遍属性的本体论的物质定义,并认为,通过说明物质对运动、空间、时间等的关系就能下这样的定义。苏联的瓦·图加林诺夫也认为,物质概念可分为本体论方面和认识论方  相似文献   

4.
物质包含实践说的重要根据之一,就是认为包括人的意识在内的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演化而来的。这种观点来源于古代和近代哲学的溯源式思维方式。古代哲学要寻找世界的“始基”,近代哲学要寻找“实体”,现在有人则循依“意识→动物→有机物→无机物→物质”的模式在时间序列上找到某一个起点(恰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般)。其实,哲学对世界本体寻找的方式已经向现代的逻辑式发生了转换。在哲学史上,首先实现这种追问方式转换的应推康德。在他那里,物自体“这种留存的事物而为感性知识所不能适应者,叫做  相似文献   

5.
“虚拟”与“虚拟”生存的实践特性——兼与刘友红商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虚拟”目前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 ,读了《哲学动态》 2 0 0 0年第 1期发表的刘友红有关“虚拟”生存及其实践特性的文章 ,觉得很有意思 ,亦想就上述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虚拟”生存是否改变了实践的基础 ?刘友红在文中认为 ,以往我们理解的实践都是以劳动为基础的 ,而劳动又主要指生产劳动 ,劳动的含义是人与物质的交换过程 ,以劳动为实践的内核 ,就把人的生存置于自然物质世界的基础上 ,人的生存世界是物质实体的世界 ,即人类现实社会的存在 ,这就是实践的劳动特性。而人在电脑网络社会的“虚拟”生存则揭示出实践除了具有劳动…  相似文献   

6.
论坛荟萃     
先达:考察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新视角在人类思维史上,对于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考察有两种对立的思维方式:一种是仅仅把自然当作客体来考察,就自然考察自然的客体性原则;一种是否定自然的客观实在性,仅仅把自然界作为主体的产物、异化和体现的主体性原则。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把自然作为人的劳动对象纳入人的活动范围来考察,提供了一个把握人和自然关系的全新视角——实践。在劳动中,自然界是劳动的对象,是人们借以获得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来源。没有无对象的劳动,劳动包含对客体性原则的认可。劳动没有否定自然的客体性,人们要在劳动中达到预期目的,必然努力按照事物本来面貌认识事物,但它打破了僵死的客体  相似文献   

7.
“实践理解论”论纲刘少杰理解是人类意识活动的本质,是展开于人类意识活动各种层面的总体性意识现象。无论在现有认识论还是在现有价值论或审美论中,都无法完整把握人类理解活动。因为现有认识论、价值论或审美论,都是以不同层面意识活动为对象的,在它们的范畴中只能把握到被划分开了的意识活动。“实践理解论”是突破现有认识论、价值论和审美论的界限,以马克思实践观点为基础,批判西方各种理解论,把理解当作实践去理解,试图从总体上把握人类理解活动的一种理论构想。一理解作为人类意识活动的本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生命本质和存在方式,理解中包藏了人生的秘密,理解始终是困扰哲学的难解之谜。不同时代的哲学对理解作出了不同的理解,建构了不同特点的理解论。首先形成理论体系的理解论,是洛克等人创建的、被后人称为“认识论”的近代理解论。近代理解论的本质特点是崇尚科学、效仿科学。具体说来,近代理解论以科学主义为主导精神,以自然科学为知识基础,以科学认知为理解的典范,以科学方法和科学理性为理解的原则与根据,以科学知识和科学真理为理解的追求与目的。根据近代理解论的这些特点,我认为,称之为“认识论”或“知识论”不如称之为“科学理解论”,因为后一个称谓不仅尊  相似文献   

8.
在迄今为止的哲学演进中,物质一直是一个本体或本原意义上的范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所寻找的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作为一般物质的“质料”,近代机械唯物论强调的具有广延性、形状、质量等规定性的实体,辩证唯物论所坚持的不依赖于意识而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其共同点都是寻找世界的本原,现象背后的本体。这种意义上的物质同自然、宇宙、存在、客观实在等是同等含义的范畴,其核心是强调客观实在或纯  相似文献   

9.
在实践唯物主义问题的讨论中,实践范畴和物质范畴关系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这已成为深入研究和讨论实践唯物主义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笔者发表如下几点意见。一、物质范畴和实践范畴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实践具有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征。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表现为:实践的要素、过程和结果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实践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是物质的特殊运动形式。在实践中除了客观实在性这一共性外,还具有自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和客体概念必须以承认它们的具体社会历史性为前提。这对主体来说是不言而喻的,但在谈到客体时,对它的社会历史性则很少涉及,揭示得也不够深刻。本文专门考察客体〈包括自然客体〉的具体社会历史性。马克思主义在阐明社会唯物史观时指出,人不能归结为意识的主体,他首先是物质实践活动的主体。主客体的基本关系不是认识活动,而是实践活动,后者构成人及其意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改造物质世界以及主体本身的实践活动是人的存在方  相似文献   

11.
主体、客体和主体性的规定如果单就历史过程的主客体关系来说,那么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规定性都离不开实践。实践作为社会的人改造客观事物的现实的、感性的物质活动、本身就以主体(社会的人)和客体(外部客观事物)为前提。在这里,社会的人之所以成为主体,因为他是活动施加者,他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当作一种现实的物质力量运动起来,借助于一定的中介手段,作用于客体。反之,客体事物(包括人自身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及其结果)之所以成为客体,因为它(他)在实践活动中是活动的指向者、承受者。如此,离开了主体,我们无从规定客体;离开了客体,我们也无从规定主体。主体和客体都是在它们实际相作用中,即在实践过程中获得自己的规定性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实践唯物主义”,它把历史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关系(社会实践)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真正本质。要确证实践本体论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研究必须微观化和现实化。我们把物理学中的“场”(它本身是客观存在的相互作用)概念引进社会历史观的基础研究中,便可转生出“社会实践场”范畴——社会实践中主客体相互建构作用和主体共振所产生的客观效应整体,这是一种现实存在的实践作用场。显然,实践唯物主义把社会存在的活的本体视为实践活动,并不是要把社会生活的客观基础虚化为抽象的主体行为,而是落实在主体行为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功能系统存在上。它既从根本上摆脱了旧唯物主义机械决定论的阴影,也避免了重新滑向唯心史观的主体精神引导论。社会实践场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框架中重要基础范畴,第一,它表征了人  相似文献   

13.
实践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核心与基石,是人类独具的一种对象性活动,构成人类的生存方式,因而,完整准确地理解实践的本质,就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所谓实践本质,即实践之为人之活动的内在全体规定。在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双向运作结构中,内在地包含着实践主体对实践客体的改造与认同,改造实现人之目的性,认同确认客体之自存性,改造意味主体规定客体,认同意味客体限定主体,前者表明人之实践为创价活动,后者显示人之实践为责任活动,这种创价与责任合一之实践,使人之活动与动物之活动作全面的本质的划界。传统的观点认为…  相似文献   

14.
夏甄陶、刘奔、蔡祖鹏等哲学界有关学者近期在北京昌平举行了“实践理念”小型座谈会。与会者认为,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高屋建瓴地勾画了自己新世界观的基本思路以及与旧哲学的主要分野,这就是:在承认自然物质世界对于人类社会的先在地位的基础上,着力从主客体历史地相互统一的高度考察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及其本质,而这种现实统一的基础就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但旧的唯物主义只从客体的直观方面去理解和把握人们的周围世界,唯心主义则只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和把  相似文献   

15.
“人的需要”和唯物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人的需要”范畴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中占有确定的地位,研究需要的问题无疑是有意义的。为了对需要范畴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出全面的、准确的说明,必须把它放在唯物史观诸范畴的相互联系中加以考察,不应片面夸大“需要”的重要性,把本来是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因素的需要或消费,看作是决定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决定历史发展,决定人的本质的“最深层次”的范畴。  相似文献   

16.
论坛荟萃     
论坛荟萃汪信砚:人类实践的现代发展和当代特点作为人类能动地探索和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是由诸多要素和环节构成的复杂系统,并表现为作为主体的人的各种技术手段为中介作用于客体的动态过程。包括工具、手段、方法在内的技术中介系统的发展状况决定着人类实践...  相似文献   

17.
工具范畴,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现将学术界近年来对此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一、工具范畴的本质和类型 工具的本质即工具是什么的问题,对此,主要有三种不同观点。(1)工具实体论:所谓工具,就是那些依附于人而不属于人的肉体本身、为人所利用来作用环境以表达和实现人的意志的物质实体。这是工具的质的规定性的逻辑表达。(2)工具手段论:所谓工具,就是人们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目的而使用的手段。(3)工具中介论:所谓工具,乃是主体认识、改造客体不可或缺的中介。工具范畴的本质规定性仅在于此。 就工具的类型问题,大致可归纳为如下三种分法。  相似文献   

18.
随着实践和主体性问题讨论的展开,交往问题,以及一向被忽视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这个问题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日益引起学者们的重视。或许可以说,这是研究取得新进展的一个征兆。从近年来取得的研究成果中已经能够看出,把交往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展开深入研究,对于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深刻理解这个实践观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有机联系,对于深化人的本质、认识的本质、价值的本质、文化的本质和结构、主-客体关系和主体性等范围广泛的课题的研究,对于科学地解决社会规律和人的活动的关系等问题,从世界普遍交往的高度高瞻远瞩地把握当代人类实践活动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怎样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此,本刊把交往问题列为“实践与主体性问题”这个专栏的重要讨论内容,希望得到更多学者的关心和支持。  相似文献   

19.
有人认为,客体是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这个对象除包括物质现象,还包括精神现象。他们说:“客体既包括与主体发生联系的那部分物质世界,也包括对象化了的人类思维活动和物化了的意识即精神产品,认识  相似文献   

20.
“实践本体论”是“实践唯物主义”讨论中争论的一个焦点。现就以下几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粗浅看法:1、实践本体论提出的理论背景是什么?2、实践本体论和传统本体论的区别和联系。3、实践本体论的含义及其在马克思著作中根据。在马克思的原著中,并没有直接讲过“实践本体论”这样的话,它是针对现行体系中的“物质本体论”或“自然本体论”而提出来的。在我们现行的教科书中,实际上并没有把实践性原则作为马克思全部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而是把“物质”和社会历史观中的“社会存在”作为最核心的概念和最高的原则。因此,自然主义、客体至上、见物不见人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